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More>
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是水产养殖中危害严重的病原体,而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和生态风险问题日益突出。该研究通过优化海洋源萎缩芽孢杆菌 (Bacillus atrophaeus) N1的发酵工艺,提高了其抗菌物质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from N1, AsN) 的产量,并利用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感染模型评估了AsN对副溶血弧菌的防控效果,旨在为水产养殖中副溶血弧菌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温度、pH、接种量、时间) 及培养基成分 (氮源、碳源、氯化钠);采用阴离子交换层析 (DEAE) 和凝胶过滤层析 (Sephadex G-100) 纯化AsN,得到分子质量约为63 kD的抗菌蛋白;分析AsN的温度/pH稳定性、耐盐性及金属离子影响;建立菲律宾蛤仔感染模型,验证AsN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及存活率提升作用。结果显示,优化后AsN产量提升16.58% (抑菌圈直径17.16 mm),最佳培养条件为37 ℃、pH 8.0、6% (φ) 接种量、30 h,最佳培养基含大豆分离蛋白10 g·L−1、酵母提取物11 g·L−1、氯化钠12 g·L−1;纯化获得63 kD抗菌蛋白,4 ℃和pH 7.0条件下表现出最大抑菌活性,在较宽的温度 (4~100 ℃) 和pH 2.0~9.0 范围内保留抑菌活性。其耐盐能力强,在饱和NaCl溶液中24 h仍可高效抑菌。三价铁离子 (Fe3+) 增强抑菌效果而钡离子 (Ba2+)、锰离子 (Mn2+)、钙离子 (Ca2+) 等抑制抗菌蛋白活性。AsN显著提高蛤仔感染存活率 (达80%,接近抗生素效果,p<0.05)。研究表明,AsN具有广谱稳定性与强耐盐性,能有效替代抗生素防控副溶血弧菌感染。
中国大水面资源禀赋突出,湖泊、水库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在环境变化、生态服务、水资源安全及流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水面网箱养殖在淡水渔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大水面网箱养殖经历了“粗放扩张—环境治理倒逼退出和调整—技术升级与生态转型”3个阶段。从早期的无序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到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网箱养殖逐步退出部分水域并进行规范化治理。目前主要养殖技术包括投饵式、不投饵式、多层立体式和集污式4类,分别通过精准投喂、利用天然饵料、多营养级套养及废弃物收集等方式实现生态友好型养殖。文章系统梳理了这4类网箱养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特征,解析了现存技术的核心问题,如养殖容量与生态适配性矛盾、饲料转化效率低、信息化管理不足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方向,旨在为行业技术优化与生态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四大家鱼是中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和种质资源,但受水利工程、人类活动及极端天气的影响,其资源持续衰退。珠江中下游是四大家鱼的重要栖息地,探究珠江中下游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文因子的关系,可为珠江流域鱼类资源养护和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 对2008—2021年间在肇庆和禄步采集的四大家鱼早期补充群体与平均流量、涨水持续时间、流量涨幅等水文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鱼产卵批次、每批次的峰值呈现波动中衰退的趋势;流量涨幅、涨水持续时间是影响家鱼苗量的最主要因素;家鱼苗量与平均流量关系不显著。GAM 模型的累积解释率为60.4%,偏差解释率最大的是流量涨幅 (43.9%)。水文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流量涨幅>涨水持续时间>平均流量,模型的残差符合正态分布 (p>0.05)。基于模型结果建议于每年5—8月在珠江中下游人为制造一个快速的涨水过程,涨水持续时间为6 d,控制平均径流量5 000~15 000 m3·s−1,可作为珠江中下游生态调度目标促进四大家鱼早期资源补充。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生物肠道菌群失衡,诱发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因此,安全可持续的饮食干预策略备受关注。研究旨在探讨双齿围沙蚕粉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改善抗生素诱导的便秘小鼠肠道功能的作用及机制,为开发新型润肠通便功能食品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抗生素混合液 (克拉霉素、头孢氨苄和阿莫西林质量比2∶2∶1) 诱导建立便秘小鼠 (Mus musculus) 模型,评估沙蚕粉对小鼠小肠推进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粪便含水率、免疫器官指数、炎症因子、肠道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 (SCFAs) 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沙蚕粉显著提高了便秘小鼠的小肠推进率 (p<
明确斑节对虾 (Penaeus monodon) 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特征,可为病害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理论支持。通过体内注射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革兰氏阳性菌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和PBS缓冲液,探讨了两种细菌对斑节对虾组织学、免疫能力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肝胰腺和鳃组织切片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进行分析。HE染色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感染后,斑节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同时鳃丝收缩;粪肠球菌注射后,肝胰腺小管细胞出现坏死,鳃组织多发生水肿、出血现象。