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显示方式:
养殖工船高压增氧锥外形优选及配件开发研究
王君, 谢永和, 李德堂, 高炜鹏, 陈卿, 张佳奇, 王云杰, 洪永强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40
[摘要](33)
摘要:
优质的海水是深远海集约化养殖成功的前提,提升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对于高密度养殖至关重要。增氧锥是养殖水体最高效的增氧设备之一。针对深远海养殖工船空间紧凑的现状,对增氧锥外形进行优选,并开发相关配件,以达到高效增氧和节约空间的目的。采用流体仿真技术,利用其文丘里结构产生的射流、偏流、回流现象获得增氧效果;通过设计开发微孔曝气射流装置,借助微气泡原理和二次射流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增氧锥中氧气溶于水的效率。流体仿真软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增氧锥截面角度为28°时,液速峰值最高,产生的溶解氧效果最佳;有无曝气管射流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加装曝气管的增氧锥增氧速度较快,该配件对于增氧锥的作业有良好的辅助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冬青叶马尾藻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徐孟杰, 李青楠, 姚丹丹, 邹潇潇, 黄惠琴, 鲍时翔, 宫春光, 朱军, 穆丹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32
[摘要](16)
摘要:
冬青叶马尾藻 (Sargassum ilicifolium) 是海南岛近岸海藻场的重要建群种。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结合藻体光合色素含量和生长率变化,研究了冬青叶马尾藻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性,为海藻场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在不同温度 (10、14、18、22、26和30 ℃) 、光照强度 [10、20、40、80、120、140和200 µmol·(m2·s) −1] 和盐度 (16‰、20‰、24‰、28‰、32‰、36‰和40‰) 条件下,测定冬青叶马尾藻的特定生长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量子产量 (Fv/Fm)等参数。结果显示,冬青叶马尾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6 ℃,适宜光照强度为20~120 µmol·(m2·s) −1,适宜盐度为16‰~ 36‰。
基于微卫星多重PCR的黄鳝亲子鉴定技术
鲁弘毅, 田海峰, 胡乔木, 李忠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81
[摘要](48)
摘要:
为助力黄鳝 (Monopterus albus) 良种选育中的亲子鉴定和系谱管理问题,利用黄鳝全基因组预测并筛选获得的16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建立了2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并成功用于11个家系的亲子鉴定。通过Cervus 3.0软件对132尾黄鳝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6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 (Na) 为5.562,平均观测杂合度 (Ho) 和平均期望杂合度 (He) 分别为0.627和0.61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564。亲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单亲本的累积排除概率 (CE-1P) 为0.999 999 99,单亲基因型已知时另一亲本的累积排除概率 (CE-2P) 为0.999 999 91,双亲基因型未知时双亲的累积排除概率 (CE-PP) 为0.999 964 76。黄鳝11个家系的模拟鉴定率为99.96%,实际鉴定率为95%。模拟分析不同亲本数的结果显示,实验的16个微卫星标记在双亲性别已知的200对亲本和双亲性别未知的150对亲本的情况下,均可达到95%以上的鉴定率。利用NTSYS软件对11个家系的110尾子代个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2尾子代外其余108尾子代均可正确聚类,准确率为98.18%。实验构建的2组微卫星多重PCR亲子鉴定技术为黄鳝良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长江鲟幼鱼黏液、肠道内容物及其养殖水体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潜在病原菌分析
田甜, 张建明, 朱欣, 张德志, 舒婷婷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92
[摘要](65)
摘要:
长江鲟 (Acipenser dabriyanus) 为中国特有鱼类,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列为极危级 (CR) 物种。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长江鲟幼鱼黏液、肠道内容物及其养殖水体之间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动态变化,以期为长江鲟幼鱼健康养殖和病害分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养殖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黏液次之,肠道内容物最低。黏液和肠道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结构更为相似,且可与养殖水体微生物菌群区分开来。在门水平,黏液和肠道内容物均以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养殖水体则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研究还发现7种可能的病原菌在养殖水体和黏液中富集,当鱼体处于应激状态或养殖环境恶化时,可能导致病害发生。BugBase表型预测分析发现,长江鲟幼鱼黏液、肠道内容物及其养殖水体中存在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其中肠道内容物的优势菌群为革兰氏阳性菌,占比超过60%;黏液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群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占比分别为60%和70%。在氧气需求方面,黏液和肠道内容物以好氧菌为主,养殖水体以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
钝缀锦蛤在北海、防城港、钦州海区的中培与养成实验
杨凌, 刘一鸣, 徐炳杰, 王超奇, 吴韬, 邢清淦, 裴琨, 韦朝民, 曾尚伟, 潘英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45
[摘要](23)
摘要:
为探究钝缀锦蛤 (Tapes dorsatus) 在广西北部湾海域的适宜养殖密度和高效养殖模式,2021年5月—2023年1月在北海、防城港、钦州海区滩涂进行筐式中培、筐式养成和网笼吊养实验。结果显示:1) 钝缀锦蛤在北海、防城港、钦州海区的适宜中培密度分别为2 000、1 500、1 500 粒·筐−1,随着中培密度的增加,其生长指标和成活率均呈下降趋势;北海海区各密度组的成活率均优于防城港和钦州海区且差异显著 (P<0.05),除d5组 (3 000 粒·筐−1) 的生长指标 (壳长、壳宽及体质量) 小于防城港和钦州海区外,其他组生长指标均大于防城港和钦州海区。2) 养成期钝缀锦蛤在北海、防城港、钦州海区适宜养殖密度分别为40、40、20 粒·筐−1,各生长指标与成活率均为北海>防城港>钦州,且成活率随养成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防城港海区的网笼吊养密度为30 粒·笼−1时的各生长指标均为最大,50 粒·笼−1时的成活率最高;网笼吊养模式下,各个密度组的生长指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海区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北海海区的年平均水温、滩温、盐度、透明度、pH、溶解氧 (DO) 略高于防城港和钦州海区,水质较为稳定,钦州、防城港海区的水质环境变化较大且较不稳定;北海滩涂底质粒径以粗砂为主 (49.00%),防城港以中砂为主 (59.28%),钦州以细砂为主 (77.33%)。海区浮游植物调查显示,浮游植物藻属种类和数量以北海最多,防城港次之,钦州最少。研究表明,钝缀锦蛤适宜在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海区进行筐式中培和养成,北海的养殖效果优于防城港和钦州,且1.5 龄贝适宜在海区进行网笼吊养。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铜合金网衣的污损生物附着特征研究
范晓旭, 林燊, 刘旦, 田伟, 蒋玫, 李磊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35
[摘要](18)
摘要:
为研究不同材质网衣的污损生物附着效果,于2022年3—5月 (春季) 和6—8月 (夏季) 在福建莆田南日岛海域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和铜合金网衣的现场挂网实验。结果表明:2种网衣污损生物的附着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差异,2种网衣污损生物的密实度、种类数量、优势种种类数量、湿质量和密度均表现为春季低于夏季。其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春、夏季的密实度平均值分别为47.19%、86.98%,污损生物的湿质量平均值分别为 (144.83±15.69)、(1 054.59±34.81) g·网−1,密度平均值分别为 (2 699±49)、(4 630±53) 个·网−1,种类数量分别为12、35种,优势种种类数量分别为4、6种;铜合金网衣春、夏季的密实度平均值分别为41.04%、74.95%,污损生物的湿质量平均值分别为 (118.32±20.13)、(876.25±23.16) g·网−1,密度平均值分别为 (2 678±42)、(3 870±64) 个·网−1,种类数量分别为12、19种,优势种种类数量分别为3、4种。春、夏季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污损生物的密实度、种类数量 (春季相同)、优势种种类数量 (春季相同)、湿质量和密度平均值均高于铜合金网衣。海水温度的变化是污损生物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铜合金网衣的防污损生物附着效果优于高分子量聚乙烯网衣。
硫酸铜、敌百虫、聚维酮碘对吉富罗非鱼的急性毒性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戴瑜来, 王宇希, 许宝青, 戴杨鑫, 林启存, 蔡丽娟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93
[摘要](39)
摘要:
为评估水产养殖中常用药物——硫酸铜、敌百虫、聚维酮碘的合理给药量及其安全性,以及对吉富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的毒害作用,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这3种药物对吉富罗非鱼鱼苗的急性毒性及组织病理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铜对吉富罗非鱼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 (LC50) 分别为13.715、10.351和5.896 mg∙L−1,安全浓度 (SC) 为1.769 mg∙L−1;敌百虫对吉富罗非鱼24、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43.036、25.887 和16.689 mg∙L−1,SC为2.810 mg∙L−1;聚维酮碘对吉富罗非鱼24、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10.509、9.301和8.674 mg∙L−1,SC为2.190 mg∙L−1。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硫酸铜暴露可造成鳃丝轮廓模糊不清、鳃组织空泡化,肝组织空隙变大、空泡化、细胞核萎缩,脑组织神经纤维出现破损、细胞凋亡,肾小管结构破坏、核膜破损;敌百虫暴露可造成鳃组织破坏、细胞凋亡,肝组织无核化、线粒体肿胀及空泡化,脑组织神经纤维破损、核固缩,肾间质出血;聚维酮碘暴露可造成鳃丝萎缩、线粒体双层膜结构不完整,肝组织空泡化、细胞出现凋亡,神经纤维轻微破损。研究表明,硫酸铜、敌百虫、聚维酮碘对于该研究规格的吉富罗非鱼是较为安全的药物,但需谨慎控制使用剂量,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组织损伤。
牛蛙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观察
陈秋羽, 郑晓婷, 仲劲松, 陈智兵, 王莹, 梁雪莹, 董宏标, 张家松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15
[摘要](67)
摘要:
为探究牛蛙 (Rana catesbeiana)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补充其生物学及影像学资料,采用人工养殖的牛蛙作为亲本,自然抱对产卵受精,观察记录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并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和生理特征划分胚胎发育分期表。结果显示,牛蛙受精卵卵径为 (1.41±0.31) mm,吸水后膨胀沉底,且能自转为植物极朝下、动物极朝上的状态。在温度为 (24.5±0.4) ℃的条件下,牛蛙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自受精卵发育至鳃盖闭合期共耗时177 h 38 min,总积温为4 249.71 h·℃,整个发育过程呈现前期发育速度较快、后期较慢的趋势。胚胎自肌肉效应期开始,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做出头尾弯曲的环形收缩反应;而后随着胚胎孵化至鳃盖闭合完成期,胚体即可在水中自由游动。
牡蛎诺如病毒受体类Lewis抗原合成相关基因CgFUT5的克隆与表达鉴定
桂彬彬, 曲梦, 张蔚然, 李明玉, 江艳华, 姚琳, 王联珠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60
[摘要](43)
摘要:
