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的研究进展

陶峰, 贾晓平, 陈丕茂, 唐振朝, 余景, 王宏

陶峰, 贾晓平, 陈丕茂, 唐振朝, 余景, 王宏. 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的研究进展[J]. 南方水产科学, 2008, 4(3): 64-69.
引用本文: 陶峰, 贾晓平, 陈丕茂, 唐振朝, 余景, 王宏. 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的研究进展[J]. 南方水产科学, 2008, 4(3): 64-69.
TAO Feng, JIA Xiaoping, CHEN Pimao, TANG Zhenchao, YU Jing, WANG Hong.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n artificial reef design[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8, 4(3): 64-69.
Citation: TAO Feng, JIA Xiaoping, CHEN Pimao, TANG Zhenchao, YU Jing, WANG Hong.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n artificial reef design[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8, 4(3): 64-69.

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 2006AA10030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07ZD0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07TS10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07TS2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陶峰(1983-),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渔业资源研究。E-mail: ddatf@163.com

    通讯作者:

    贾晓平,E-mail: jiaxiaoping53@163.com

  • 中图分类号: S953.1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n artificial reef design

  • 摘要:

    从水动力学、生物学和材料学等角度介绍了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水动力学与礁体设计间的相互作用, 并从构筑材料、水动力学、生物因素和配置等方面对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研究进行了简要归纳, 以期为中国南海区人工鱼礁事业提供参考。

    Abstract:

    In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artificial reef design were previewed in terms of hydrodynamics, biolo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The interaction of hydrodynamics and design of artificial reef was discussed as well. Researches on materials science, hydrodynamics force, biological factors and reef deployment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xcellent artificial reef model for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reefs (ARs) in South China Sea area.

  • 近年来,广西海水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而且对发展渔区经济,增加渔农民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广西海岸线长1 595 km,沿岸岛屿约700个,岛屿岸线长600余km。潮间带滩涂面积10万hm2,适宜水产养殖的面积约6.7万hm2。20 m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65万hm2,适宜水产养殖的面积约57万hm2。水域滩涂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对虾Penaeus、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及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真鲷Pagrosomus major、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主要经济种类,发展海水养殖业条件十分优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以养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实施包括旨在发展海水养殖在内的“种子工程”和“万水工程”等经济战略下,坚持面积、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海水养殖业得到快速、稳步发展。

    2004年,全区海水养殖面积达6万多hm2,是1994年的3.6倍。其中陆基池塘养殖约2万hm2,滩涂养殖3万多hm2,占近期可开发滩涂总面积的45%;浅海开发约1万hm2,占适宜开发利用面积的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潮上带、潮间带和浅海开发同步发展,养殖热潮有增无减。大批养殖户通过发展养殖生产走上了致富之路。

    为适应市场需要,在稳定常规品种养殖的同时,扩大名优品种养殖。养殖品种发展到30多个,主要有对虾(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斑节对虾P.monodon、日本对虾P.japonicus、南美白对虾P.vannamei)、文蛤、近江牡蛎、马氏珠母贝、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栉江珧Pinna pectinata Linnaeus、大獭蛤Lutria maxima、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真鲷、美国红鱼Sciaemops ocellatus、赤点石斑鱼、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真鲷、黄鳍鲷Sparus lctus、黑鲷S.macrocephal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鲻鱼Mugil cephalus等。养殖品种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丰富了消费市场,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

    养殖模式主要推广混养、轮养、立体吊养、网箱养殖、深水礁体养殖以及对虾高位池养殖、珍珠深水育珠技术、贝类增养殖等养殖模式。海水养殖由岸边、滩涂养殖向浅海养殖推进,由单一养殖向立体养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逐渐形成鱼、虾、蟹贝全面发展的格局。

