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4卷  第2期

栏目
研究论文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光照、营养液对培养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tnax)成熟放散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0~20℃培养条件下,海萝能成熟放散孢子; 在水温12~24℃时,鹿角海萝能成熟放散孢子;在光照2 500~8 500 lx的范围内,2种海萝均能成熟放散孢子;培养海水中不添加营养盐对2种海萝的成熟没有影响,培养液的浓度高达硝酸钠80 mg·L-1、磷酸二氢钾8 mg·L-1时反而不利于藻体的成熟及孢子放散附着。

摘要:

文章报道了2005~2007年针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有性生殖规律所开展的研究结果,包括生殖托发生、卵的排放、受精卵的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了潮间带典型的生态环境定点观察有性繁殖的过程,提出“铜藻以有性生殖为主,残枝营养繁殖为辅,共同维系种群繁衍”的推论。进行了筏式栽培、人工采苗、育苗及附苗基质选择等试验,为未来铜藻工厂化育苗和开展潮下带铜藻种群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

鱼类年际资源量的波动可以归因于年间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该种鱼类亲体数量的变化。文章根据1990~2001年间黄海中南部鳀鱼声学调查评估结果,以及黄海千里岩海区在此年间的表层水温和营养盐统计数据,以Ricker模型(R=αSe-βS)为基础对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as)亲体-补充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千里岩水域表层水温、磷酸盐浓度等环境条件因素对补充量有重要影响。

摘要:

研究根据科学观察员在热带东太平洋海域2次调查,调查时间和海域分别为2003年7~11月的03°S~17°S,96°W~146°W范围,2006年2~11月的05°N~10°S,134°W~173°W范围。调查共测定了202尾拟锥齿鲨(Pseudocarcharias kamoharai)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拟锥齿鲨全长(TL)与全重(W)的关系,雌性是W=9×10-5TL2.3116,雄性是W=9×10-6TL2.9007。其雌雄性比接近1:1。雌性拟锥齿鲨的总性腺重量随体长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较大;雌性拟锥齿鲨性成熟的最小TL约为89 cm,雄性大约在85~100 cm。雌体怀仔数量平均为3.85尾。出生时的TL约为40 cm左右。

摘要:

利用1961~1999年期间南海水产研究所5次渔业资源调查的底拖网渔获率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30多年间,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下降非常显著,分别下降72%和81%,其中北部大陆架沿岸、近海和外海分别下降71%、74%和70%。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均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沿岸和近海过度开发较严重,外海过度开发的强度相对较轻。

摘要:

剩余产量模型因为具有形式简单和所需数据少的特点,在渔业资源评估中被广泛应用。文章应用连续形Fox产量模型对3种模拟渔业以及北大西洋剑鱼渔业进行了评估,并对模拟渔业的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以发现连续Fox产量模型比较适宜的渔业条件。蒙特卡罗(Monte Carlo)分析表明,模型在产量和捕捞努力量随时间波动的波动性渔业中评估效果最好,可能是由于该类型渔业过程比较完整,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比较丰富。比较不同的白色噪音水平,当白色噪音小于10%时评估结果偏差较小,小于3.3%;当白色噪音为50%时,评估结果偏差较大, 最大偏差为36.7%。

摘要: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3~5月印度洋西北部公海海域(13°N~20°N、59°E~64°E)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调查中所采集的样本,选取了12个站点48尾鸢乌贼肌肉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根据UPGMA聚类分析,样本中存在2个种群,13°N~18°N海域和18°N~20°N海域。分析得知,2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2150,表明不同种群间在遗传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676±0.1801。2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338,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8748。

摘要:

使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各组织中IGF-ⅠmRNA组织表达,并分析重组鲮GH处理后鲮IGF-Ⅰ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鲮IGF-ⅠmRNA在肝组织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肾和脑,另外在肠、鳃、脾、性腺和心脏组织中也有表达,而在肌肉、皮肤中没有检测到鲮IGF-ⅠmRNA的表达;按120 μg·g-1鱼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重组鲮GH,观察12 h后鲮IGF-Ⅰ表达变化情况,发现经重组鲮GH处理后,鲮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脑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也稍有升高,而在肌肉中仍未检测到IGF-ⅠmRNA的表达;重组鲮GH处理前后,对照组中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为145.59±21.84 ng·mL-1,试验组中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为247.71±2.83 ng·mL-1,经t检验,P=0.043 < 0.05,表明重组鲮GH处理前后鲮血清中IGF-Ⅰ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摘要: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和鲑点石斑鱼(E.fario)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进行了研究。从12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好的引物19个,分别用于5种石斑鱼基因组DNA的扩增。结果显示,5种石斑鱼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分别为64.23%,72.61%,60.34%,69.97%,73.94%;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S)分别为0.8238,0.8110,0.8345,0.8277,0.8064;平均遗传距离(D)分别为0.1762,0.1890,0.1655,0.1723,0.1936;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189,0.1364,0.1028,0.1439,0.1648;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Hi)分别为0.1801,0.1992,0.1530,0.2100,0.2434。5个种间的遗传距离(Dxy)在0.3964~0.6085之间。

摘要:

对东极海区野生管角螺(Hemifusus tuba)软体部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管角螺软体部干品(DS)的粗蛋白含量达80.777%,蛋白质中检出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达软体部干重的51.42%。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氨基酸分最高为85.94分,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48.62%;EAA/TAA为40.57%、EAA/NTAA为68.72%,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模式;粗脂肪中脂肪酸含量齐全,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分析结论为管角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优良保健和营养价值的食品。

摘要:

研究了负压空化法提取虾壳中虾青素的各项工艺条件对虾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负压空化法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溶剂是浓度80%的乙醇溶液,提取时间为35 min,料液比为1:20,通气量为0.2 m3·h-1。同时将负压空化法与常用破壁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和效率进行了比较,综合结果表明,负压空化法优越于其它方法,是一种能够适应工业生产的新型提取方法。

综述
摘要:

海水交换研究是海洋生态研究的新热点问题,对海域环境质量的评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新兴的人工鱼礁区海洋生态变动机制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海水交换能力的研究进展,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国内外海水交换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海湾水交换以及人工鱼礁区水交换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