Lewis抗原被认为是诺如病毒特异性结合受体,作为诺如病毒传播载体,牡蛎中也存在着类Lewis抗原,但牡蛎合成这种碳水化合物的途径尚未阐明。为解析牡蛎中诺如病毒受体类Lewis抗原的合成路径,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技术克隆得到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的CgFUT5基因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T-qPCR) 分析其在5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实现异源表达,并通过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 鉴定免疫原性。克隆得到了具有1 173 bp开放阅读区的CgFUT5基因cDNA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CgFUT5基因与多个物种具有合成Lewis抗原功能的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遗传学关系较近。重组CgFUT5蛋白可在大肠杆菌中过量表达,且表达的重组CgFUT5蛋白与抗人FUT5抗体及抗6×His标签抗体均能特异性结合。研究发现CgFUT5基因在牡蛎鳃组织中大量表达,CgFUT5蛋白与人FUT5蛋白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推测牡蛎中存在着类Lewis抗原的合成通路,并且调控牡蛎类Lewis抗原合成的基因还具有组织表达差异性。
基于耳石地标点法的南黄海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关系研究
梁龙, 宋大德, 康中杰, 张琥顺, 李国东, 吴晓睿, 李冬佳, 王淑艳, 闫欣, 祝斐, 熊瑛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20
[摘要](30)
摘要:
为比较不同地理群体的小黄鱼 (Larimichthys polyactis) 矢耳石形态特征,进一步明晰其种群划分问题,首次应用长于提取形态特征的地标点法探究了南黄海和东海小黄鱼群体的耳石形态学差异。2022年3—12月,自海州湾、吕泗、长江口和舟山渔场各采集30尾1龄小黄鱼,统一摘取其左矢耳石样本,在耳石外轮廓和耳石内听沟上分别提取了7个和4个地标点,进行地标点法分析。结果显示:1) 耳石听沟上的地标点8—11相对扭曲贡献率总计为91.88%,耳石外轮廓上的地标点1—7的总贡献率仅有8.12%,表明4个地理群体小黄鱼的耳石形态差异主要来源于耳石听沟;2) 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部分海州湾群体被显著的划分为1个类群,剩余部分海州湾渔场群体和其他3个渔场所有群体高度重叠聚集为另一个类群,表明南黄海海域可能存在两个小黄鱼种群,即南黄海-东海群和北黄海-渤海群,同时也表明海州湾渔场存在着小黄鱼混栖群体。该现象可能是由于小黄鱼早期鱼卵、仔幼鱼阶段被动扩散和后期主动洄游造成的生境差异,从而诱导其耳石形态表型性状特化。研究结果证实了耳石地标点法在鱼类种间识别的可行性,从耳石形态学角度可为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划分提供参考。
基于多组卷积神经网络的梭子蟹性别识别研究
魏天琪, 郑雄胜, 李天兵, 王日成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07
[摘要](20)
摘要:
为了实现梭子蟹的智能化分拣,高精度的智能识别分类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首先对采集到的梭子蟹图像进行预处理和数据增强,构建出梭子蟹性别分类数据集 (Portunus gender classification dataset, PGCD);提出一种基于多组卷积神经网络的梭子蟹性别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ResNet50从图像块中提取特征,降低特征提取过程的信息损失。为了更专注地找出输入数据的有用信息,开发出一种注意力机制来强调全局特征图中的细节重要性;最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调整,提高了网络的训练效率和分类精度。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PGCD上的分类准确率、召回率和查准率分别达到95.59%、94.41%和96.68%,识别错误率仅为4.41%。表明该方法具有优越的分类性能,可用于梭子蟹性别的自动分类及识别系统。
大鳍鳠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观察
陈思奇, 朱永久, 吴兴兵, 杨德国, 李晓莉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87
[摘要](39)
摘要:
大鳍鳠 (Mystus macropterus) 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质养殖品种。探明养殖大鳍鳠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特性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大鳍鳠受精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卵径为 (3.46±0.3) mm ;平均水温26.2 ℃下,大鳍鳠胚胎发育历时79 h,积温为2065.26 h· ℃,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典型外部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28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 (7.31±0.52) mm,仔鱼期历时10 d,仔鱼前期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全长特定生长率 (SGRL) 为9.79%,体质量特定生长率 (SGRm) 为12.31%,出膜后7~8 d仔鱼大部分开口,9 d卵黄囊消失,仔鱼后期SGRL为4.15%,SGRm为12.25%。稚鱼期历时11 d,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SGRL为4.30%,SGRm为13.17%,全长22~24 mm。统计模型显示,大鳍鳠仔稚鱼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环境因子对鲣渔业3种不同作业类型CPUE的影响研究
马有成, 朱国平, 张健, 王啸, 张鸿霖, 石建高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02
[摘要](54)
摘要:
鲣 (Katsuwonus pelamis) 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世界金枪鱼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资源丰度受多种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利用2017—2019年毛里塔尼亚海域双拖渔业数据、2018—2020年中西太平洋围网渔业数据和2010—2020年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网站记录的延绳钓渔业数据,结合降水、海表面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 和海表面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分析鲣的3种不同作业方式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月份对双拖和延绳钓作业方式鲣CPUE影响显著 (P<0.05);纬度对3种鲣作业方式的CPUE均存在显著影响 (P<0.05);降水对双拖和围网作业方式鲣CPUE分别存在极显著性 (P<0.001) 和显著性 (P<0.05) 影响,且影响趋势较为一致,即这2种作业方式中高CPUE出现在较为适宜的降水范围内,然而降水对鲣的延绳钓CPUE的影响并不显著;SSS和SST对鲣的3种作业方式CPUE影响显著 (P<0.05)。因此,在今后分析环境因子对渔业CPUE的影响效果时,建议将降水放入常规海洋环境因子中。
高浓度臭氧冰的制备及贮藏条件探究
黄安妮, 马海霞, 邓建朝, 胡晓, 戚勃, 杨贤庆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84
[摘要](46)
摘要:
臭氧冰相比于臭氧气体和臭氧水,不仅保持了臭氧原有的特性,还具有臭氧稳定性更高、保鲜效果更好、使用更方便等优势。实验先采用臭氧水一体机循环装置制备高浓度臭氧水,通过研究臭氧水一体机中臭氧气体流量的设定和循环水箱中水温及pH的调节,确定制备高浓度臭氧水的最适条件;再利用高浓度臭氧水制备臭氧冰,通过改变臭氧冰的制备条件和贮藏方式,探究制备高浓度的臭氧冰和提高臭氧保存率的方法。结果表明:固定臭氧气体流量为3 L·min−1,调节循环水箱中水温为5 ℃、pH为3,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备出质量浓度为50.27 mg·L−1的臭氧水;采用液氮冻结水温为5 ℃、pH为5的高浓度臭氧水,可以制备出臭氧保存率达58.13%的臭氧冰;加入乙酸作为臭氧冰的酸度调节剂,于−40 ℃低温环境中贮藏,可有效提高冰中臭氧的稳定性。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和页码,其论文版权与印刷版版权完全一致,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野生与养殖厚壳贻贝体框特征和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比较分析
夏飞宇, 张秀梅, 徐翩, 徐颖, 王一航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96
[摘要](87) [HTML全文](19) [PDF 3067KB](13)
摘要:
了解厚壳贻贝 (Mytilus coruscus) 的生活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对贻贝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以枸杞岛潮间带野生和浮筏养殖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构建以壳长为基准的13个体框特征指标 (包括壳宽、壳高等),比较两种厚壳贻贝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结合线粒体16S rRNA 基因的序列信息,分析其遗传关系与形态特征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贻贝有10个体框特征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野生的贝壳整体更宽厚、质量更大。应用逐步判别法筛选出的壳宽 (L1)、壳高 (L2)、壳顶至铰合部上端的距离 (L10)、壳顶至足丝孔的距离 (L12) 4个变量对野生和养殖厚壳贻贝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4.9%。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野生厚壳贻贝的核苷酸多样性 (π) 为0.089,单倍型多样性 (Hd) 为0.894;养殖厚壳贻贝的π为0.087,Hd为0.682。野生与养殖厚壳贻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但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证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推测其形态差异可能主要受栖息环境 (波浪暴露强度、营养条件) 影响。
保存方法对大洋性头足类多组织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影响:以茎柔鱼为例
沈永富, 耿亮, 贡艺, 丁宇, 李云凯, 邓江山, 陈浩楠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91
[摘要](47) [HTML全文](16) [PDF 720KB](8)
摘要:
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 (δ13C和δ15N) 是海洋动物摄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对海洋动物各组织的保存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这可能造成测定结果出现偏差,并产生误导性结论。以大洋性头足类茎柔鱼 (Dosidicus gigas) 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冷冻保存 (−20 ℃)、乙醇 (体积分数75%) 与甲醛 (体积分数38%) 溶液保存对肌肉、角质颚和性腺组织δ13C、δ15N和碳氮比 (C/N) 测定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冷冻保存在第30天时仅对肌肉和性腺组织δ13C和C/N值产生了显著性影响 (P<0.05),偏移量分别为(−0.89±0.30)‰和0.22±0.15,但相比于乙醇和甲醛方法偏移量较小。乙醇保存第30天时,肌肉δ13C、δ15N和C/N值均有显著性变化 (P<0.05),偏移量分别为(−0.41±0.50)‰、(0.76±0.79)‰和0.34±0.05;性腺δ13C和和C/N值存在显著性变化 (P<0.05),偏移量分别为 (−0.36±0.44)‰和 0.21±0.14;而角质颚的变化不显著 (P>0.05)。甲醛保存会导致3种组织的δ13C、δ15N和C/N值出现显著性变化 (P<0.05),30 d后 δ13C 、δ15N和 C/N值总偏移量分别为 (−3.03±1.87)‰、(−0.48±0.72)‰和0.86±0.73,但保存至第180天时仅角质颚和性腺的δ15N和C/N值仍持续增大 (P<0.05),可能与组织特异性有关。因此在分析稳定同位素时,应谨慎使用长时间保存后的软组织样品 (肌肉和性腺),而硬组织 (角质颚) 可采用冷冻或乙醇保存。
鲇繁殖生物学特征分析
韩庆, 刘可可, 黄艳飞, 田汉, 王文彬, 刘良国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51
[摘要](143) [HTML全文](32) [PDF 1654KB](20)
摘要:
对沅江干流水域鲇 (Silurus asotus) 的生长与繁殖特征进行研究,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湖南省常德市沅江凌津滩库区采集到鲇738 尾,对其体长体质量关系及繁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鲇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56L2.57(R=0.97),幂指数b值为2.57,与理论匀速生长值3之间差异显著 (P<0.05) ,群体生长为异速型,群体雌雄性比为1.21∶1。鲇群体肥满度平均为0.88,雌性平均0.94,雄性平均0.81,雌性极显著高于雄性 (P<0.01)。性成熟系数雌性极显著高于雄性 (P<0.01),雌性平均7.51,雄性平均1.85,均为5月最高、9月最低,雌、雄性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卵径5月最高,达1 626.5 μm;5—8月逐步下降,其变化与实际产卵高峰期一致。个体平均绝对怀卵量为 (29 677±18 174) 粒,个体平均相对怀卵量为 (107±65) 粒·g−1。绝对怀卵量与体质量和体长均成直线相关,关系式分别为:F=437.36W+945.09 (R2=0.93, P<0.01) 和F=1 205.38L−21 285.27 (R2=0.87, P<0.01),从性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推测,鲇的产卵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8月上旬。