qRT-PCR结果表明,两种细菌刺激后均能显著上调抗菌肽基因 (Crustin) 和热休克蛋白70基因 (Hsp70) 的表达;且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基因 (LGBP) 在鳃组织中显著上调,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Fabp) 在肝胰腺组织中显著上调。感染两种细菌均能显著上调肝胰腺、鳃组织的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基因 (MBD2)、泛素样含植物同源结构域和环指结构域1基因 (UHRF1) 和DNA甲基转移酶2基因 (DNMT2) 的表达水平,但副溶血弧菌的刺激效果更明显。研究表明,斑节对虾的免疫基因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在副溶血弧菌和致病性粪肠球菌的侵染下均显著上调表达,证实这些基因通过调控宿主生理功能在抗感染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细鳞圆鲹 (Decapterus macarellus) 是南海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也是南海灯光罩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为揭示南海中南部细鳞圆鲹资源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基于2017、2020、2023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渔业调查数据,结合8种海洋环境因子 [海洋表面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洋表面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 (Sea surface height, SSH)、叶绿素a (Chl-a) 浓度、海水深度 (Ocean depth, Depth)、离岸距离 (Offshore Distance, DIS)、温度梯度 (Temperature Gradient, TGR) 和混合层厚度 (Mixed layer thickness, MLT)],采用广义可加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分析了细鳞圆鲹资源密度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VIF检验和AIC准则进行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南海中南部细鳞圆鲹渔场春季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差异,SST和Chl-a浓度是影响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最优GAM总偏差解释率为47.1%。研究表明,南海中南部细鳞圆鲹春季分布主要受海表温度、Chl-a浓度和水深的共同影响,其中Chl-a浓度对渔场渔获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传统即食海蜇加工采用的盐矾工艺不仅造成铝残留超标 (可达1 000 mg·kg−1) 危害健康,还使海蜇严重脱水;而现有脱铝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或影响品质等问题,亟需开发能同步降低铝残留和保持水分的优化工艺。为提升盐渍海蜇脱铝工艺中的保水效果,通过复配脱铝保水剂,考察了脱铝率、得率、质构特性及微观结构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脱铝保水剂的配比为三聚磷酸钠 (Na5P3O10) 0.25 g·mL−1、磷酸二氢钠 (NaH2PO4) 0.40 g·mL−1、焦磷酸二氢二钠 (Na2H2P2O7) 0.30 g·mL−1、乳酸钙 [Ca(C3H5O3)2] 0.40 g·mL−1、卡拉胶 0.70 g·mL−1,浸泡料液比为1∶3 (g·mL−1 ),浸泡时间为2 h时,盐渍海蜇铝残留量由初始1 121.58 mg·kg−1降至154.10 mg·kg−1,脱铝率达86.26%,且处理后的产品得率提升至122.68%。质构分析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硬度和咀嚼性呈逐渐降低趋势;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处理后的海蜇组织结构更为紧密。研究表明,该工艺在有效脱除盐渍海蜇铝残留量的同时,显著改善了保水能力和食用品质。
纳米硒具有促生长和抗氧化功能,是替代传统无机硒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为探究纳米硒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实验设置0、0.1、0.3、0.5、0.7和0.9 mg·kg−1 6个纳米硒添加水平,以初始体质量 (1.61±0.45) g的大鳞副泥鳅幼鱼为研究对象,养殖周期60 d,评价了纳米硒对大鳞副泥鳅抗氧化能力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0.3 mg·kg−1组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 (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0.3 mg·kg−1组达到峰值;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最大值出现在0.5 mg·kg−1组;0.3 mg·kg−1组的丙二醛 (MDA) 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 (p<0.05)。肠道组织结构分析显示,0.3 mg·kg−1组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果表明,纳米硒能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结构。以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项式拟合分析确定,大鳞副泥鳅饲料中纳米硒的最适添加量为0.36 mg·kg−1。
连接绳作为重力式升降网箱网格式系泊系统关键连接部件,其长度选取不仅决定网箱的下潜深度,也对网箱安全性与稳定性十分重要。针对一种重力式升降网箱网格式系泊系统,考虑不同波流方向,从网箱运动、系泊受力2个方面,开展了不同连接绳长度下的网箱物理模型对比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短连接绳,网箱纵移最大降幅达37.28%,升沉降幅最大达28.97%,证明短连接绳可有效限制网箱纵移及升沉运动,增强网箱稳定性;但相对于长连接绳,采用短连接绳的系泊系统的系泊力会更大。因此,建议首要考虑网箱的稳定安全,在满足网箱设计下潜深度前提下,选择短连接绳增强其稳定性,并通过加强系泊设计以保障系泊系统安全性。