    形成了以对虾、珍珠、近江牡蛎、文蛤、泥蚶、名贵鱼类6大主导产品的海水养殖基地。1.3 hm2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712户,面积6 200 hm2,占养殖总面积的10%;其中6.7 hm2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有75户。北海工厂化养殖基地面积已达30万m2,10 m等深线内深水养殖大獭蛤、栉江珧等面积达4 000 hm2;钦州建成了广西最大的近江牡蛎养殖基地,其中七十二泾近江牡蛎浮筏串式高密度养殖近1 500 hm2,形成集观光、生产于一体的海洋牧场。

    2004年育出各种鱼、虾110亿尾,比1994年增长了9倍。对虾育苗场近100家,育苗水体达10万m3,年育苗量109亿尾,完全能满足广西对虾养殖生产的需要。近江牡蛎自然采苗2.5亿只,不但满足广西养殖需要而且部分苗种运销区外。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毗连的海域、港口、海湾、河流入海口,岸线海域的水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随泾流进入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地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另一方面是养殖自身水环境的污染,养殖过程中的残饵、化肥、消毒药品等,特别是残饵中的蛋白质、氮和磷未经科学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海区水环境中,易引起海水的富营养化,滋生病原;大量新增加的养殖设施使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场发生改变,养殖设施的屏障效应使流速降低,影响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和污物的输出,使陆源污染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扩散,滞留在养殖水域。

    渔业管理虽然推行了养殖证制度,但养殖开发利用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滞后,养殖规模的盲目扩大与海区养殖容量相对有限的问题仍严重。目前海水养殖规模大小大都是人为盲目决定,或由市场单一引导,缺乏有科学依据的政策性宏观调控,养殖生产往住一哄而上。近江牡蛎、马氏珠母贝养殖近年来连续发生死亡,2005年早造的对虾养殖发病率超过五成。海上近江牡蛎筏吊养殖过密,也将直接危害到一些名贵物种的繁衍生长,发展无序化的弊病,已显端倪。

    近年来,水产种苗培育偏重数量、不讲质量;不重视选育,由于近亲繁殖,种质退化严重,导致养殖性能严重衰退,生长减缓,个体小型化,抗逆性减弱。缺少高产抗逆的优良品种和高产值养殖对象,优质种总量比例小,产量、质量提高缓慢。

    在不同生态类型海区养殖中,普遍存在养殖种类结构不合理现象,池塘对虾、滩涂贝类养殖中,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问题由来已久。养殖生物量严重超过环境负荷,进行掠夺式养殖。结构单一的密集养殖,使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由于超支而贫乏,造成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衡,致使某些污损、赤潮和病原生物异常发生,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虾病流行,贝类发病减产,形势严峻。暴发性、流行性疾病频繁发生,病毒性疾病类型愈来愈多,非病原性疾病愈来愈突出,病原耐药性越来越强,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蔓延。养殖生态、疾病与环境和营养的关系研究不够,短期内难以提出普遍有效的技术措施,使生产难以持续增长。

    从业者养殖技术参差不齐,科技应用水平偏低。科研手段落后,科技不能满足生产快速发展的要求,许多领域滞后于生产。在水产养殖发展前途的重大关键技术方面,科技的先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良种引进更新换代步伐不快,科研所必需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配置,致使试验手段无法更新,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等等,影响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精度。

    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都有了很高的认识和要求,而目前的养殖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及药残监控等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提高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使产品更好地进入国内外市场显得格为迫切。

