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为降低杂交鳢 (乌鳢 Channa argus ♂×斑鳢 C. maculate ♀) 幼鱼在养殖和科研操作中的应激损伤风险,本研究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 (200、400、800、1 200、1 600、2 000 mg·L−1) 2-苯氧乙醇对体质量 (30±3) g杂交鳢的麻醉效果,评估了深度麻醉后鱼体离水的空气暴露时间 (0、3、6、9、12、15 min)、麻醉水温 (20、22、24、26、28、30 ℃) 和鱼体质量 (30、60、90 g) 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并分析杂交鳢麻醉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2-苯氧乙醇浓度升高,杂交鳢的麻醉时间显著缩短 (p<0.05),复苏时间显著延长 (p<0.05),最适麻醉浓度为800 mg·L−1。复苏时间与麻醉后空气暴露时间呈负相关,0~15 min空气暴露时间内复苏存活率为100%。水温升高会延长麻醉时间,温差≤2 ℃时差异不显著,温差≥4 ℃时差异显著 (p<0.05)。麻醉时间和复苏时间均与杂交鳢体质量呈正相关 (p<0.05)。2-苯氧乙醇麻醉显著影响杂交鳢的代谢指标 (血糖GLU、尿素氮BUN、肌酐CRE) 和肝功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AST、ALT和LDH在复苏后仍显著高于麻醉前水平 (p<0.05)。综上,2-苯氧乙醇是杂交鳢安全有效的麻醉剂,其麻醉效果受麻醉剂浓度、体质量、水温的显著影响,20 ℃水温下对 (30±3) g杂交鳢的推荐麻醉浓度为800 mg·L−1,麻醉后的安全离水操作时间达15 min。本研究填补了该麻醉剂在小规格杂交鳢中的应用空白,为生产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为了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鄱阳湖流域上犹江水库禁捕区与生态增殖区渔业资源现状,明确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于2023年和2024年采用水声学探测和传统网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水库进行了2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7种、5 816尾,隶属于5目10科;2023年优势种为鳙 (Aristichthys nobilis)、齐氏罗非鱼 (Tilapia zillii)、大眼华鳊 (Sinibrama macrops)、黄尾鲴 (Xenocypris davidi)、鲂 (Megalobrama skolkovii) 和鲢 (Cyprinus carpio),2024年优势种为鳙、齐氏罗非鱼、大眼华鳊、伽利略罗非鱼 (Tilapia galilaea) 和鲂;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禁捕区鱼类平均密度2023年为0.126 02 尾·m−2,2024年为0.116 48 尾·m−2,估算相应的资源量分别为138.98 t和115.82 t;生态增殖区的平均密度分别为0.182 53尾·m−2和0.099 86尾·m−2,估算相应的资源量分别为1 208.87 t和961.4 t。生态增殖区鱼类个体体型较大,水平分布存在集中区域;禁捕区个体体型较小,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分布呈随水深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上犹江水库禁捕与增殖活动影响了鱼类组成、资源量、分布和个体大小等方面,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鱼类多样性,需进一步研究这些措施对鱼类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
长链脂肪酸延长酶 (Elongation of long-chain fatty acids, ELOVL) 在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PUFA) 的生物合成中起关键作用。为探究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LC-PUFA的合成机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技术克隆获得中华绒螯蟹 ELOVL7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 600 bp,包含1个1 200 bp的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399个氨基酸,其5'非翻译区 (5'-UTR) 和3'非翻译区 (3'-UTR) 长度分别为176和224 bp。ELOVL7具有典型的ELVOL结构,包括8个跨膜结构域、多个保守基序以及特征性的组氨酸盒 (HXXHH)。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对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ELOVL7与橄绿青蟹 (Scylla olivacea) 和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ELOVL7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73.82%和73.76%。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ELOVL7首先与橄绿青蟹和三疣梭子蟹ELOVL7聚为一支,进而与其他甲壳动物ELOVL7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甲壳类分支。基因组织表达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ELOVL7基因在肠道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鳃组织。为验证其功能,将中华绒螯蟹ELOVL7基因编码序列重组至pYES2载体,转化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NVSc1菌株,成功构建了其酿酒酵母异源表达系统。酵母异源表达分析表明,ELOVL7能催化脂肪酸底物C18:1n-9延长为C20:1n-9。