当归粗提物属于饲料原料,但其提取获得率及对饲料和鱼的作用尚不明确。探索了当归副产物脂溶性提取物 (Fat soluble extract of Angelica sinensis by-product, FSE) 对颗粒饲料霉菌生长和建鲤 (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开发FSE作为鱼饲料的功能性原料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使用溶剂萃取法获得当归副产物的4种极性提取物,通过将其石油醚提取物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PEE) 和乙酸乙酯提取物 (Ethyl acetate extract, EAE) 合并获得FSE。然后,将当归副产物提取物加入饲料并投喂建鲤。结果显示,FSE显著抑制了颗粒饲料霉菌生长,同时影响建鲤多项生化指标:降低血浆血红蛋白 (Hb) 含量、各组织过氧化氢 (H2O2) 水平、肠道丙二醛 (MDA)含量及红细胞高铁血红蛋白 (MetHb) 含量;提高甘油三酯 (TG) 和葡萄糖 (GLU) 含量、多个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含量及关键酶 [包括乳酸脱氢酶 (LDH)、脂肪酶 (LPS)、α-淀粉酶 (AMS)、Na+/K+-ATP酶、碱性磷酸酶 (AKP) 等消化代谢相关酶,以及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等抗氧化酶] 活性。研究表明,FSE对颗粒饲料具有防霉效果,还能改善建鲤的消化吸收、呼吸功能及抗氧化能力。
人工集鱼装置 (Fish aggregating devices, FADs) 是热带金枪鱼围网渔业的重要辅助工具,其在提高捕捞效率的同时也会捕获大量的大眼金枪鱼 (Thunnus obesus) 和黄鳍金枪鱼 (T. albacares) 幼鱼,对其资源造成破坏。为科学管理 FADs围网渔业并减缓其对热带金枪鱼资源的负面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东大西洋欧洲围网船队的FADs作业数据,应用时空广义加性混合模型 (Spatio-temporal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 st-GAMM),对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PUE) 进行标准化,估算了其丰度时空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自2016年起大眼金枪鱼丰度持续下降,而黄鳍金枪鱼丰度则相对稳定;两者在赤道附近海域均呈集中分布,但大眼金枪鱼主要分布于赤道西部海域,而黄鳍金枪鱼则集中于赤道东部的几内亚湾。除赤道海域外,大眼金枪鱼在佛得角与圣赫勒拿海域、黄鳍金枪鱼在安哥拉沿海亦呈现高丰度分布。两者CPUE对海表温度与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响应均呈拱形曲线,拐点分别为21 ℃和225 mg·L−1,大眼金枪鱼CPUE对混合层厚度呈“V”型响应 (拐点约为30 m),而黄鳍金枪鱼则表现为负相关。
金带齿颌鲷 (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 是南海珊瑚礁鱼类的优势种之一。为研究七连屿金带齿颌鲷的生长规律和种群特征,并为深入认识南海珊瑚礁鱼类的种群生物学积累基础数据,分别于2020年9月和2021年9月在南海西沙群岛七连屿附近海域采集金带齿颌鲷522尾,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包括体质量、体长、性成熟度、性比、摄食强度和食性)。结果表明:金带齿颌鲷体质量介于26.64~184.08 g,平均为94.02 g;体长介于101~187 mm,平均为150 mm;2020和2021年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体长与体质量关系生长参数b值为2.84;性腺成熟度均以II期为主,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53.91 mm;2020年9月空胃率很高 (40.35%),而2021年9月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 (54.47%);金带齿颌鲷主要摄食鱼类、腹足类和甲壳类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 (%IRI) 分别为38.29%、24.85%和17.73%,属于无脊椎动物和鱼类食性鱼类,营养级为3.44;不同饵料类群在不同体长组中的比重明显不同,大个体饵料比重随体长组的增加而上升,小个体饵料比重随体长组的增加而下降。
LED集鱼灯是秋刀鱼 (Cololabis saira) 等光诱渔业重要的捕捞设备之一,其灯光配置和照度分布直接影响捕捞产量和渔获效率。LED灯光光束具有聚集性和指向性,安装倾角的变化显著影响水下光场照度分布。为了进一步提升捕捞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以秋刀鱼商用LED集鱼灯为研究对象,基于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构建了集鱼灯的三维发光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水下照度场分布特征,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水层中100~200 lx有效照度区间所对应水体的有效照明面积和体积。结果表明:1) 在45°、60°、75° 3个安装倾角下,水槽试验的实测值与TracePro拟合值无显著差异(p>0.05),验证了所建的灯具发光模型有较高的可靠性;2) 在同一倾角下,随着水深的增加,有效水体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3) 在30°、45°、60° 和75° 4个安装倾角下,有效水体深度分别为2.4、2.1、1.8和1.4 m;4) 在0°~90° 倾角范围内,有效水体体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30°~40° 倾角区间可获得最大的有效水体体积。
为开发智能绿色鱼类保鲜膜,探究了不同添加量 (1%、3%、5%和7%,w) 的壳聚糖-二氧化钛 (CS-TiO2)复合颗粒紫苏精油乳液与姜黄素、明胶制备的保鲜薄膜 (EP1、EP3、EP5、EP7) 的特性 (机械性能、阻湿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性) 以及薄膜对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保鲜指标 [挥发性盐基氮 (TVB-N)、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 (TBARS)、羰基、总巯基、抗菌性和指示性能)] 的影响,以明胶制备的薄膜作为对照组 (EP0)。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各组薄膜的特性及其对卵形鲳鲹的保鲜效果均显著提升 (p<0.05)。其中,EP7组性质最优,保鲜效果及鲜度指示效果最好。EP7薄膜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 (拉伸强度38.34 MPa,断裂伸长率25.80%) 和阻湿性能 (溶解率32.16%,溶胀率152.18%),还具有突出的阻隔性能 (水蒸气透过率3.04×10−13 g·m−1·s−1·Pa−1) 和抗氧化活性 (DPPH清除率45.97%,ABTS清除率87.36%)。应用于卵形鲳鲹冷藏保鲜时,薄膜能有效抑制鱼肉腐败变质,7 d后TVB-N和TBARS值分别控制在22.36 mg·100 g−1和0.53 mg·kg−1,同时显著维持蛋白质氧化稳定性 (羰基55.89 μmol·mg−1,总巯基48.86 μmol·mg−1)。在鲜度指示方面,EP7组的颜色随贮藏时间延长由浅黄色变为红棕色,直观反映了鱼肉的鲜度变化。研究表明,开发的姜黄素-紫苏精油乳液保鲜膜兼具延长货架期和智能指示鱼肉鲜度的双重功能。