牡蛎相关微病毒科噬菌体基因组的鉴定和进化分析
刘敏, 刘畅, 刘广锋, 朱鹏, 谢科明, 姜敬哲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38
[摘要](102) [HTML全文](21) [PDF 2616KB](9)
摘要:
具有滤食习性的牡蛎富集了水体中包括病毒在内的大量病原体,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病毒库。为了对牡蛎相关的病毒库进行深入研究,在前期对华南沿海多地采集的香港牡蛎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进行病毒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质控、组装及物种注释后,挑选其中5条被鉴定为微病毒科 (Microviridae) 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宿主预测、开放阅读框预测、主要衣壳蛋白系统发育与三维结构预测、主要衣壳蛋白与外部支架蛋白的进化关联以及病毒丰度分析等。结果显示,5个病毒的宿主均为埃希氏菌属 (Escherichia);其中病毒基因组序列HSd1-5344568聚类在Bullavirinae分支中,说明其为该亚科成员;其余4条未聚类到任何已知亚科中,应属于一个单独的未分类亚科;微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和外部支架蛋白的进化树之间的联系表明两个蛋白的进化规律不同。
橙黄小单孢菌 (Micromonospora aurantiaca)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鉴定及应用
王逗, 游锦若, 申铉日, 李永成, 夏光华, 何燕富, 张雪莹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29
[摘要](177) [HTML全文](35) [PDF 1119KB](10)
摘要:
从海洋微生物橙黄小单孢菌 (Micromonosprra aurantiaca) 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到一条新型的碳水化合物18家族几丁质酶基因Machi3,并成功在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中表达。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5  ℃和7.0,在低于55  ℃和pH 6.0~9.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镁离子 (Mg2+)、钙离子 (Ca2+)、吐温40 (Tween 40) 和吐温80 (Tween 80) 对MaChi3的酶活力有轻微的促进作用。该重组酶对α-几丁质、胶体几丁质、虾壳粉、不同脱乙酰度 (50%~95%) 的壳聚糖、淀粉及纤维素均具有水解活性,其中以胶体几丁质为底物时酶活力最高 (2.24 U·mg−1)。由扫描电镜结果可知,几丁质经盐酸 (HCl) 预处理后得到的胶体几丁质纤维结构变得松散,更有利于MaChi3的水解作用。以胶体几丁质为底物时动力学参数KmVmax值分别为5.93 mg·mL−1和8.58 μmol·(min·mg)−1。此外,胶体几丁质经MaChi3酶解后生成的主产物为N, N-二乙酰基壳二糖,产率 (几丁质) 为285.54 mg·g−1。该酶展现出良好的酶学特性,为其在几丁质资源中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基于基因组survey数据的疣吻沙蚕微卫星特征分析及多态标记开发
杨尉, 司圆圆, 许瑞雯, 陈兴汉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86
[摘要](72) [HTML全文](28) [PDF 1101KB](12)
摘要:
为了解疣吻沙蚕 (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 基因组信息并高效地开发微卫星标记,指导其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的遗传改良研究,采用低深度高通量测序开展全基因组survey,k-mer分析估计疣吻沙蚕基因组大小为759.53 Mb,杂合率1.41%,重复序列比例45.92%;初步组装获得2 181 621条scaffold,全长为840 375 821 bp。在基因组序列中检测到130 216个微卫星位点,丰度为154.9 个·Mb−1。微卫星重复次数集中在4~18拷贝;单碱基重复比例最高 (35.00%),二碱基 (32.48%)、三碱基 (14.42%) 次之;二碱基、三碱基优势基序分别是AT/AT、AAT/ATT,表现出A/T碱基优势。从随机挑选的50对引物中筛选到15对多态标记,在30尾样本中共检测到87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 (Na) 为2.000~12.000 (平均5.800),有效等位基因数 (Ne) 为1.164~6.713 (平均3.328),期望杂合度 (He) 为0.141~0.789 (平均0.561),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136~0.776 (平均0.511);其中13个为高度或中度多态性位点,在遗传分析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结果表明,疣吻沙蚕基因组为复杂基因组,其微卫星位点类型丰富且具备良好的多态性潜能,可为种质资源评价、群体遗传学及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标记资源。
贝、藻耦合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邓云龙, 曹煜成, 徐煜, 文国樑, 苏浩昌, 胡晓娟, 徐武杰, 卢洁, 余招龙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77
[摘要](73) [HTML全文](24) [PDF 3258KB](5)
摘要:
为探讨贝、藻偶合方式对集约化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研究分析了香港牡蛎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和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 耦合对富含氮 (N)、磷 (P) 营养盐的生物絮团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实验共设置5组,小规格组 (S)、中规格组 (M) 和大规格组 (L) 添加的牡蛎个体均质量分别为 (50.99±7.01)、(100.25±8.87) 和 (148.81±15.61) g,阴性对照组 (NC) 只添加螺旋藻,空白对照组 (BC) 不添加牡蛎和螺旋藻,实验组中螺旋藻密度约为 8×105 个·mL−1,牡蛎生物量为3 kg·m−3。记录牡蛎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显微镜计数螺旋藻密度,测定水体氨氮 (\begin{document}${\rm{NH}}_4^{\text{+}} $\end{document}-N)、亚硝酸盐 (\begin{document}${\rm{NO}}_2^{\text{−}} $\end{document}-N)、硝酸盐 (\begin{document}${\rm{NO}}_3^{\text{−}}$\end{document}-N)、活性磷酸盐 (\begin{document}$ {\rm{PO}}_4^{3{\text{−}}}$\end{document}-P)、总无机氮 (TIN)、总氮 (TN)、总磷 (TP)、总悬浮物 (TSS) 等的浓度。结果显示,成活率S组>M组>L组,M组体质量增长率最高;NC组的螺旋藻密度最高 [(1.30±0.25)×107 个·mL−1];M组能去除30.61%的TSS;NC组的TIN和\begin{document}${\rm{PO}}_4^{3{\text{−}}} $\end{documen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9.29%和98.93%;M组的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8.91%和55.10%。研究表明螺旋藻净化无机氮、无机磷效果明显,牡蛎能有效摄食水体中的螺旋藻,将个体均质量 (100.25±8.87) g的牡蛎与螺旋藻耦合,对去除养殖尾水中TN、TP和TSS的效果最佳。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两种日粮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肌肉的代谢差异
鲍俊杰, 王永杰, 陈红莲, 孙雯, 张静, 周蓓蓓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55
[摘要](48) [HTML全文](38) [PDF 5134KB](2)
摘要: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两种日粮饲喂下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肌肉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为提升其养殖品质提供参考。通过样本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并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进行比对,筛选出虾肉中的差异代谢物并分析原因。结果显示: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27种显著差异代谢物;与常规饲料相比,发酵饲料实验组中腺苷酸基琥珀酸、丝氨酸、磷酯酰胆碱、奎尼酸、补骨脂素、磷酯酰丝氨酸、谷氨酸等显著增加;经KEGG通路分析,变化显著的前4条通路分别是组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脯氨酸代谢通路、蛋白质消化与吸收代谢通路和氨酰-tRNA合成通路。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日粮在调节克氏原螯虾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合成和辅助合成氨酰-tRNA酶类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复方中草药对中华鳖肠道微生物菌群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包宇航, 章新宇, 尹尚军, 张海琪, 徐洁皓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69
[摘要](145) [HTML全文](23) [PDF 1007KB](11)
摘要:
研制一种可提高中华鳖 (Pelodiscus sinensis) 免疫力的复方中草药,探究其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调节作用,以为中华鳖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将平均体质量为 (44.59±9.23) g的100只中华鳖分为两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投喂含2% (质量分数) 复方中草药的饲料,连续投喂42 d。结果显示,两组优势菌门相同,但其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实验组中华鳖肠道中软壁菌门、浮霉菌门和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 等有益菌群丰度分别是对照组的32、2.25和4.12倍。利用107 CFU·mL−1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攻毒,测定中华鳖血清内的溶菌酶 (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SOD)、碱性磷酸酶 (AKP) 和酸性磷酸酶 (ACP) 的活性。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T-SOD、LZM、ACP及AKP活性均在第72小时达到峰值,且实验组中华鳖血清中的4种酶在正常状态下及攻毒后的活性几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除LZM在攻毒12 h后两组差异不显著外。研究表明,复方中草药可有效优化中华鳖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效果,应用前景良好。
裂褶菌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蒋魁, 胡晓娟, 徐创文, 洪敏娜, 刘曦瑶, 麦晓勇, 陈海谊, 杨铿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41
[摘要](76) [HTML全文](26) [PDF 1987KB](10)
摘要:
裂褶菌多糖是裂褶菌 (Schizophyllum communer Fr.) 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提取的具有β-(1,6) 分支的 β-(1,3)-D葡聚糖。为了探究裂褶菌多糖饲养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的效果,选用1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按照裂褶菌多糖的添加量 (质量分数),分别设置0% (C组)、0.5% (S1组)、1.0% (S2组) 和2.0% (S3组) 4组进行56 d的饲养实验,分析对虾的生长、血清理化、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等变化。结果显示,S2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S1和S3组 (P<0.05);S2、S3组内层上皮细胞的高度显著高于C和S1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S2和S3组血清中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 (P<0.05),S1组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S2和S3组血清中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成酶、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S2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各实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0.05)。肠道菌群Ace、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裂褶菌多糖的各实验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下降,软壁菌门升高。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S2组中FormosaPseudoruegeriaMuricauda和鲁杰氏菌属 (Ruegeria) 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 (P<0.05),而弧菌属 (Vibrio) 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的裂褶菌多糖能显著提升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
