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1卷  第2期

栏目
设施渔业
摘要:

重力式网箱作为中国海域广泛使用的海水养殖设施,其水动力特性对于保障养殖安全和提升效率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针对重力式网箱中的方型升降式网箱的水动力特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采用Orcaflex软件对方型升降式网箱进行建模,探讨了在不同浪向角和波高条件下的水动力响应。研究发现,浪向角的变化对方型升降式网箱的缆绳受力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迎浪侧缆绳受力明显大于背浪侧。当浪向角为0° 和45° 时,缆绳的最大有效张力基本一致,表明研究采用的布置方式对不同浪向角下的波浪具有较好的抵抗作用。此外,还分析了方型升降式网箱在极端海况下的水动力性能。结果表明,当网箱处于下潜状态时,缆绳的有效张力、网衣的变形程度以及浮架的最大加速度和运动幅值均显著降低。该发现有效证明了网箱下潜状态在抵御极端海况和提升装备适渔性方面的优越性。

摘要:

掌握延绳钓的钓钩深度对提升目标鱼种渔获率及减少兼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6年1—8月在波利尼西亚以西公海的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数据,采用有限元理论构建三维动力学模型,通过显式六级五阶龙格库塔法计算钓钩深度,并利用“有”温度深度记录仪 (Temperature-depth recorder, TDR) 水中质量的数值模型对“无”TDR水中质量的模拟深度进行校正。将“有”和“无”TDR水中质量的数值模型所得钓钩深度,与TDR海上实测及校正深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有”和“无”TDR水中质量的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钓钩深度与TDR 海上实测和校正后得到的钓钩深度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数值模型正确;2) 随着海流减弱,TDR对沉降深度的影响逐渐增大;3) 流速小于0.16 m·s−1时,TDR对延绳钓较浅组、中间组和最深组钓钩深度的影响分别平均加深1.0、2.3 和3.7 m,各组校正因子分别为1.010、1.011和1.016;4) 加拿大RBR公司的TDR (2050) 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延绳钓钓钩深度的测量,今后可忽略此TDR对钓钩深度的影响。所建立的延绳钓渔具动力学模型能够模拟在三维海流作用下的钓钩沉降深度,探究 TDR 水中质量对延绳钓沉降深度的影响,并进行空间形状变化的三维可视化。

摘要: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摄食不同饵料时的声音信号进行分类,旨在比较不同分类模型的性能,确定最优模型,为对虾养殖中饵料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参考。研究选取对虾摄食沙蚕、颗粒饲料和鱿鱼时的声音信号,经降噪滤波处理后,通过2类方式分类:1) 基于音频特征向量,分别建立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 RF) 和k-最近邻 (k-Nearest Neighbor, KNN) 模型;2) 基于梅尔频谱图,建立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模型。结果表明,结合Mixup数据增强技术和粒子群优化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的CNN模型在准确率方面表现最佳,达到91.67%。4个模型在识别颗粒饲料的召回率均超过90%,说明摄食颗粒饲料的声音信号相较于摄食沙蚕和鱿鱼等软体饵料更易识别。CNN模型不仅在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和F1分数等指标上均优于上述传统模型,同时能够适应复杂声学信号的分析需求,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
摘要:

为提高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的准确性,于2023年1月在广西银滩南部海域的海洋牧场示范区采用EK 80 (工作频率为120 kHz) 和EY 60 (工作频率为200 kHz) 2款先进的分裂波束探鱼仪进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辅以底拖网生物学采样。通过对比频差降噪技术和传统降噪技术解析渔业资源声学映像,结果显示:频差降噪技术在追踪单体目标时,其平均目标强度 (Target strength, TS) 值高于传统技术,且变化范围更小,展现出更强的技术性和客观性;在评估不同断面的渔业资源密度时,频差降噪技术得出的平均尾数密度均低于传统技术,显示出在处理渔业声学噪声方面的可靠性;对于优势种类,频差降噪技术在评估较大个体时,尾数密度差异不大,但在评估较小个体时,尾数密度显著增加,表明其在提高渔业资源密度评估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利用经过频差降噪技术处理的体积反向散射系数 (Volum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 Sv) 映像评估渔业资源密度,不仅能剔除更多干扰噪声,还能更精准地检测到个体较小的生物目标。