    由于科研经费的缺乏,制约了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调查。缺乏常规性、基础性的调查和监测数据,渔业统计资料不规范、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渔业决策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致使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要用法律手段来控制和治理养殖水域污染,处理好养殖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证养殖资源的合理和永续利用。对于陆源污染的治理,要重点放在污染形成的前端,增加污水和废渣的处理能力,控制污染物入海量。要用法律手段对重点排污河流、临海城市和直接排污入海的大、中企业进行重点管理,规定其污水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以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排放,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只知开发利用、不知保护海洋的观念。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改进养殖技术,提高饲料质量,科学养殖,养殖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等措施,把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加强对养殖容量研究,科学地确定各养殖品种的养殖负荷量,制订科学的养殖规划、养殖布局,确定适宜合理的养殖规模。调整现有的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养殖方式等。调整养殖布局,将过度密集的近岸养殖转移到外海,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及深水养鱼。把以前在潮间带及水面上进行的养殖转移到水面以下,发展海珍品底播养殖及沉箱养殖。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实施立体生态养殖,提高水域利用率。营造海底森林,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增殖渔业、人工鱼礁、围海养殖,形成深海海洋牧场产业带、外海抗风浪网箱养殖产业带、近海筏式养殖产业带、潮间带海珍品养殖产业带、滩涂池塘养殖产业带、观光及休闲渔业产业带、陆上工厂化养殖产业带等优势产业带,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发展活力。

    加快水产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水产苗种供应体系。做好种苗提纯复壮,培养性状好、抗病力强的品种,实现养殖良种化。通过引进、繁育、提纯、复壮,开发一大批生产性状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名优新品种。增加名特优新品种比重,从而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抓好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年审和新证换发工作,并加大水产苗种生产及流通的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促使苗种生产和销售健康、有序地进行。

    随着水产养殖向高密度、高产方向发展,防治病害将越来越重要,要重视和加强病害防治工作。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科学养殖,减少病害发生。应从长远来规划水产养殖的发展基地,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组织科研力量,对重大流行病实行多单位联合攻关,提高科技应变能力,满足生产需要。健全基层水产科技推广网络,发挥基层科技人员的作用,尤其要强化镇级技术干部的培训,发挥其骨干作用。做好种苗的检疫及渔用药物的监检工作,严格把关;积极研究和探索生态防治技术,从水质调控人手,防治水产动物的疾病。

    利用国内外现有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水产养殖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养殖技术培训班、现场调查会、交流会,提高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养殖技术。

    加强对苗种、饲料、渔药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确保投入品的质量。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推进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渔业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行HACCP、欧盟等国际通行的水产品质量标准。抓好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逐步推行养殖场注册、养殖生产日志、渔药使用记录、产品标识、苗种检疫、环境监测、药残抽捡等制度。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及渔业环境监测,制订科学的渔业规划、渔业布局,确定适宜合理的渔业规模,走科技兴渔和科技管理结合的道路,做到渔业资源与海区水交换能力、渔业作业模式和技术与品种结构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加大渔业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渔业法》及涉渔法律法规,大力推行养殖许可证制度、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水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及标准。组织编制“水产养殖发展规划”、“养殖区划布局规划”,对养殖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水产养殖的立项上马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养殖项目要进行“生态成本”的核算,做到未雨绸缪,达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和统一。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术培训,制订水产养殖的准入制度、持证生产制度和苗种检疫制度等,走绿色养殖之路,走法制化的水产养殖之路。

  • [1] 林军, 章守宇. 人工鱼礁物理稳定性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J]. 海洋渔业, 2006, 28(3): 258-262. doi: 10.3969/j.issn.1004-2490.2006.03.015
    [2] 杨吝, 刘同渝, 黄汝堪. 中国人工鱼礁理论与实践[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b9a512da2fc1bcc45f7001155d2ea747&site=xueshu_se&hitarticle=1
    [3] 陈锤. 鱼礁史话[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1, 4(4): 74-75. doi: 10.3969/j.issn.1005-9857.2001.04.022
    [4] 海洋技术研究所. 海洋开发技术进展[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7: 265.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911501b77ed2e417a0065138fd0828cd&site=xueshu_se&hitarticle=1
    [5]

    SHAO K, CHEN L.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al ash artificial reefs at WanLi northern of Taiwan[J]. J Fish Soc Taiwan, 1992, 19(4): 239-250. doi: 10.29822/JFST.199212.0002