鱼卵及仔稚鱼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度和分布格局直接影响鱼类种群的更新与数量变动,是评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生态指标。为阐明近岸海域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选择机制,基于2022年夏季的群落调查数据,探究了雷州半岛东部海域鱼卵及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鉴定鱼卵25种,隶属于5目12科17属;仔稚鱼14种,隶属于3目11科11属。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显示,鉴江河口海域的鱼卵平均丰度 [(40.84±16.47) 粒·m−3] 显著高于雷州湾海域 [(10.34±7.44) 粒·m−3] (p<0.05)。类群组成方面,鉴江河口以鲾科、舌鳎科和鳀科为主,雷州湾则以鲱科、鲾科和鳀科为主;两海域的仔稚鱼丰度差异不显著,鉴江河口的仔稚鱼丰度略高,优势类群为鳀科和鱚科,雷州湾则以鳀科、鲱科和鱚科为主导类群;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呈向小型化、短生命周期种类转变的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海水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及悬浮物浓度是影响该海域鱼卵及仔稚鱼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不同海域的主导影响因子存在差异。
日本鲭 (Scomber japonicus) 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经济鱼类,其资源分布易受海洋环境及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基于2014—2021年6—11月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捕捞数据,系统分析了该物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关键海洋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为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日本鲭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的高值区呈显著季节性迁徙规律:夏季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秋季则回迁至西南海域。在空间格局上,年际分布主要集中在145°E—160°E、35°N—45°N海域内,月际分布主要集中在145°E—155°E、37°N—44°N海域内;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年际CPUE呈下降趋势,但9—11月维持较高水平。采用广义加性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量化评估了海表面温度 (SST)、100~200 m水层温度 (T100、T150、T200)、0~200 m水层溶解氧 (DO、DO100、DO150、DO200)、表层盐度 (SSS) 及叶绿素a浓度 (Chl-a) 等环境因子对CPUE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相关因子对CPUE的非线性效应贡献率占主导地位,其中SST的贡献率最高 (累积偏差解释率为6.69%,p<0.001),而SSS与Chl-a的偏差解释率相对较低。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季节性迁移和年际波动特征,呈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扩展趋势;海洋变暖可能对该资源造成新的生态压力。
为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长期响应规律,基于硬组织年代学法研究重建了拉萨裂腹鱼 (Schizothorax waltoni) 50年的历史生长序列,并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了生长对过往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年轮计数法和交叉定年法估算的拉萨裂腹鱼年龄的平均百分比误差 (IAPE) 分别为5.13%和0%,随着年龄的增长2种方法估算年龄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估算的同步生长系数均值为0.406,实测轮纹宽度随年龄的增长呈显著减小趋势。构建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对拉萨裂腹鱼生长的解释率高达91.7%,其中,内在因子和气候因子的解释率总计为80.1%。拉萨裂腹鱼生长展现出个体和年际变异性,其生长稳态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转变。气温、北极涛动 (A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 和印度洋偶极子 (IOD) 均与拉萨裂腹鱼生长呈负的线性关系,且对其生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和滞后效应。其中,印度洋偶极子是关键气候因子,该因子估算的参数值为 −0.061 8。建议后续研究将性成熟因子和其他环境因子纳入模型构建,并综合考虑时间、空间和物种等多维尺度,从而更系统、深入地揭示裂腹鱼类生长对多重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