高糖饲料对草鱼生长及肝脏糖代谢的影响
陈志钊, 朱涛, 雷彩霞, 姜鹏, 杜金星, 朱俊杰, 宋红梅, 李胜杰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20
[摘要](91) [HTML全文](30) [PDF 1996KB](5)
摘要:
为了从生长性状、器官健康和营养代谢水平方面探究草食性鱼类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对高糖饲料的适应和利用能力,以初始体质量 (132.01±16.43) 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正常糖水平 (15%,对照组) 和高糖水平 (40%,高糖组) 的等氮等能饲料分组投喂草鱼140 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0 尾鱼。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第60、第80 和第140天时高糖组草鱼的体质量显著增加 (P<0.05),第140天时,高糖组草鱼的脏体比、肠系膜脂肪系数、中肠绒毛高度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提高且肝脏和中肠肠道组织出现损伤。随实验时间的延长,高糖组葡萄糖激酶 (gk)、丙酮酸激酶 (pk)、糖原合酶 (gys2)、脂肪酸合成酶 (fas) 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 (pepck)、葡萄糖-6-磷酸酶 (g6pase) 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对照组gys2faspepckg6pase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与高糖组一致,但gkpk基因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变化。第14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pk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g6pasepepckfas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采用高糖饲料投喂草鱼可促进其体质量增加,但长期饲喂会对其生理指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显著。
茶多酚对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影响
方伟, 丁瑞霞, 陈明强, 王雨, 赵旺, 温为庚, 马振华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49
[摘要](140) [HTML全文](44) [PDF 2446KB](15)
摘要:
为改善马氏珠母贝 (Pinctada martensii) 外套膜组织和细胞体外培养的效果,探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对外套膜组织和细胞培养液的优化效果。结果显示,当茶多酚的添加量为0.5%~2.0% (体积分数) 时,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细胞的生物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当添加量为1.0%时,相对细胞生物活性最高。5组完全培养液 (0%、0.5%、1.0%、1.5%、2.0%组) 均能较好地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且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当培养液中茶多酚的添加量为1.0%时,外套膜细胞增殖效果最优。研究表明,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和细胞在最适培养液中均能大量增殖游离细胞,且正常分泌珍珠质,其中培养液中的钙离子 (Ca2+) 浓度随着组织和细胞增殖过程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但始终低于初始浓度。研究结果进一步优化了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和细胞培养液,为推动马氏珠母贝无核珍珠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底质环境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壳色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梁晶, 於锋, 刘子岭, 臧战, VASQUEZHebert Ely, 唐贤明, 邢诒炫, 郑兴, 顾志峰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28
[摘要](107) [HTML全文](26) [PDF 1964KB](22)
摘要:
为优化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reolata) 健康养殖技术,比较分析了方斑东风螺稚螺在5种底质环境下 (河砂、棕色陶粒、黑色陶粒、黄色陶粒、白色陶粒) 的生长、壳色及抗氧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河砂组中底质氨氮 (\begin{document}${\rm{NH}}^{{\text{+}}}_4 $\end{document}-N) 质量浓度为 (0.382±0.010) mg·L−1,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 (P<0.05);棕色陶粒组的成活率最高 [(62.00±2.00)%],显著高于河砂 [(56.00±1.00)%]、黄色陶粒 [(48.00±2.00)%] 和白色陶粒 [(42.50±3.00)%] 组 (P<0.05);河砂组和棕色陶粒组的壳高、壳宽、体质量显著高于黑色、黄色、白色陶粒组 (P<0.05)。实验结束时,棕色陶粒组的壳色更艳丽,其壳色的明度值 (L*)、红度值 (a*)、黄度值 (b*) 皆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 (P<0.05)。棕色陶粒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为 (12.614±0.378) U·mg−1和 (1.179±0.001) nmol·mg−1,均低于其他实验组。综上所述,底质环境会显著影响方斑东风螺稚螺的生长、壳色和抗氧化性能,其中棕色陶粒较适合方斑东风螺稚螺的养殖,在生产中可以选用棕色陶粒替代河砂作为底质。
南海金枪鱼类养殖区域分布研究
张艳萍, 乐家华, 闫周府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58
[摘要](120) [HTML全文](27) [PDF 4234KB](2)
摘要:
南海是金枪鱼类的重要分布区,开展南海金枪鱼类养殖潜在适宜区选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南海金枪鱼类的主要种类为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 和鲣 (Katsuwonus pelamis),根据其物种出现点以及7种南海环境数据,采用最大熵 (Maximum Entropy, MaxEnt) 模型定量评估了南海黄鳍金枪鱼和鲣的潜在养殖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1) 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下面值均大于0.848,表明模型准确度良好,可用于模拟金枪鱼类养殖潜在适宜区的分布;2) 表层溶解氧、表层水温、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是影响南海黄鳍金枪鱼和鲣养殖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黄鳍金枪鱼的最适宜范围为:表层溶解氧浓度201.52~242.68 mol·m−3、底层水温1.96~32.61 ℃、底层盐度34.37‰~35.26‰;鲣的最适宜范围为:表层溶解氧浓度200.83~208.35 mol·m−3、表层水温19.71~28.96 ℃、底层盐度34.30‰~35.26‰;3) 黄鳍金枪鱼和鲣的养殖潜在高适宜分布区域较为集中,黄鳍金枪鱼主要集中在东沙渔场、南沙中部渔场以及南沙中西部渔场的东北部,鲣主要集中在台湾南部渔场的中西部以及东沙渔场。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孙叶, 刘永, 李纯厚, 吴鹏, 李亚芳, 舒黎明, 林琳, 肖雅元, 唐广隆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48
[摘要](92) [HTML全文](34) [PDF 1564KB](17)
摘要:
珠江口是广东最大的出海口,在中国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揭示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别于2019年冬季 (12月)、2020年夏季 (8月)、2021年春季 (3月) 和秋季 (10月) 对珠江口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38 种,以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 (45 种),春季栖息密度最高 (590 个·m−2),夏季最低。生物量则是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光滑倍棘蛇尾 (Amphiopholis laevis) 为春、夏和秋季的共有优势种。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指数 (D)、Shannon指数 (H') 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 均在季节间变化显著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与pH、悬浮物 (Suspended solids, SS) 和化学需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等多种环境因子呈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性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进一步加强对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与保护。
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季节动态变化分析
冯雪, 戴小杰, 范江涛, 陈丕茂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20308
[摘要](130) [HTML全文](35) [PDF 2938KB](7)
摘要:
珠江口外伶仃海域是重要的传统渔场和渔业资源洄游通道,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深入了解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规律,根据珠江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2020和2021年的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渔获种类的季节动态变化和特征分布,并对渔场重心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表明,总体资源密度春季高于秋季,呈斑点状分布,春季渔场重心分布集中于南部海域,秋季渔场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鱼类资源密度分布与总资源密度相似,春季鱼类资源重心位于西南方向,秋季向西北方向移动;蟹类春季资源密度整体分布均匀,秋季资源密度有所提高,高密度海域有所增加,呈片状分布,资源重心由西部向东北方向移动;虾类春季资源密度低于秋季,资源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虾蛄类整体资源密度较低,资源重心春季位于西部海域,秋季向东北方向移动;头足类春季资源密度高于秋季,均呈片状分布,资源重心从东向西移动。
利用MaxEnt模型的舟山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生境适宜性研究
张漫瑶, 石雯静, 桂峰, 曾宪敏, 徐开达, 赵晟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80
[摘要](122) [HTML全文](43) [PDF 3548KB](5)
摘要:
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 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近年因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导致其资源衰退。为了定量评估多元生态因子对曼氏无针乌贼分布的影响,以曼氏无针乌贼的重要产卵地和栖息地—舟山海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2021—2022年自主航次的调查数据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 数据,利用最大熵 (Maximum Entropy, MaxEnt) 模型分析曼氏无针乌贼的生境适宜性,探索其修复潜力和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海表温度最大值、海表盐度最小值和pH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曼氏无针乌贼偏向于在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盐度较大的海域活动,且能接受弱碱性环境。当舟山海域内海表温度最大值介于25.5~28.5 ℃、海表盐度最小值介于20‰~30‰、pH介于7.8~8.3时,曼氏无针乌贼存在的概率较大。曼氏无针乌贼在舟山海域的适生区面积分布较广 (30 213.40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5.11%。其中高适生区总体分布在中街山列岛、嵊泗列岛和马鞍列岛,面积为4 600.78 km2。次高适生区、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8 205.52、9 723.31和7 683.78 km2。从修复潜力上看,曼氏无针乌贼在舟山海域有较大的恢复潜力。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渔获率环境影响机制研究