玉足海参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的育苗技术尚不健全,尤其是浮游幼体阶段培育效果不佳。以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uelleri)、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 粉和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为基础饵料,通过添加发酵碳、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或短小嗜冷芽孢杆菌 (B. pumilus),探究微生物制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成活率、生长及发育与对育苗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碳组幼体与对照组幼体发育至樽形幼体所用时间相同,实验结束时成活率也无显著差异,但其樽形幼体平均体长为 (666.25±5.45) μ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41.79±6.63) μm;枯草芽孢杆菌组和短小嗜冷芽孢杆菌组幼体发育至中耳幼体阶段即停止发育,枯草芽孢杆菌组幼体实验结束时体长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发酵碳组;短小嗜冷芽孢杆菌组幼体至实验第12天时全部死亡。对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添加发酵碳可降低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但效果持续时间不长;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控制效果较好;添加短小嗜冷芽孢杆菌对水质的控制效果较差。根据培育效果和水质指标,建议在育苗过程中持续添加发酵碳来提高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效果。
明确斑节对虾 (Penaeus monodon) 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特征,可为病害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理论支持。通过体内注射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革兰氏阳性菌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和PBS缓冲液,探讨了两种细菌对斑节对虾组织学、免疫能力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肝胰腺和鳃组织切片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进行分析。HE染色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感染后,斑节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同时鳃丝收缩;粪肠球菌注射后,肝胰腺小管细胞出现坏死,鳃组织多发生水肿、出血现象。qRT-PCR结果表明,两种细菌刺激后均能显著上调抗菌肽基因 (Crustin) 和热休克蛋白70基因 (Hsp70) 的表达;且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基因 (LGBP) 在鳃组织中显著上调,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Fabp) 在肝胰腺组织中显著上调。感染两种细菌均能显著上调肝胰腺、鳃组织的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基因 (MBD2)、泛素样含植物同源结构域和环指结构域1基因 (UHRF1) 和DNA甲基转移酶2基因 (DNMT2) 的表达水平,但副溶血弧菌的刺激效果更明显。研究表明,斑节对虾的免疫基因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在副溶血弧菌和致病性粪肠球菌的侵染下均显著上调表达,证实这些基因通过调控宿主生理功能在抗感染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细鳞圆鲹 (Decapterus macarellus) 是南海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也是南海灯光罩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为揭示南海中南部细鳞圆鲹资源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基于2017、2020、202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渔业调查数据,结合8种海洋环境因子 [海洋表面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洋表面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 (Sea surface height, SSH)、叶绿素a (Chl-a) 浓度、海水深度 (Ocean depth, Depth)、离岸距离 (Offshore Distance, DIS)、温度梯度 (Temperature Gradient, TGR) 和混合层厚度 (Mixed layer thickness, MLT)],采用广义可加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分析了细鳞圆鲹资源密度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VIF检验和AIC准则进行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南海中南部细鳞圆鲹渔场春季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差异,SST和Chl-a浓度是影响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最优GAM总偏差解释率为47.1%。研究表明,南海中南部细鳞圆鲹春季分布主要受海表温度、Chl-a浓度和水深的共同影响,其中Chl-a浓度对渔场渔获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纳米硒具有促生长和抗氧化功能,是替代传统无机硒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为探究纳米硒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实验设置0、0.1、0.3、0.5、0.7和0.9 mg·kg−1 6个纳米硒添加水平,以初始体质量 (1.61±0.45) 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为研究对象,养殖周期60 d,评价了纳米硒对大鳞副泥鳅抗氧化能力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0.3 mg·kg−1组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 (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0.3 mg·kg−1组达到峰值;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最大值出现在0.5 mg·kg−1组;0.3 mg·kg−1组的丙二醛 (MDA) 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 (p<0.05)。肠道组织结构分析显示,0.3 mg·kg−1组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果表明,纳米硒能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结构。以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项式拟合分析确定,大鳞副泥鳅饲料中纳米硒的最适添加量为0.36 mg·k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