为改善海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漂烫液的腥臭、烟熏味等不良气味并提升其附加值,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酶解工艺,并综合运用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和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SPME-GC-MS) 技术系统分析酶解对海参漂烫液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胰蛋白酶的酶解效果最佳,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50 ℃、pH 7.0、时间5 h、加酶量5% (w),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水解液感官评分为 (8.50±0.27) 分,水解度为 (19.77±0.37)%。风味分析显示:电子舌检测表明酶解增强了海参漂烫液的鲜味、甜味、咸味及醇厚感,降低了苦味、涩味和酸味;HPLC-MS/MS鉴定出主要呈味氨基酸为精氨酸 (130.4‰) 和谷氨酸 (106.7‰),丝氨酸、苏氨酸等甜味氨基酸显著增加;SPME-GC-MS检测到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苯并噻唑 (0→3.79%) 的增加赋予了肉香、蔬菜和坚果香味,而1-辛烯-3-醇 (1.52%→0)、对甲酚、胺类和酮类 (37.46%→24.64%) 的减少有效降低了腥味、烟熏味等不良风味。
噬菌体作为一种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的病毒,在细菌性疾病防控和环境微生物治理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致病菌,常导致水生动物病害并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从湛江东海岛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reolata) 养殖厂的病螺池水样中分离出1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vB_VpS_BA27),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vB_VpS_BA27在较宽的pH范围 (3~11) 内保持活性,且在低温环境 (4~37 ℃) 下生存能力较强。vB_VpS_BA27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爆发量可达285.67 PFU·细胞−1。基因组测序分析证实vB_VpS_BA27为裂解性噬菌体,基因组中未检测出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有尾噬菌体纲 (Caudoviricetes) 中,vB_VpS_BA27与Delepquintavirus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与若干相关噬菌体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研究表明,vB_VpS_BA27噬菌体在方斑东风螺弧菌性疾病的防控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水产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Red 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RGNNV) 是危害中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尽早检出RGNNV是防控该病毒感染和减少养殖损失的关键措施。为建立快速检测RGNNV的方法,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 技术与CRISPR/Cas12a (CRISPR,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as12a,CRISPR相关蛋白) 检测系统相结合,通过设计和筛选RPA引物与crRNA (CRISPR RNA),优化RPA反应条件与CRISPR/Cas12a检测体系,评估该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同时,对临床石斑鱼样本进行检测,并与行业标准《SC/T 7216—2022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诊断方法》中规定的qPCR法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最短可在45 min内得到结果,灵敏度为1.5×101 拷贝·µL−1,检测特异性良好,实际样本检测与行标qPCR法对比符合率为100%。研究建立的RPA-CRISPR/Cas12a-RGNNV检测方法具有快速、便捷、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和可视化检测结果等特点,为RGNNV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分离、鉴定河南新乡某养殖场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患病的病原菌,了解分离菌致病性,结合耐药基因注释分析药敏结果,对其基因组结构、毒力因子与近缘菌株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共同的免疫保护抗原功能基因。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析,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分离菌,对其进行溶血试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药敏试验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分离菌XXLX2鉴定为鰤鱼诺卡氏菌 (Nocardia seriolae),其在血平板上无溶血圈现象,经回归感染试验计算出其对大口黑鲈的半数致死量 (LD50) 为1.49×105 CFU·mL−1,且被感染鱼与自然患病鱼的症状相符。XXLX2菌株对多黏菌素B、红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示出抗性,耐药基因和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基因组比较分析,XXLX2菌株与EM150506、NK201610020和UTF1等3株不同来源的鰤鱼诺卡氏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具有较好的共线性;XXLX2菌株与3株鰤鱼诺卡氏菌在毒力因子的比对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通过对XXLX2菌株进行基因组注释与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探索鰤鱼诺卡氏菌致病机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弗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是近年来牛蛙 (Rana catesbeiana) 养殖中新出现的高致病性病原菌,其多重耐药性增加了防控难度。从牛蛙养殖尾水中分离出1株裂解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噬菌体NM4.3,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生物学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评估其潜在应用价值。