郑好好, 杨晓明, 朱江峰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14
[摘要](135) [HTML全文](43) [PDF 8591KB](13)
摘要:
鲣 (Katsuwonus pelamis) 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捕捞的重要资源,其资源分布受环境影响明显。为探索环境对鲣渔获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利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WCPFC) 所公布的2005—2019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综合的1°×1°渔业及海洋环境数据,对标准化后的环境因子及渔获率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GWR) 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与传统广义加性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相比,考虑环境影响空间异质性问题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和MGWR拟合优度 (R2) 有明显提升,校正后拟合优度 (Adjusted R2) 分别为0.273、0.846和0.871,且拟合结果的空间分布形态更符合真实情况。2) 各环境因子对鲣资源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影响。各海洋环境因子对鲣渔获率分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程度 (各环境变量变异系数大小) 依次为水下55 m东西向海流速度 (Sea water X velocity at 55 m depth, U55)>海表面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净初级生产力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100 m盐度 (Sea water salinity at 100 m depth, S100)>55 m南北向海流速度 (Sea water Y velocity at 55 m depth, V55)。3) 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存在明显尺度效应差异,NPP的作用尺度为44,其次为S100和U55 (均为48),SST的为54,V55为全局尺度。4) 总体上,S100、NPP、SST、V55和U55对鲣渔获率正向影响比例依次为73.5%、64.8%、66.8%、80.8%和32.3%;其中S100、NPP和SST对鲣渔获率空间分布的影响相似,具体表现为东西向差异,170°E以西主要为正向影响,170°E以东为负向影响;U55为负向影响为主的因子。
基于MaxEnt模型模拟中西太平洋鲣自由鱼群栖息地的研究
汪伟松, 唐未, 龚一赫, 王学昉, 李玉伟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11
[摘要](130) [HTML全文](35) [PDF 7344KB](2)
摘要:
由于漂流人工集鱼装置 (Fish aggregating device, FAD) 的大量使用对金枪鱼种群带来的负面效应,金枪鱼围网渔业转向捕捞自由群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开展鲣 (Katsuwonus pelamis) 自由群的栖息地利用研究非常必要。使用2016—2020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WCPFC) 统计的月度金枪鱼渔业数据和不同层的水温 (SST、Temp200)、海表盐度 (SSS)、溶解氧浓度 (DO0、DO50、DO200)、东西向海流速度 (EV)、南北向海流速度 (NV)、混合层深度 (MLD)、叶绿素 a 浓度 (CHL0、CHL50、CHL100、CHL200) 共13个环境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 (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 模拟鲣自由群的栖息地分布及其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型测试和训练集的AUC值及灵敏度值均大于0.90,真实技巧统计值大于0.80,模型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可用于鲣的栖息地适宜性模拟;SST和DO200是影响鲣自由群栖息地偏好的关键因子,最适范围分别为30~31  ℃、114~153 mmol·m−3。研究期内,鲣自由群高适宜栖息地主要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海域,不同时期向东延伸的范围有较大变化,经度差达到6°。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金枪鱼围网船队进行鲣自由群中心渔场的预报提供参考。
玉足海参变态附着阶段转录组分析
吴晓鹏, 黄敏伟, 陈晓瑛, 彭凯, 赵吉臣, 钟平, 刘凤坤, 张业辉, 黄文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105
[摘要](62) [HTML全文](10) [PDF 2235KB](8)
摘要:
海参幼苗发育需要经历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及幼苗阶段,而从浮游幼体变态发育至附着幼苗阶段的高死亡率是热带海参繁育中的共性问题,目前有关热带海参变态发育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以玉足海参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为研究对象,采集小耳幼体 (A)、中耳幼体 (B)、大耳幼体 (C) 和樽形幼体 (D) 4个时期样品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以探究其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共产生83.6 GB Raw reads,拼接获得93 528个Unigenes。对4个组测序文库的相邻组间 (A_vs_B, B_vs_C, C_vs_D) 进行两两比较,A_vs_B、B_vs_C和C_vs_D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别为17 732、11 757和11 319 个。GO功能富集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分子功能、催化活性等与细胞成长相关的GO功能。此外对KEGG通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PI3K-Akt、细胞周期、癌症途径等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其中在幼体由浮游的大耳状幼体变态至附着的樽形幼体过程中,癌症途径的富集频率显著上升,表明其在幼体生长发育模式转换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预测的功能信息可为热带海参生长发育调控机制研究、人工繁育及分子改良应用提供参考。
pH和菲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杨志刚, 江青青, 房余程, 陈阿琴, 成永旭, 王爱民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68
[摘要](53) [HTML全文](16) [PDF 651KB](1)
摘要:
为探究酸化以及环境污染物菲 (Phenanthrene, PHE) 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的影响,开展了不同pH (5.5、6.5、7.8) 和PHE (0、50 µg·L−1) 对中华绒螯蟹 [(15.0±2.3) g] 的联合暴露实验 (为期14 d)。结果发现:1) 中华绒螯蟹在pH 5.5×PHE 50的协同处理下,肝胰腺和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小管形状改变,肝管细胞萎缩出现大量空泡,鳃轴肿大,鳃丝角质层表皮破损,局部基膜破裂;而pH 6.5×PHE 50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组织的损伤并不显著。2) PHE处理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糖原 (Gly) 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浓度显著降低,表明PHE会导致中华绒螯蟹能量代谢水平下降;相较于对照组,pH 5.5×PHE 50对甘油三酯 (TG)、Gl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和LDL-C浓度均有抑制效果,而pH 6.5×PHE 50使得中华绒螯蟹TG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受体 (ahr)、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因子 (arnt) 和细胞色素p450 1A1 (cyp1a1) 基因的表达量均随pH的降低而升高,并在pH 5.5时达到最高。以上结果表明,酸化和PHE的联合作用改变了中华绒螯蟹的能量代谢,其中pH 5.5时显著加剧了PHE对其肝胰腺组织结构的毒性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珠江典型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陈亮东, 詹建坡, 王庆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59
[摘要](76) [HTML全文](38) [PDF 1911KB](2)
摘要:
浮游植物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动态变化关系到渔业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分别于2021年枯水期  (3月)、丰水期 (7月) 和平水期 (11月) 对珠江3个典型河段开展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评价水质现状,为珠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 (P<0.05)。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87种,3、7和11月分别鉴定出117、98和77种,平均密度分别为8.6×105、7.2×106和4.0×105 个·L−1,生物量分别为1.235 4、4.674 5和0.569 8 mg·L−1,其中丰水期北江流溪河石角段蓝藻密度高达1.18×107 个·L−1 (达到轻微蓝藻水华水平)。上游北江流溪河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枯水期的绿藻型演变为丰水期的绿藻-蓝藻型,全年以四尾栅藻 (Scenedesmus quadricauda)、细小平裂藻 (Merismopedia tenuissima) 和被甲栅藻博格变种双尾变型 (S. armatus var. boglariensis f. bicaudatus) 为优势种,下游珠江河口莲花山到大虎岛段呈硅藻型到硅藻-蓝藻型的演变,以颗粒直链藻 (Melosira granulata) 和细小平裂藻为优势种。Shannon多样性指数 (H')、Pielou 均匀度指数 (J') 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D) 分别介于1.58~3.05、0.51~0.84和1.60~3.42。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被调查的珠江3个典型河段水质介于轻度污染到α-中污染之间,水质仍需治理改善。
春砂仁精油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消化、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李成辉, 董宏标, 郑晓婷, 桂福坤, 曾祥兵, 明俊超, 陈飞, 陈健, 张家松
当前状态:  doi: 10.12131/20230022
[摘要](28) [HTML全文](8) [PDF 1686KB](7)
摘要:
为评估春砂仁 (Amomum villosum) 精油在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养殖中促消化和保护肠道等功效,采用拌喂0 (对照组)、2 g·kg−1 (低剂量组)、4 g·kg−1 (中剂量组) 和8 g·kg−1 (高剂量组) 的春砂仁精油饲养罗非鱼幼鱼 [(20.34±2.08) g] 连续8周。结果显示,随着精油添加剂量的增加,1) 各实验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饵料系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低剂量组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他组 (P<0.05)。2) 各实验组胃蛋白酶 (Pep)、胃淀粉酶 (G-AMS)、肠淀粉酶 (I-AMS) 和肠脂肪酶 (LPS) 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低剂量组的各项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3) 各实验组罗非鱼幼鱼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 (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谷胱甘肽 (GSH) 和丙二醛 (MDA) 浓度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低剂量组升高显著 (P<0.05)。4) 各实验组罗非鱼幼鱼血清中总蛋白 (TP)、球蛋白 (GLOB)、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H) 浓度,碱性磷酸酶 (ALP) 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活性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低剂量组TP、GLOB、TC、LDL-CH和HDL-CH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5)。综上,在该实验条件下拌喂2 g·kg−1春砂仁精油能够显著增强罗非鱼幼鱼的消化和肠道抗氧化能力,提高脂质代谢水平,改善血清肝功能指标,进而提高其生长性能。
显示方式:
封面
2023-04期封面+目录
2023, 19(4).  