    [6] 刘秀民, 张怀慧, 罗迈威. 利用粉煤灰和碱渣制作人工鱼礁的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 2007, 10(5): 622-626. doi: 10.3969/j.issn.1007-9629.2007.05.023
    [7] 张怀慧, 孙龙. 利用人工鱼礁工程增殖海洋水产资源的研究[J]. 资源科学, 2001, 23(5): 6-10. doi: 10.3321/j.issn:1007-7588.2001.05.002
    [8] 黄梓荣, 梁小芸, 曾嘉. 人工鱼礁材料生物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J]. 南方水产, 2006, 2(1): 34-38.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06.01.007
    [9] 佐藤修, 影山方郎. 人工魚礁[M]. 東京: 恒星社厚生阁, 1984: 17-26;38-42.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31j0xb0ua6x0eq08h6a0pa0ns444232&site=xueshu_se
    [10] 影山芳郎, 大阪英雄, 山田英已, 等. 平面上に置かれた透过壁立方体周りの流れの可視化[J]. 水産土木, 1982, 19(2): 1-9. doi: 10.18903/fishengold.18.2_1
    [11] 影山芳郎, 大阪英雄, 山田英已, 等. 人工礁モデル周りの流況[J]. 水産土木, 1986, 23(2): 1-8.
    [12] 佐久田博司, 佐久田昌昭, 渡边浩一郎, 等. 人工沉設魚礁模型に関する基础研究[J]. 水産土木, 1981, 18(1): 7-19.
    [13]

    FUJIHARA M, KAUACHI T, OHASHI G. Physical-biological coupled modeling for artificially generated upwelling[J]. Mar Biol, 1997, 189: 69-79. doi: 10.11408/JSIDRE1965.1997.399

    [14]

    KIM J Q, ITZUTANI N M, IWATA K.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local scour and embedment of fish reef by wave action in shallow water depth[C]. Tokyo: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System Enhancement Technology for Aquatic Environments. Japan International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deration, 1995: 168-173.

    [15]

    SEAMAN W. Artificial reef evalu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natural marine habitats[M].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0: 51-9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8718361_Artificial_reef_evaluation_With_application_to_natural_marine_habitats

    [16] 刘同渝. 人工鱼礁的流态效应[J]. 水产科技, 2003(6): 43-44.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5RSzIwMDMwMTgwMzI3MRoIOTYzMmZjYjc%3D
    [17] 虞聪达, 俞存根, 严世强. 人工船礁铺设模式优选方法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04, 35(4): 299-305. doi: 10.3321/j.issn:0029-814X.2004.04.002
    [18] 吴子岳, 孙满昌, 汤威. 十字型人工鱼礁礁体的水动力计算[J]. 海洋水产研究, 2003, 24(4): 32-35. doi: 10.3969/j.issn.1000-7075.2003.04.006
    [19] 钟术求, 孙满昌, 章守宇, 等. 钢制四方台型人工鱼礁礁体设计及稳定性研究[J]. 海洋渔业, 2006, 28(3): 234-240. doi: 10.3969/j.issn.1004-2490.2006.03.011
    [20] 田文敏, 楊安輝. 永安港外海人工魚礁之下陷量與下沉機制分析[G]. 台湾: 中華民國第十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1997: 545-552.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47b118569eac29b69ccdb4d04ce65220&site=xueshu_se&hitarticle=1
    [21] 史红卫. 正方体人工鱼礁模型试验与礁体设计[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10.7666/d.y989337
    [22] 赵海涛, 张亦飞, 郝春玲, 等. 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J]. 海洋学研究, 2006, 24(4): 72-74. doi: 10.3969/j.issn.1001-909X.2006.04.008
    [23] 大久保久直, 柿原皓. 施設実験[R]. 大規模增養場開発事業調査報告書(上越地区· マダイ). 新潟県: [s. n. ], 1980: 102-122.
    [24] 小川良德, 竹村嘉夫. 人工鱼礁に对する鱼群行动の试验的研究Ⅰ~Ⅵ[J]. 东海水研报, 1966(45): 107-161.
    [25] 小川良德. 人工魚礁と魚付き: 人工魚礁とその効果[J]. 水产増殖臨号, 1968(7): 1-21.
    [26] 岗本峰雄, 黑木敏郎, 村井彻. 人工魚礁近傍の魚群生に関する予備的研究-猿岛北方魚礁群の概要[J]. 日本水产学会誌, 1979, 45: 709-713.
    [27] 增沢寿. 人工鱼礁と生产交力果[J]. 水産土木, 1974, 11(1): 19-25.
    [28] 武内智行. 魚礁による環境形成と設計技術[M]. 东京: 国际海洋科学技术学会, 1991: 97-102.
    [29] 柿本皓. 新潟県沿岸域における魚類の行動学的研究[J]. 新潟県水産試験場, 1984(1): 147-152.
    [30] 田中惯. 鱼礁渔场にぉける鱼类生态に门关する研究Ⅳ, 计量鱼探による鱼礁渔场附近の广域鱼群量调查[J]. 水産土木, 1985, 22(2): 9-16.
    [31]