结果显示,NM4.3为圆环dsDNA噬菌体,基因组大小为174 351 bp,GC含量为38.74%,编码310个开放阅读框 (ORF),包含病毒粒子结构、宿主裂解及DNA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还额外编码13个tRNA。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NM4.3潜伏期短 (10 min),裂解效率高 (爆发量76 PFU·细胞−1),在60 ℃和pH 3~12处理1 h后仍可维持一定活性。基于基因组的核酸序列和保守基因末端酶大亚基 (Ter-L) 的氨基酸序列分析,鉴定NM4.3属于Straboviridae、Tevenvirinae、Moonvirus,与已知成员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 (ANI) 低于95%,定义为该属下的一个新种。基因组注释发现其长尾纤维蛋白存在变异,这可能是影响宿主特异性的因素。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有效的评估方法。传统评估方法因数据需求量大而受限,促使数据有限的评估方法迅速发展。其中,仅需捕捞数据的蒙特卡洛模拟捕捞量-最大可持续产量 (Monte Carlo Catch-MSY, CMSY) 模型应用广泛,但其参数设定可能影响结果可靠性。文章以西印度洋15 种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为例,开展CMSY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并评估其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种群对模型参数 (Bend/k,相对生物量) 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云鲥 (Tenualosa ilisha) 和剑鱼 (Xiphias gladius) 最为显著。除了龙头鱼 (Harpadon nehereus)、乳香鱼 (Lactarius lactarius) 和大眼金枪鱼 (Thunnus obesus) 外,大部分鱼类种群资源状况均处于捕捞型过度捕捞和资源型过度捕捞状态。与以往研究相比,中上层鱼类与中下层鱼类的CMSY模型结果基本一致;而金枪鱼类的评估结果则与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 (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 IOTC) 基于数据充足方法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这表明CMSY模型在金枪鱼类资源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但对中上层小型鱼类和中下层鱼则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东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域,其延绳钓渔业对兼捕鲨鱼种群的影响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生产力-易损性分析 (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 PSA) 方法,对东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兼捕的8种鲨鱼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对PSA所采用的属性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鲨鱼种群的生产力指数介于1.40~2.20,最高为黑边鳍真鲨 (Carcharhinus limbatus);易损性指数介于2.17~2.83,最高为尖吻鲭鲨 (Isurus oxyrinchus);脆弱性分数介于1.55~2.31,最高为大眼长尾鲨 (Alopias superciliosus)。生态风险评估表明,长鳍真鲨 (C. longimanus)、尖吻鲭鲨和大眼长尾鲨处于高风险状态,黑边鳍真鲨、镰状真鲨 (C. falciformis)、大青鲨 (Prionace glauca)、长鳍鲭鲨 (I. paucus) 和路氏双髻鲨 (Sphyrna lewini) 处于中风险状态。此外,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繁殖策略、种群水平重叠度和集群行为这3个属性对种群脆弱性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其移除后的均方根误差值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分别为0.210 1、0.128 8和0.090 1。综上,长鳍真鲨、尖吻鲭鲨和大眼长尾鲨为东太平洋海域需优先关注的物种,建议加强数据收集、种群评估及管理措施,以降低渔业活动对其种群的影响。
为解析长江口洄游性、海洋性与河口性三类仔稚鱼生境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根据2022年9月 (夏季)、2023年4月 (春季) 长江口仔稚鱼采样数据,采用最大熵 (Maximum entropy, MaxEnt)模型分析凤鲚 (Coilia mystus,洄游性)、鳀 (Engraulis japonicus,海洋性) 和香䲗 (Callionymus olidus,河口性) 的生境分布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的海表面温度、pH、营养盐高于北支,而北支的海表面盐度、叶绿素高于南支;MaxEnt模型对这3种仔稚鱼生境分布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8],且春季略优于夏季;影响凤鲚和香䲗春、夏季生境分布的关键因子均为海表面溶解氧 (相对贡献率分别为80.8%、86.6%和39.8%、30.2%),而鳀为海表面盐度 (分别为44.0%和79.0%)。不同生态类型仔稚鱼的生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补充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呈现种间特异性。因此,长江口仔稚鱼资源的保护需针对不同生态类型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面临挑战。为探究东南太平洋鱿钓渔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茎柔鱼 (Dosidicus gigas) 作为生物采集器,调查了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Effects Models, GAMMs) 分析了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20个胃样本中共鉴定出43个物种,其中辐鳍鱼纲27种,头足纲8种,腹足纲7种,软甲纲1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Margalef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从大洋海域向近海海域递增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差异虽不显著,但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平面高度和净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而与海表温度无显著关联。研究表明,东南太平洋鱿钓渔场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季节间相对稳定,其时空分布差异是生境异质性和海域环境动态变化的结果。