[摘要](38) [PDF 1268KB](18)
摘要:
研究论文
基于AHP的深水网箱养殖选址指标体系研究
张平平, 李喆睿, 宋怀颖, 蔡惠文, 夏枫峰
2023, 19(4): 1-9.   doi: 10.12131/20220253
[摘要](262) [HTML全文](107) [PDF 1554KB](49)
摘要:
网箱养殖区的规划和选址,对提高经济效益和推进网箱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影响网箱养殖的因素涉及海洋环境、生产管理和设施安全等,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决策过程。因此,构建用以评估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选址的指标体系非常重要。利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构建了包含3项准则层和14项指标层的深水网箱养殖选址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专家判断法定量化分析各项准则层和指标层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自然因素为准则层中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选址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限制性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14项二级指标中,水质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影响最小的是饲料供应。基于AHP决策方法构建的深水网箱养殖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定量化分析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有助于合理布局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对适宜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的区域进行选择,并为海洋功能区划的优化和修编提供参考。
基于ARIMA的海洋尼诺指数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际CPUE的影响
王啸, 刘文俊, 张健
2023, 19(4): 10-20.   doi: 10.12131/20230007
[摘要](338) [HTML全文](104) [PDF 1913KB](37)
摘要:
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 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中西太平洋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 WCPO) 是全球金枪鱼捕捞产量最高的海区。为了解和预测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不同渔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根据1990—2020年世界各国在中西太平洋的围网和延绳钓作业以及海洋尼诺指数 (Oceanic Niño index, ONI) 数据,分析了常规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 和加入ONI标准差为协变量的动态ARIMA模型在渔业资源量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ONI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际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的影响。结果表明:1) 常规ARIMA模型能够充分考虑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CPUE的变化特征,可用于黄鳍金枪鱼年CPUE的长期拟合;2) 相比常规ARIMA模型,动态ARIMA模型的拟合度更好,拟合值和真实值的相关性更高,同时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更小;3) ONI对中西太平洋赤道南北海域黄鳍金枪鱼的年CPUE影响不同,相对而言,在赤道以北,ONI的影响因素更关键,模型的拟合度更高;4) ONI对中西太平洋不同渔业的黄鳍金枪鱼的年CPUE影响有差别,对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存在滞后1~2年的影响,而在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现象时,对围网渔业的影响速度较快,不存在滞后。
T0和T90网囊动稳特性比较分析
张锋, 唐浩, 刘伟, 孙秋阳, 朱美熹, 张灿, 单晨旭, 郭许浩
2023, 19(4): 21-30.   doi: 10.12131/20230018
[摘要](319) [HTML全文](63) [PDF 1609KB](28)
摘要:
改变网目使用方向是提高网囊选择性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易造成网囊水动力性能发生变化。为了量化T0 (传统菱形网目,即网衣纵目使用) 和T90 (网目旋转90°,即网衣横目使用) 两种网目使用方向下的网囊水动力和稳定性差异,利用循环动水槽试验,对T0和T90网囊在不同渔获量和网线直径条件下的形态、阻力和振荡变化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T90网囊中段无明显收缩,中段网目张开角度约为T0网囊的1.2倍,且中段宽度明显大于T0网囊;T90网囊阻力大于T0,且模拟渔获物量每增加1倍,T90网囊阻力增加值约为T0的1.09倍。网囊存在渔获物时,T90网囊阻力振幅较T0大,采用T90网目的网囊会增加网囊阻力振幅,且随流速和渔获量的增加而增大。空网网囊纵向位移振幅和流速不存在明显关系。T0网囊纵向位移振幅较T90大,且随流速和渔获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网线直径的增加而减小。粗直径T90网囊有助于提高网囊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但加大了网囊水阻力。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网囊结构、改善网囊选择性,实现高效稳定的中层拖网作业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基于成像声呐的鱼类长度测量误差与修正模型研究
彭战飞, 沈蔚, 张进
2023, 19(4): 31-40.   doi: 10.12131/20220279
[摘要](158) [HTML全文](37) [PDF 2407KB](21)
摘要:
成像声呐能在扫描波束范围内进行鱼类映像长度的测定,为提高成像声呐测定鱼类长度的精度,文章利用自适应分辨率成像声呐 (Adaptive Resolution Imaging Sonar, ARIS) 开展鱼类长度测定实验,依据ARIS扫描波束内鱼类的映像长度和实测长度,分析了ARIS测量鱼类长度的误差。结果表明,鱼类与声呐波束的夹角是导致鱼类长度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夹角越大,鱼类映像长度测量误差越小。在4 m视野内ARIS探测距离对鱼类长度的测量误差无显著交互影响。鱼类映像长度与尾叉长误差更小,其误差均值为2.1 cm。鱼类映像长度与全长和尾叉长的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修正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0.995 1和0.990 5。研究表明,鱼类映像长度使用尾叉长的测量更为有效,同时鱼类与声呐波束的夹角对映像长度的误差分析和声呐映像长度修正模型,可为获取更准确的鱼类长度信息提供参考。
南海区拖网渔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粟丽, 许友伟, 张魁, 陈作志
2023, 19(4): 41-48.   doi: 10.12131/20230027
[摘要](241) [HTML全文](65) [PDF 1734KB](46)
摘要:
拖网是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最重要的渔具,拖网渔业在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南海区拖网渔船数量从1986年的6 730艘增长至2003年的14 599艘,随后减少,2010年后基本维持在9 000艘左右;其总吨位在212 864~876 045 t波动,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总功率从1986年的440 438 kW上升至2005年的1 735 173 kW,之后呈下降趋势。1986—2020年单船平均吨位和功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拖网渔船产量在59.24×104~181.66×104 t之间波动,占南海区总捕捞产量的38.35%~62.96%,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位功率和单位吨位的产量分别在0.72~1.40 t和1.18~3.90 t之间波动,1999年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根据8种重要经济鱼类幼鱼占比统计结果,1992—2020年底拖网渔获物中幼鱼生物量占比均值为24.35%~84.28%,数量占比均值为40.09%~89.84%,其中白姑鱼 (Pennahia argentata)、带鱼 (Trichiurus japonicus) 和竹荚鱼 (Trachurus japonicus) 幼鱼比例最高。鉴于拖网渔业选择性不强,对幼鱼资源及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建议逐步压减拖网渔船规模,严格执行网目尺寸和可捕规格制度,引导渔民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作业方式,以利于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嗜水气单胞菌分泌蛋白重组疫苗对斑马鱼的免疫保护效力评价
林潇可, 汪玉倩, 林美珍, 黄东平, 苗宇轩, 林向民
2023, 19(4): 49-57.   doi: 10.12131/20220266
[摘要](224) [HTML全文](68) [PDF 1796KB](29)
摘要: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是一种常见的水产致病菌,可引发人畜鱼共患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预防其传播和感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开发高效的潜在亚单位疫苗,并为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选取在嗜水气单胞菌强毒株LP-2中表达丰度较高的8种分泌蛋白 (ORF0322、ORF3982、ORF2874、ORF1767、ORF3984、ORF2546、ORF0472、ORF1609) 作为研究目标,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技术对其进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发现这8种分泌蛋白在细胞中均可正常表达;然后将这些蛋白进行基因克隆与表达纯化,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斑马鱼 (Danio rerio),连续培养28 d后,发现斑马鱼中相关免疫基因均发生上调,说明这些分泌蛋白可引起宿主发生免疫反应;最后,对这8种分泌蛋白进行免疫保护评价,细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其中6种分泌蛋白 (ORF3982、ORF2874、ORF1767、ORF3984、ORF0472、ORF1609) 的相对免疫保护率 (Relative immune protection rate, RPS) 大于50%,可作为候选疫苗开发。
近缘新对虾PCN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张艳, 罗志平, 李运东, 杨其彬, 姜松, 陈创华, 黄建华, 杨丽诗, 陈旭, 江世贵, 周发林
2023, 19(4): 58-67.   doi: 10.12131/20220297
[摘要](278) [HTML全文](100) [PDF 4280KB](61)
摘要:
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作为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在DNA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缘新对虾 (Metapenaeus affinis) 卵巢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增殖活动旺盛的阶段,但目前关于其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利用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技术获得近缘新对虾PCNA (MaPCNA) 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对其进行卵巢发育相关的表达分析。MaPCNA全长为1 144 bp,包含140 bp的5'非编码区,221 bp的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 (ORF) 为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MaPCNA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2 kD,理论等电点为4.5。多重比对分析表明,PCNA氨基酸序列在甲壳动物中较为保守。组织表达结果显示,MaPCNA基因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为显著 (P<0.05)。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巢中,MaPCNA基因的表达出现变化 (P<0.05),从I期开始逐渐上升,到III期表达量最高,之后显著降低并趋于平稳。MaPCNA基因在幼体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趋势,在受精卵时期的表达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从无节幼体VI期开始表达平稳。研究结果提示PCNA基因可能在近缘新对虾的卵巢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克隆及转录调控分析
周锐涛, 岳珠峰, 纪焦军, 温靖, 姜丹, 王志勇, 方铭
2023, 19(4): 68-76.   doi: 10.12131/20220309
[摘要](201) [HTML全文](69) [PDF 1883KB](33)
摘要:
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litrk3具有调节抑制性突触发育的作用。研究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神经突触黏附分子slitrk3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可为解决大黄鱼养殖面临的生长、应激及抗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黄鱼及其他物种的Slitrk3氨基酸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预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相关的调控元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转录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litrk3氨基酸序列在鱼类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预测存在2个潜在的转录起始位点、2个CpG岛以及Sp1、GR、C/EBPα和C/EBPβ等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结果显示,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970—−1614 bp、−1210—−667 bp存在正调控元件,−1614—−1210 bp、−667—−376 bp、−376—−147 bp存在负调控元件,推测−147—+16 bp为核心启动子。
稻田金背鲤尾柄肌纤维特征及相关代谢酶与基因表达研究
张文争, 杨立, 姚俊杰, 蒙庆米, 纪达
2023, 19(4): 77-85.   doi: 10.12131/20220320
[摘要](285) [HTML全文](145) [PDF 2993KB](38)
摘要:
稻田金背鲤 (Cyprinus carpio var. Jinbei) 是经过多个世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生活于稻田的鲤鱼。为推广金背鲤-稻田养殖模式,为该模式下的良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撑,以池塘养殖的金背鲤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学、酶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其尾柄肌纤维及相关代谢酶与基因表达,探究了稻田金背鲤尾柄肌肉在稻田浅水生态条件下生长的适应性特征。结果显示: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尾柄肌纤维直径稻田组均大于池塘组,并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尾柄肌纤维横截面积稻田组大于池塘组,在渔获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尾柄肌纤维密度稻田组均小于池塘组,在渔获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代谢酶中的乳酸脱氢酶 (LDH)、过氧化氢酶 (CAT) 和Ca2+-ATP酶活性稻田组均高于池塘组;在水稻扬花期,稻田组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α (PGC-1α) 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池塘组 (P<0.05),而稻田组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 基因表达量在水稻扬花期和渔获期均显著低于池塘组 (P<0.05)。研究显示,稻田金背鲤尾柄肌肉有更大的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尾柄肌肉呈现较高的LDH和Ca2+-ATP酶活性,这是其适应稻田浅水生活的特点;稻田金背鲤的尾柄抗阻运动会引起肌肉肥大,与其激活蛋白质合成通路有关,而池塘金背鲤通常进行长时间的耐力运动,与其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在水稻扬花期,稻田金背鲤PGC-1α基因表达量较高,可能与此阶段水稻开花、稻田中昆虫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以及生物量增加有关。
美洲大蠊粉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化指标、抗病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陈荔, 徐嘉欣, 李榴佳, 赵成法, 龙晓文
2023, 19(4): 86-97.   doi: 10.12131/20220208
[摘要](376) [HTML全文](113) [PDF 1947KB](54)
摘要:
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生物活性成分的昆虫蛋白来源,具有成为鱼粉替代源的潜力。选取初始体质量约3 g的虹鳟 (Oncorhynchus mykiss) 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洲大蠊粉分别替代0%、50%鱼粉配制的2种等氮等能饲料,持续投喂18周,探究了美洲大蠊粉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生化指标、抗病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养殖实验结束后,采用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对剩余虹鳟幼鱼进行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幼鱼生长性能及攻毒后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幼鱼血清中免疫球蛋白 (IgM)、总抗氧化能力 (T-AOC)、肝脏中溶菌酶 (LZM) 和头肾中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等8条生化代谢途径,其中参与甘油磷脂代谢的溶血磷脂酰胆碱 (LysoPC) 和磷脂酰胆碱 (PC) 含量均在实验组显著上调。综上,采用美洲大蠊粉替代饲料中5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虹鳟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以及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
大口黑鲈Nesfatin-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刘帆, 刘鑫鑫, 宋彩霞, 李西雷, 张君, 苏时萍
2023, 19(4): 98-104.   doi: 10.12131/20230012
[摘要](177) [HTML全文](65) [PDF 2312KB](23)
摘要:
Nesfatin-1蛋白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途径影响鱼类的脂肪生成和代谢。为探究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Nesfatin-1蛋白的生理功能,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蛋白表达纯化,制备了该蛋白的鼠源多克隆抗体。通过扩增Nesfatin-1蛋白的基因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pET32a-Nesfatin-1重组质粒。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蛋白表达,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并免疫Balb/c小鼠,获得针对Nesfatin-1的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大口黑鲈Nesfatin-1蛋白的基因序列为246 bp;Nesfatin-1融合蛋白在菌液上清液中的质量浓度为1.05 mg·mL−1,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D;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能与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间接ELISA检测该抗体效价达到1∶204 800以上;免疫组织荧光结果显示该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大口黑鲈肝胰腺中的蛋白,弥散性分布于肝胰腺中且血管周围呈强阳性反应。研究成功表达纯化出大口黑鲈Nesfatin-1融合蛋白,并制备了特异性鼠源多克隆抗体,为后续深入研究Nesfatin-1生物学作用提供了功能性蛋白与特异性抗体。
广西北部湾滩涂施氏獭蛤中培及养成期养殖密度比较研究
王超奇, 徐炳杰, 吴韬, 杨凌, 刘一鸣, 潘英
2023, 19(4): 105-115.   doi: 10.12131/20230046
[摘要](415) [HTML全文](93) [PDF 3030KB](30)
摘要:
为探索施氏獭蛤 (Lutraria sieboldii) 高效的中间培育模式及合理养殖密度,于2021年2月—2022年4月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海区滩涂,以相同密度梯度采用箱式和筐式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中间培育,中培结束后以筐式养殖进行养成实验,对比各阶段施氏獭蛤的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结果表明:中培期北海和防城港海区箱式养殖模式比筐式养殖模式表现更佳,而钦州海区筐式养殖模式表现更佳;北海海区适宜养殖密度为1 500 粒·箱−1,防城港海区为1 000 粒·箱−1,钦州海区为500 粒·筐−1。养成期北海适宜养殖密度为40 粒·筐−1,钦州和防城港海区结束养成时成活率为0。3个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区的水温、滩温、盐度、pH和溶解氧 (DO) 变化最小,水质环境最稳定,钦州、防城港海区的水质环境变化较大且较不稳定;北海滩涂的底质粒径以粗砂和中砂为主,防城港滩涂以中砂和细砂为主,钦州滩涂以细砂为主。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藻属种类和数量由大到小均为北海>防城港>钦州。研究表明,施氏獭蛤海区中培适宜以箱式养殖模式在北海和防城港海区进行,适宜在北海进行海区养成。
低鱼粉饮食中添加半胱氨酸对卵形鲳鲹幼鱼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刘佳兴, 郭华阳, 朱克诚, 刘宝锁, 张楠, 冼霖, 张殿昌
2023, 19(4): 116-125.   doi: 10.12131/20230030
[摘要](235) [HTML全文](62) [PDF 1862KB](81)
摘要:
为研究半胱氨酸对低鱼粉引起的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幼鱼 [(10.05 ± 0.05) g] 代谢紊乱的影响,采用动植物蛋白 (鸡粉、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等) 部分替代鱼粉制作卵形鲳鲹基础饮食,分别添加0 (C0组,对照组)、0.30% (C1组)、0.60% (C2组)、0.90% (C3组) 和1.20% (C4组) 半胱氨酸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56 d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1) 半胱氨酸通过激活S6K/PI3K/TOR/4E-BP1通路,提高卵形鲳鲹蛋白质合成代谢能力。补充0.6%~0.9%半胱氨酸通过上调肌肉核糖体蛋白S6激酶 (S6K)、雷帕霉素靶蛋白 (TOR)、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和4E结合蛋白1 (4E-BP1) 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肌肉和血清总蛋白 (Total protein, TP) 含量与肌肉粗蛋白含量,降低血氨 (Serum ammonia, SA) 、肌肉和肝脏尿素氮 (Urea nitrogen, UN) 含量,促进肌肉蛋白质沉积。2) 补充0.6%~0.9%半胱氨酸通过下调肌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基因的mRNA水平,降低乙酰辅酶A羧化酶 (ACC)、脂肪酸合成酶 (FAS) 基因的mRNA水平与酶活水平,抑制脂肪合成代谢;同时,上调肌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PPARα) 基因的表达水平,使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HSL) 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 基因高表达并伴随酶活提高,进而促进肌肉中脂肪酸β氧化反应,减少蛋白质因分解供能所带来的消耗,促进肌肉中蛋白质沉积。