    SPIELER R E, GILLIAM D S, SHERMAN R L. Artificial substrate and coral reef restoration: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what we need[J]. Bull Mar Sci, 2001, 69(2): 1 013-1 030.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Artificial-substrate-and-coral-reef-restoration%3A-do-Spieler-Gilliam/7dde7ef79265a691168555d171446fad438f6e15

    [32] 奥村重信, 津村誠一, 丸山敬悟. 水槽実験による幼魚保護礁の素材評価[J]. 日本水产学会誌, 2002, 68(2): 186-191.
    [33]

    D′ANNA G, GIACALONE V M, BADALAMENTI F, et al. Releasing of hatchery-reared juveniles of the white sea bream Diplodus sargetus(L. 1758)in the Gulf of Castellammare artificial reef area(NW Sicily)[J]. Aquac, 2004, 233(4): 251-268. doi: 10.1016/j.aquaculture.2003.10.024

    [34] 陈勇, 吴晓郁, 邵丽萍, 等. 模型礁对幼鲍、幼海胆行为的影响[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6, 21(4): 361-365. doi: 10.3969/j.issn.1000-9957.2006.04.014
    [35] 陈勇, 于长清, 张国胜, 等. 人工鱼礁的环境功能与集鱼效果[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2, 17(1): 64-68. doi: 10.3969/j.issn.1000-9957.2002.01.012
    [36] 吴静, 张硕, 孙满昌, 等. 不同结构的人工鱼礁模型对牙鲆的诱集效果初探[J]. 海洋渔业, 2004, 26(4): 394-398. doi: 10.3969/j.issn.1004-2490.2004.04.005
    [37] 何大仁, 丁云. 鱼礁模型对赤点石斑鱼的诱集效果[J]. 台湾海峡, 1995, 14(4): 394-398.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00b307351c56eadc54e62e2690aa8650&site=xueshu_se&hitarticle=1
    [38] 何大仁, 施养明. 鱼礁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J].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5, 34(4): 653-657.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7b33380164ab5b0da12372c370e062e9&site=xueshu_se&hitarticle=1
    [39] 张怀慧, 孙龙. 利用人工鱼礁工程增殖海洋水产资源的研究[J]. 资源科学, 2001, 23(5): 6-10. doi: 10.3321/j.issn:1007-7588.2001.05.002
    [40] 金昌义. 海洋沈积物稳定性与重力式结构物工程行为分析[D]. 广州: 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及工程研究所, 200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895
  • HTML全文浏览量:  1321
  • PDF下载量:  496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12-06
  • 修回日期:  2008-03-05
  • 刊出日期:  2008-06-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