为构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本地条形码数据库,从而为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及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过去14年的文献报道,编制了收录23目64科96属155种浮游动物的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物种名录,通过从NCBI GenBank参考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共收集浮游动物线粒体COI基因序列195条和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134条,初步建立了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条形码数据库。对最优势类群桡足类进行了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COI基因序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13 6,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34.09倍;1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62 8,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6.82倍。COI基因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隔,而1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重叠,没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隔。基于COI和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2种条形码基因在目和科水平上均能有效区分不同的浮游动物类群。舟山海域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浮游动物种类鉴定及多样性评估,并为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罗非鱼作为中国引入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能力。其入侵潜力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而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罗非鱼入侵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选取中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罗非鱼−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 (O. mossambicus) 及齐氏罗非鱼 (Coptodonzillii),结合MaxEnt模型与CMIP6气候模型数据,对3种时间跨度 (当前、2041—2060年、2081—2100年) 和4种情景 (SSP126、SSP245、SSP370、SSP585) 下罗非鱼的潜在入侵区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 广东和广西是罗非鱼入侵治理的重点区域;2) 未来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有增加的趋势;3) 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有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4) 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协同作用是导致罗非鱼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扩增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
针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养殖过程中,传统生物量人工监测效率低、应激损伤大等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YOLOv8算法与最小包围盒 (Oriented Bounding Box, OBB) 的非接触式体长-体质量估算方法,以提升智能化投饲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该方法通过以下技术改进实现生物量参数的有效估计:首先,融合Focal-GIoU构建损失函数,增强对遮挡虾体的检测能力;其次,引入GhostNetV2轻量化网络的空间-通道解耦注意力机制,提升特征表达能力,并集成RepBlock动态可重构模块,增强多尺度形态自适应识别能力;最后,提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最小包围盒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Oriented Bounding Box, PCA-OBB) 算法,通过协方差矩阵特征分解确定虾体主轴方向,并结合霍夫圆检测标定像素-物理尺寸转换系数,建立体长-体质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120日龄凡纳滨对虾体长的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为1.26%,最大绝对误差为0.503 cm,体质量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5.3%,均优于传统人工测量。该方法实现了凡纳滨对虾的非接触式生物量参数实时监测和估计,为精准投喂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
