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7卷  第5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以1998年1月至1999年5月对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 分析El Niño/La Niña期间北部湾四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 并对其与气候及海洋水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调查期间共出现浮游桡足类122种, 其中32种周年出现, 以春(82种)、夏(84种)较多, 秋(52种)、冬(67种)较少; 四季共出现优势桡足类13种, 以广温广盐类型占主导, 除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外, 其余12种为季节性优势种; 冬、夏两季受El Niño影响较大, 优势种以中型桡足类为主; 秋、春季大型桡足类优势地位较高, 受La Niña影响明显; 北部湾浮游桡足类多样性较高。分析表明, 夏季北部湾水温和盐度对浮游桡足类群落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但在其他季节, 这种影响不明显。

摘要:

为了解吕四渔场鱼卵种类组成和生物密度分布, 2008年4月至7月在吕四渔场(32°~34° N)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布设了31个站位, 进行了4个航次鱼卵调查。调查共发现鱼卵12种, 4月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 5月为鳓(Ilisha elongata), 6月和7月均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垂直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1.71 ind·m-3, 5月生物密度最高为2.77 ind·m-3, 6月最低为0.566 ind·m-3, 4月和7月居中, 分别为2.06 ind·m-3和1.35 ind·m-3; 水平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6.675 ind·min-1, 4月生物密度最高为12.484 ind·min-1, 其次为5月(6.916 ind·min-1)和7月(5.323 ind·min-1), 6月最低(1.977 ind·min-1)。吕四渔场鱼卵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北部海区多于南部海区。

摘要:

用液质联用测定了活性污泥对7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降解能力。结果显示, PAEs的降解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 随着分子量和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 其降解速率常数减小, 活性污泥对混合体系PAEs的降解能力优于降解单一种类PAEs, 温度和pH能直接影响降解性能, 其最优水平组合为温度36.7 ℃, pH 7.6。

摘要:

文章调查了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中不同形式的碳(C)、氮(N)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 并分析C和N对异养细菌的影响, 以期为养殖过程合理调控水质环境提供理论数据。结果发现, 池塘中不同形式的ρ(C)在养殖前、中期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 中、后期缓慢下降趋于稳定, ρ(N)在养殖前、中期较低, 后期升高并达到最大值; 异养细菌数在养殖中期的第56天和养殖后期的第98天出现2个高峰, 养殖第70天出现低谷。异养细菌数与总无机碳(TIC)和总碳(TC)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养殖中、后期异养细菌数与C/N(TOC/T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养殖中、后期水体中C(主要是有机碳)成为影响异养细菌繁殖的限制性因素, 适当添加C源可以促进异养细菌繁殖, 吸收转化无机氮, 从而达到降低水体中无机氮浓度、提高物质循环利用效率的作用。

摘要:

2008年3月以2006年构建的4个家系F1为亲本,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 成功构建了9个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acata)家系,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其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进行了周年测量, 对不同遗传背景的家系和不同时期4个生长性状的生长速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家系间及不同生长时期在各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9个家系的壳高生长速率顺序为F11>F4>F9>F3>F6>F12>F2>F7>F5, 壳长生长速率顺序为F11>F4>F3>F9>F12>F2>F6>F7>F5, 壳宽生长速率顺序为F6>F11>F3>F9>F4>F12>F2>F5>F7, 体质量生长速率顺序为F11>F12>F9>F3>F7>F2>F4>F5>F6。F11、F4和F9家系壳高生长较快, F11家系壳长生长较快, F11、F3和F9家系壳宽生长较快, F11、F12和F9家系体质量生长较快, 彼此间差异显著(P < 0.05)。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各生长指标差异显著性有所不同, 10月~12月以壳高、壳长和壳宽增长较为显著, 3月~5月以体质量增长较为显著; 慢速生长期各生长性状指标增长速率差异均不显著, 而快速增长时期各生长性状增长速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生长性状最优的家系F11, 为通过家系选择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遗传素材, 同时为家系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摘要:

运用SKW-3微量呼吸仪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进行了测定, 研究了温度、盐度、pH对卵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耗氧量和单位呼吸面积耗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卵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和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均随着温度、盐度、pH的上升而逐渐增高, 在水温27 ℃、盐度28和pH 8.5时, 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达到最大值; 在水温27 ℃、盐度23和pH 8.5时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达最大值; 随后耗氧量均逐渐减小。经方差分析, 温度、盐度、pH对离体鳃组织耗氧量的影响均显著(P < 0.05);温度和盐度对离体鳃组织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影响极显著(P < 0.01);pH对离体鳃组织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影响也达显著水平(P < 0.05);其中盐度为18和33这2组的离体鳃组织耗氧量差异不显著(P>0.05)。

摘要:

为了确定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胚胎孵化的最适水温和盐度,采用不同水温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进行了孵化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14~28 ℃范围内均能正常孵化,最适孵化水温为18~20 ℃。孵化时数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孵化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盐度试验表明,在水温为18 ℃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盐度25~32的海水中呈悬浮或者半悬浮状态,在盐度14~45范围内均能孵化,适宜孵化盐度为26~32。盐度对初孵仔鱼全长有显著影响,盐度较低组仔鱼全长显著大于高盐度组(P < 0.05)。

摘要:

利用电镜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镜下可区分6种类型的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浆细胞。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线粒体、少数囊泡;根据细胞中的颗粒形态大小和细胞核的形态,可将粒细胞分为4种类型:Ⅰ型粒细胞、Ⅱ型粒细胞、Ⅲ型粒细胞和Ⅳ型粒细胞。单核细胞圆形,表面较平整,偶有伪足伸出,空泡多见;淋巴细胞的胞质少,仅在细胞核边缘处形成薄薄的一层,细胞器少;血栓细胞异染色质丰富,沿核膜呈带状分布,胞质中有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和少量的线粒体;浆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成层分布包绕在核周围。此外可见到嗜曙红细胞吞噬红细胞、血栓细胞成群聚集分布的现象。

摘要: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4个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群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控制区的结构。结果显示,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序列为918~920 bp。32个序列中共发现了56个多态位点,其中32个转换位点,19个颠换位点,5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定义了32种单倍型。同时对控制区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的关键序列。4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992、0.012和10.698。群体间的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distance,K2-P)、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交流值(Nm)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4个泥鳅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贫乏。利用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揭示4个群体分为2个谱系,除范县群体外,其余各群体间相互交叉聚集。

摘要:

采用质构仪TPA模式对冷冻贮藏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的硬度、黏附性、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和凝聚性等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在-18 ℃和-50 ℃的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期的延长,凡纳滨对虾肌肉的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和凝聚性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弹性的变化不明显,而黏附性则有所上升。这表明冷冻贮藏凡纳滨对虾虽然能保证其较长的货架期,但其口感特征总体上持续下降,而温度越低越有利于保持其肌肉的质构特性。

研究简报
摘要: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TCCA,强氯净)对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icatus)各期幼体的急性毒性。无节幼体和溞状幼体试验设6个质量浓度组(0.5 mg · L-1、1.0 mg · L-1、1.5 mg · L-1、2.0 mg · L-1、2.5 mg · L-1、3.0 mg · L-1)和1个空白组,糠虾幼体和仔虾设7个质量浓度组(1.0 mg · L-1、1.5 mg · L-1、2.0 mg ·L-1、2.5 mg · L-1、3.0 mg · L-1、3.5 mg · L-1、4.0 mg · L-1)和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结果显示,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48 h LC50的95%置信区间分别是无节幼体1.47~1.78 mg · L-1和1.34~1.46 mg · L-1;溞状幼体1.67~1.78 mg · L-1和1.23~1.36 mg · L-1;糠虾幼体2.05~2.25 mg · L-1和1.58~1.79 mg · L-1;仔虾3.14~3.38 mg · L-1和2.59~2.78 mg · L-1。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是无节幼体0.30 mg · L-1,溞状幼体0.22 mg · L-1,糠虾幼体0.34 mg · L-1,仔虾0.55 mg · L-1。试验结果可为短沟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综述
摘要: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为暖水性海产双壳贝类,以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和肉质细嫩而著称,是一种优良的养殖贝类,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文章综述了华贵栉孔扇贝的生殖发育、生长、人工育苗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遗传标记的开发和应用。分析了目前华贵栉孔扇贝养殖中存在并亟需解决的人工育苗育种及养殖等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