摘要:

为更好地保护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利用基于COI12S rRNA 2个基因标记的环境DNA技术 (Environmental DNA, eDNA),对保护区江段的左岸、中间和右岸共计18个采样站位开展了鱼类种类组成及河段不同横向断面的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COI12S rRNA 2个基因共检测出53种鱼类,隶属于4目12科48属;12S rRNA基因检测出47种鱼类,COI基因检测出19种鱼类,2个基因同时检测出的鱼类有13种。基于序列丰度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基因的结果一致支持保护区江段左岸的鱼类物种数和Chao1丰富度最高,说明左岸具有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基于12S rRNA基因的Beta多样性结果发现,保护区的左岸、中间和右岸的鱼类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动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持。

摘要: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方法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7门129属241种 (含未定种),桡足类 (108种) 占据绝对优势。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种类数、总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经度变化不明显;平均丰度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优势种类群主要为桡足类、介形类和毛颚类,优势种平均丰度也呈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深水种分布广泛,2.5°N—5.5°N各站位深水种种类数较多,0.5°N—1.5°N各站位深水种丰度较高,深水种对该区域上升流具有指示作用。影响优势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无机氮和叶绿素a

摘要: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绝佳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则是研究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类群。近年来随着深圳市治水攻坚行动的贯彻实施,红树林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查明。于2023年9月对福田红树林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水质属于III类水,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共检出122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密度介于 (0.02~122.21)×106 个·L−1,平均为 (1.04±3.05)×107 个·L−1;生物量介于18.04~999.71 μg·L−1,平均为 (264.93±292.49) μg·L−1。多数优势种为中-富营养指示种或喜好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生活的种类,反映了调查水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红树林林区和基围鱼塘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H、电导率和盐度是影响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总体上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水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

摘要:

三峡库区鱼类资源丰富,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关键区域。然而,随着库区蓄水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鱼类群落已发生显著变化。基于2018年对三峡库区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木洞、涪陵、云阳和巫山4个江段的优势种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后续评估禁捕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共调查到鱼类94种,隶属于9目21科,其中包括13种外来种和15种长江中上游特有种。不同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但季节差异不显著 (p>0.05)。优势种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鱼类群落具有小型化特征。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表明,木洞、云阳和巫山的W值分别为 −0.022、 −0.078和 −0.225,表明这些江段的群落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涪陵的W值为0.040,表明该江段结构较为稳定。此外,Kendall's Tau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 (RDA) 结果显示,蛇鮈 (Saurogobio dabryi) 和圆筒吻鮈 (Rhinogobio cylindricus) 的丰度随离坝距离的增加和水深的减少而升高;光泽黄颡鱼 (Pelteobagrus nitidus)、翘嘴鲌 (Culter alburnus) 和短颌鲚 (Coilia brachygnathus) 的丰度则随离坝距离的缩小和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水体透明度与贝氏䱗 (Hemiculter bleekeri) 丰度呈显著负相关;水温和叶绿素a与似鳊 (Pseudobrama simoni) 丰度呈正相关。

摘要: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 (Pore water equilibriums, Peeper) 技术采集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分析各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而研究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各营养盐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除氨氮 (NH4 +-N)、总氮 (TN) 外,其他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 在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沉积物中,硝态氮 (NO3 -N) 是主要的内源释放营养盐;相比对照组,2组复合碳源均促进了沉积物中NH4 +-N的释放;此外,玉米皮碳源减缓了NO3 -N、亚硝态氮 (NO2 -N) 和磷酸盐 (PO4 3−-P) 的释放,水稻杆碳源的影响不显著。3) 添加复合碳源促进了水体营养盐的去除,相比水稻杆碳源,玉米皮碳源对TN、PO4 3−-P和化学需氧量 (COD) 的去除率更高,分别为73%、53%和48%。综上,添加复合碳源能够影响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其中玉米皮碳源可减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且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效果。