发酵棉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吴光德, 兰鲲鹏, 陈旭, 王芸, 周传朋, 林黑着, 马振华, 王珺
2023, 19(4): 126-138.   doi: 10.12131/20230036
[摘要](238) [HTML全文](88) [PDF 3095KB](47)
摘要:
发酵棉籽粉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原料,具有替代饲料鱼粉的潜力。为评估发酵棉籽粉作为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饲料蛋白源的适宜性及适宜替代水平,用发酵棉籽粉分别替代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0% (对照组)、25%、50%、75%和100%的鱼粉 (基础饲料中鱼粉质量分数为35%),配制成5种实验饲料,饲喂幼鱼 [初始体质量为 (12.57±0.25) g] 7周,探究了发酵棉籽粉替代鱼粉对幼鱼存活、生长和饲料利用性能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棉籽粉替代组的存活、生长、饲料利用率以及蛋白质、脂肪沉积效率均低于鱼粉对照组,而25%和50%替代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当发酵棉籽粉替代75%~100%鱼粉时,刺激了卵形鲳鲹肝脏的抗氧化系统,使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S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高于对照组。此外肝脏HE染色切片显示其细胞空泡化现象加剧,100%替代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降低,肝脏合成蛋白能力可能下降。发酵棉籽粉高水平替代鱼粉会影响卵形鲳鲹的肠道菌群组成,表现为有益菌丰度下降、有害菌丰度上升,从而影响了肠道菌群功能。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鱼体健康,建议卵形鲳鲹饲料中发酵棉籽粉替代鱼粉水平以25%为宜。
异枝江蓠对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光合生理响应
黄永健, 崔建军, 陈心怡, 郭优优, 辛榕, 廖佳炜, 陈春丽, 谢恩义
2023, 19(4): 139-147.   doi: 10.12131/20220318
[摘要](211) [HTML全文](63) [PDF 1783KB](25)
摘要:
大型海藻对温度和光照强度的适应存在种属差异。异枝江蓠 (Gracilariopsis bailinae) 是一种喜高温的大型海藻,为科学指导该藻在海水养殖、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结合藻体光合色素含量和生长率变化,探究了异枝江蓠对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测定了15、20、25、30、35 ℃和1 000、3 000、6 000、9 000 lx条件下,异枝江蓠的特定生长率 (SGR)、光合色素含量 [叶绿素a (Chl a)、类胡萝卜素 (Car)、藻胆蛋白] 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 (ΦPSII)、电子传递速率 (ETR)、光化学淬灭 (qP)、非光化学淬灭 (NPQ)] 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和光照强度对上述相关指标 (除Car和Fv/Fm) 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P<0.01);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异枝江蓠的SGR、藻胆蛋白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值 (P<0.05);高光照显著降低了异枝江蓠的光合色素含量以及Fv/FmΦPSII、ETR和qP值,但NPQ和SGR却显著上升 (P<0.05)。结果表明,异枝江蓠是一种喜高温的大型海藻,通过增加藻胆蛋白含量可提高其在高温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同时,通过增加热耗散和减少光合色素的合成,可实现藻体在高光下的光保护。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4种常见水产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李声平, 董靖, 杨移斌, 宋怿, 刘绍春, 艾晓辉
2023, 19(4): 148-157.   doi: 10.12131/20230053
[摘要](304) [HTML全文](90) [PDF 3338KB](26)
摘要:
为验证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在水产养殖中消毒的有效性,评价了其对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呼肠孤病毒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斑点叉尾鮰 (Ictalurus punctatus) 病毒 (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和无乳链球菌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4种水产常见致病病原的杀灭效果,和有机物、温度、pH 3种因素对杀菌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池塘养殖水体中目标菌的杀灭试验,和对患嗜水气单胞菌的病鲫 (Carassius auratus) 的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4种致病微生物均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降低菌悬液中有机物浓度、适当提高作用温度或适当降低消毒液pH,均能促进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消毒液的杀菌效果。通过目标菌的杀灭试验和药效试验,进一步确定了该消毒剂在实际使用中对目标菌杀灭的有效性和对鲫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显著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是潜在的水产用消毒剂。
广西北部湾沿海市售贝类脂溶性毒素污染分析及食用风险评价
江姗姗, 张晨晓
2023, 19(4): 158-167.   doi: 10.12131/20230024
[摘要](276) [HTML全文](98) [PDF 1688KB](22)
摘要:
脂溶性贝类毒素分布广泛,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广西北部湾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其贝类产量占比超过一半。为评估广西北部湾沿海居民因摄食贝类而引起的脂溶性贝类毒素摄入风险,并为建立毒素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 分析脂溶性贝类毒素含量,24 h 膳食回顾法调查居民连续7 d的海产品进食情况,应用海洋生物毒素点评估方法,计算膳食中每日毒素摄入量 (Estimated daily intake, ESI),对照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急性参考剂量 (Acute reference dose, ARfD) 值,评价其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检出的4种毒素含量均低于欧盟规定的安全限量值。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环亚胺类毒素 (Gymnodimine, GYM)(83.02%)、大田软海绵酸 (Okadaic acid, OA)(51.16%)、鳍藻毒素 (Dinophysis toxin, DTX-2)(40.91%) 和虾夷扇贝毒素 (Homo-yessotoxin, Homo-YTX)(8.6%),检出的最高质量分数分别为105.4、31.39、38.19和159.66 μg·kg−1;毒素含量存在季节和物种差异,牡蛎秋季GYM含量最高,冬季OA含量最高。DTX-2更易在秋冬季样品中检出,Homo-YTX仅在夏秋季扇贝和贻贝样品中检出。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贝肉日平均消费量为45 g·d−1。以当地居民贝肉食用量和人体质量估算,OA组毒素ESI值为0.26 μg·(kg·d)−1,小于欧盟规定的ARfD值 [0.3 μg·(kg·d)−1]。但若以欧盟提供的贝肉食用量和人体质量数据估算,ESI值 [0.34 μg·(kg·d)−1] 则高于ARfD值。研究表明,虽然广西北部湾沿海市售贝类产品中脂溶性贝类毒素检出值低于欧盟规定的安全限量值,但当地居民存在OA组毒素膳食暴露风险。
研究简报
四川省养殖白乌鳢的暴发流行性溃疡综合征诊断与病理学研究
樊威, 陈梦竹, 郭向辉, 耿毅, 陈德芳, 欧阳萍, 黄小丽, 赖为民, 吴俊
2023, 19(4): 168-173.   doi: 10.12131/20220321
[摘要](251) [HTML全文](121) [PDF 5324KB](37)
摘要:
四川地区养殖的白乌鳢 (Channa argus) 在2021年秋冬阴雨季节频繁发生溃疡性死亡事件。为确定白乌鳢溃疡性疾病的原因,通过临床观察、分离培养、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大体病理研究发现,患病鱼主要表现为皮肤脱落并暴露皮下肌肉层,肌肉出现深层溃疡的情况;在光镜下,发现肌肉触片中有直径为10~20 μm的无隔膜分枝状菌丝,通过霉菌分离纯化和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侵入性丝囊霉菌 (Aphanomyces invadans)。组织病理学显示,在皮肤真皮层和肌肉中的溃疡边缘包围着成熟的肉芽肿,而这些肉芽肿可侵袭至肉眼所观察到的正常肌肉处,对病鱼造成进一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白乌鳢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引起的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 EUS),这是关于白乌鳢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首次报告。研究结果为侵入性丝囊霉菌的鉴定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参考,也是侵入性丝囊霉菌宿主进一步扩大的证明。
基于CNN-GRU混合模型的养殖工船水体溶解氧预测研究
苏辉锋, 丁乐声, 王绪旺, 陈木生, 陈潇
2023, 19(4): 174-180.   doi: 10.12131/20220298
[摘要](289) [HTML全文](71) [PDF 6856KB](31)
摘要:
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 DO) 是影响养殖工船水产品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准确预测DO对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DO预测精度,以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养殖试验采集的数据为样本,使用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和门控循环单元 (Gated recurrent unit, GRU) 方法建立养殖工船水体DO预测混合模型,通过Pearsons相关性分析,选用DO、温度、pH和循环水流量4个预测因子进行训练和校准,预测了DO含量。通过与CNN、GRU和长短期记忆 (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 模型进行对比,所建模型在各项评价指标中的性能均最优,其均方根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平均绝对误差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119、0.084和0.976。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可以满足养殖工船实际生产中对DO预测的需求,为养殖工船生产过程中DO的监控和预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