水产养殖与水产生物学
摘要:

肠道菌群被称作宿主的“第二基因组”。探究外界因素对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中华鲟幼鱼的健康培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50日龄中华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特征,并研究了菌群结构与饵料、养殖水源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属分类水平上,肠道和肠道内容物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肠道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乳球菌属 (Lactococcus)、柠檬酸杆菌属 (Citrobacter)、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而肠道内容物优势菌属为乳球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土孢杆菌属 (Terrisporobacter)。通过SourceTracker物种来源分析追踪微生物的来源,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中有82.68%来源于饵料,1.89%来源于养殖水源水;肠道内容物微生物中有94.60%来源于饵料,0.93%来源于养殖水源水。研究表明,中华鲟幼鱼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组成在属分类水平上存在差异,前者优势菌属多为潜在致病菌,后者多为有益菌;与养殖水源水相比,饵料对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更高的贡献。

摘要:

为开发芮氏刻肋海胆 (Temnopleurus reevesii) 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而为热带海胆的人工繁育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其进行了人工催产、授精、孵化和幼体培育,观察了芮氏刻肋海胆从受精卵到稚胆的发育过程,并测量了受精卵、各期胚胎和幼体的大小。结果表明:注射0.5 mol·L−1 氯化钾 (KCl) 溶液催产,可以顺利促使芮氏刻肋海胆排放精卵,受精率介于87.4%~95.7%,平均为 (91.6±2.4)%。在水温24~25 ℃,培育密度约为1只·mL−1的条件下,受精卵45 min后开始卵裂,3 h 45 min后进入桑葚胚期,6 h后进入囊胚期,12 h后达到原肠期,22 h后发育为二腕幼体,1 d 12 h后发育为四腕幼体,5 d 16 h后发育为六腕幼体,9 d后发育为八腕幼体,最终在约第32天时变态为稚胆。与其他海胆种类相比,芮氏刻肋海胆在四腕幼体阶段之前发育速度较快,之后则相对缓慢。

摘要:

中国西北地区的盐碱水及淡水资源中硫酸根离子 (SO4 2−) 比例通常较高。为探究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对水体中 SO4 2−含量的适应性,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为 (0.9±0.2) g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为期5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用水以定制海水素配制,盐度为5‰,水体 SO4 2−质量浓度分别为0.385 (对照)、1.175、1.735和2.300 g·L−1,对应的SO4 2−/CI(mg/mg) 比值分别为0.140、0.577、1.127和2.225 (A、B、C、D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各组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70%,成活率、湿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随水体硫酸盐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D组肝胰腺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5),A和D组鳃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5)。各组对虾肝胰腺和鳃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钠钾ATP酶 (Na+/K+-ATPase) 活性以及丙二醛 (MDA) 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各组对虾肝胰腺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 (AKP) 和酪氨酸酶 (TYR) 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鳃ACP和AKP活性随硫酸盐浓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D组鳃ACP活性最低,其AKP和TYR活性显著低于A组 (p<0.05)。各组鳃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化,D组肝胰腺管腔变形增大,部分B细胞破裂。综上,凡纳滨对虾对低盐水体硫酸盐含量偏高有一定的耐受性,但高硫酸盐胁迫会引起凡纳滨对虾鳃免疫、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发生变化,以及肝胰腺组织损伤。盐度为5‰条件下其适宜的SO4 2−/CI范围为0.140~1.127。

摘要:

为探明养殖杂交鲟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施氏鲟A. schrenckii ♂) 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阶段的关键特征和规律,并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采用注射外源激素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 (LHRH-A2)+马来酸地欧酮 (DOM)] 的方法,利用干法受精获得受精卵,对杂交鲟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变化特征进行观察,同时测量其形态学指标。结果显示:人工繁殖的平均催产率为100%,受精率为 (80.08±8.57)%,孵化率为 (63.69±10.71)%。杂交鲟的受精卵为沉性卵、灰黑色、不透明,富含卵黄,卵膜3层,卵径为 (2.50±0.56) mm。根据对胚胎发育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将杂交鲟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出膜共7个阶段、34个时期。水温16.30~17.10 ℃时,经124~134 h孵化出膜,发育总积温为2 083~2 251 h·℃;初孵仔鱼全长 (10.61±0.58) mm,仔鱼在第7天开始有摄食行为,并进入混合营养期,此时全长为 (17.17±0.64) mm,到第10天时卵黄囊被完全吸收,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持续3 d。

摘要:

为实现鳗败血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PA) 早期感染的快速诊断,基于recA基因建立了2种检测方法: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 (SYBR Green I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和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 (Recombinase-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combined with lateral flow dipstick, RAA-LFD)。以PA的管家基因recA为靶标,设计筛选出1对qPCR特异性引物、1对RAA特异性引物和RAA探针,并通过同源重组构建标准品质粒pUC18-recA,以建立2种检测方法。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PA感染的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组织样本检测,并测定PA载量。结果表明,建立的qPCR方法最低DNA检测浓度为2.816×102 拷贝·μL−1,模板量与Ct值在构建的标准曲线中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r2=0.999 2),且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稳定性;RAA-LFD方法的最低DNA检测浓度为2.816×104 拷贝·μL−1,检测时间最快可达15 min,显色较为稳定且特异性强。应用结果显示,qPCR和RAA-LFD方法的阳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87.50%和85.00%,较普通PCR方法明显提高;其中,qPCR方法可准确测定PA感染宿主组织中的菌体载量,肾中的载量最高,达3.533×107 拷贝·ng−1。建立的2种方法特异性均较好,其中qPCR方法灵敏性更高,RAA-LFD方法则时效性更强,均可用于PA早期感染的检测,且qPCR方法还可对感染宿主体内的菌体载量进行定量分析。

摘要:

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reolate) 在养殖环境和运输过程中易遭遇低氧胁迫。为评估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溶解氧 (DO) 质量浓度分别降至6、4、2、1和0.5 mg·L−1后,测定方斑东风螺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并分析了乳酸脱氢酶 (LDH)、丙酮酸激酶 (PK)、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酸性磷酸酶 (ACP) 和碱性磷酸酶 (AKP) 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DO水平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显著降低 (p<0.05),排氨率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 (p<0.05);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1 mg·L−1时显著升高 (p<0.05);PK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显著升高 (p<0.05);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ACP和AKP活性先显著降低后升高,分别在DO质量浓度为1和0.5 mg·L−1时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LDH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4 mg·L−1后显著降低 (p<0.05),PK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1 mg·L−1后显著升高 (p<0.05);SOD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0.5 mg·L−1后显著降低 (p<0.05),ACPAKP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p<0.05)。研究表明,方斑东风螺可通过降低代谢率、调控代谢、免疫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来应对低氧胁迫。

摘要:

多线盘鮈 (Discogobio multilineatus) 为红水河特有鱼类,分布区域狭窄,野生资源匮乏。为实现多线盘鮈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为其人工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支撑,对人工驯养的多线盘鮈亲鱼进行强化培育和催产,通过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并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研究显示,多线盘鮈绝对繁殖力为 (415.53±133.27) 粒、相对繁殖力为 (24.24±5.64) 粒·g−1。共进行3次人工繁殖,平均催产率为 (93.12±1.73)%、受精率为 (67.03±3.62)%、孵化率为 (61.34±2.13)%。多线盘鮈受精卵为沉性卵,无黏性,呈淡青色或浅黄色,成熟卵子直径为 (2.11±0.04) mm,吸水膨胀后呈白色,卵膜径达 (3.37±0.09) mm。水温22~24 ℃下,经67~91 h孵化出膜,孵化积温为1 728.17 h·℃,历经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共7个发育阶段、26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为 (6.25±0.17) mm,肌节26对。

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
摘要:

免漂洗鱼糜因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风味较好,但凝胶特性不足。以罗非鱼免漂洗鱼糜为原料,探究淀粉、亲水胶体、膳食纤维等物质对其鱼糜凝胶质构特性、流变学特性、色泽、持水性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并从鱼糜水分分布、分子间作用力及蛋白质结构等角度多维分析免漂洗鱼糜凝胶品质增强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淀粉、亲水胶体、膳食纤维等物质均能改善免漂洗鱼糜的质构特性和凝胶强度,提高其持水性且降低蒸煮损失率;在淀粉、亲水胶体及膳食纤维等作用下,免漂洗鱼糜中自由水转换为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且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α-螺旋转变为有序β-折叠;形成十分致密、稳定的免漂洗鱼糜凝胶网络结构,明显改善了免漂洗鱼糜的凝胶品质。优化复配添加物 (1.5%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0.3%聚丙烯酸钠、12%玉米淀粉和1.5%海藻膳食纤维) 对免漂洗鱼糜凝胶的改善效果最显著。

摘要:

面粉类型对裹糊鱼块深度油炸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以不同筋性面粉基为主要原料,分析其制备裹糊的物理性状、裹糊能力,以及油炸裹糊鱼块的感官、质构、色泽和油脂渗透情况。结果表明,高、中筋粉裹糊具备较高的黏度,这赋予裹糊极强的裹糊能力和油炸膨胀率,使裹糊产品感官更饱满,油炸后中、高筋粉裹糊咀嚼性更突出。应力-形变曲线显示中筋粉在受压过程中呈现22处明显断裂峰,且继首个断裂锋后,应力值呈锯齿状上升状态。苏丹红染色实验显示中筋粉裹糊在油炸过程中形成均匀的凝胶层结构。研究表明,中筋粉酥脆特点较突出,有效抑制了水分蒸发和油脂渗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油作用,而高筋粉则赋予产品明显的硬度特质。

摘要:

牡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随着对其活性开发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骨质疏松的改善方面有巨大潜力。以牡蛎酶解产物 (Oyster enzymatic products, OP) 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Glucocorticoids osteoporosis, GIOP) 的缓解作用。通过建立地塞米松诱导的GIOP模型,使用不同剂量的OP进行干预,从血清生化指标、微型CT (Micro-CT)、三维重建及组织病理切片等方面评估其对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缓解作用。结果发现,与模型组对比,OP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中成骨细胞标志物骨保护素、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和睾酮平均提高了13.67%、11.51%和17.80% (p<0.05);破骨细胞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K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下降了15.44%、31.20%和14.43% (p<0.05);骨密度测定、Micro-CT和股骨组织病理分析结果显示,OP高剂量组的骨密度、骨小梁面积占比和骨盐沉积面积分别比模型组增加了56.31%、18.59%和22.51% (p<0.05)。综上,OP可通过提高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能力来加速新骨的形成,降低骨基质降解速度和骨代谢的速度,减少骨量流失,并提高性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大鼠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增强骨的钙盐沉积能力,改善地塞米松诱导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状。

摘要:

羊栖菜多糖 (Sargassum fusiforme polysaccharides) 是羊栖菜中含量最丰富且极具特色的有效成分。海洋寡糖是由海洋多糖降解而来的产物。为从羊栖菜中提取活性较高的寡糖,并探究其抗氧化性及抑菌活性,以水提法所得的羊栖菜多糖为原料,利用褐藻胶裂解酶对其进行酶解,制备羊栖菜寡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酶解工艺进行优化,考察底物质量分数、加酶量和酶解时间3个因素对羊栖菜寡糖还原糖含量及平均聚合度的影响,确定酶解羊栖菜寡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时间48 h、底物质量分数1.5%、加酶量20 U·mL−1,测得还原糖的质量浓度为 (26.53±0.92) mg·mL−1。经薄层层析法分析所制备寡糖的主要成分为单糖、双糖和三糖。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3.0 mg·mL−1时,寡糖对DPPH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ABTS [2,2'-联氮-双 (3-乙基苯噻唑啉-6-磺酸) 二铵盐]、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3.1%、80.7%、71.3%和57.2%,当质量浓度为3.5 mg·mL−1时,寡糖的还原力为0.923。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当羊栖菜寡糖质量浓度在10和100 mg·mL−1时,对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相对于羊栖菜多糖,羊栖菜寡糖在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上均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