黄斑蓝子鱼 (Siganus oramin) 养殖群体已出现经济性状衰退和遗传多样性下降问题。为保护野生种质资源,对采自中国东南沿海7个地理群体 (湛江北部湾BB、海南文昌WC、阳江沙扒湾SB、深圳大鹏湾DP、深圳大亚湾DY、漳州东山湾DS和宁德三沙湾SS)的197尾样本进行线粒体Cyt b基因测序分析,旨在评估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结果显示,黄斑蓝子鱼的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 141 bp,包含140个变异位点,81个单倍型,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 (Hd=0.921±0.014) 和低核苷酸多样性 (Pi=0.006 4±0.001 0) 的特点。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结果均显示黄斑蓝子鱼群体间未发生明显分化,各地理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基于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81个单倍型散落分布在一个支系,各群体均未形成明显单系群。单倍型网络分析结果亦表明不同地理区的黄斑蓝子鱼群体间未发生明显分化。AMOVA分析表明,黄斑蓝子鱼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群体内部 (99.8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Fu's Fs值为显著的负值 (−24.605, p<0.05);贝叶斯天际线图表明黄斑蓝子鱼短时间内经历了瓶颈效应以及种群扩张事件,推测其扩张时间约为1.577万年前。
镉 (Cd) 作为一种毒性强、难降解且易蓄积的重金属,已成为养殖水域中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为探究重金属污染对虾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开展了镉胁迫对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幼苗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影响的研究。将罗氏沼虾幼苗均匀分为对照组 (C0:0 mg·L−1) 和镉处理组 (C1:0.1×10−4 mg·L−1,C2:0.3×10−4 mg·L−1,C3:0.5×10−4 mg·L−1和C4:0.7×10−4 mg·L−1),养殖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镉处理组的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 数量增加,且C4组的ACE和Chao1指数显著升高 (p<0.05)。在门水平上C0—C4组的优势菌群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属水平上C0—C4组的优势菌群是乳球菌属 (Lactococcus)。同时,门水平上C4组的拟杆菌门、髌骨细菌门等差异显著 (p<0.05),属水平上C4组的假黄单胞菌属 (Pseudoxanthomonas)、生孢噬胞菌属 (Sporocytophaga) 等差异显著 (p<0.05)。通过LEfSe分析,在5个组中共鉴定出51个具有显著差异的标志性物种。KEGG分析结果显示,镉胁迫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相关通路,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研究表明,镉胁迫改变了罗氏沼虾幼苗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养殖模式,减少镉污染带来的损失,保障罗氏沼虾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
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 TTX) 是一种强毒性生物毒素,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为探究半褶织纹螺 (Nassarius semiplicatus) 体内TTX的可能细菌性来源,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福建海域半褶织纹螺体内的TTX及同系物,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含和不含TTX的织纹螺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含TTX织纹螺组 (LTN组) 中TTX的质量分数为402~644 μg·kg−1,同时检测到trideoxyTTX、dideoxyTTX、deoxyTTX等3种同系物;不含TTX织纹螺组 (NTN组) 检测到微量的dideoxyTTX。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TN组的群落丰富度显著高于NTN组 (p<0.05);2组的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LTN组的主要优势菌属包含弧菌属 (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 (Pseudoalteromonas)、嗜冷杆菌属 (Psychrobacter) 等产TTX相关菌,NTN组包含假交替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 (Shewanella)。弧菌属、嗜冷杆菌属等17个差异菌属在LTN组中的相对丰度大于NTN组 (p<0.05)。2组的菌群KEGG功能组成相似,以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为主。结果表明,含或不含TTX的半褶织纹螺均存在产TTX相关菌,弧菌属、嗜冷杆菌属更容易在含TTX半褶织纹螺中富集,这些菌属可能与半褶织纹螺体内TTX同系物或前体物质的生物合成有关。
运输密度是影响鱼类水质条件、应激水平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究不同运输密度条件下多纹钱蝶鱼 (Selenotoca multifasciata) 肝脏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及转录表达差异,基于车载运输的多纹钱蝶鱼数量设置4个车载运输组 (G3.5K、G5K、G6.5K和G8K) 和运输前对照组 (G0K),分别测定实验鱼的存活率、水质及肝脏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并取G3.5K和G8K实验组的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多纹钱蝶鱼鱼苗死亡率随运输密度和运输时间的增加而升高,4个运输组实验鱼3 h内存活率分别为100%、99.34%、97.80%和94.50%;水质指标氨氮、非离子氨、亚硝酸盐和浊度亦随运输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H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随运输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丙二醛 (MDA) 含量则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升高。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到3 804个差异表达基因 (DEGs),其中上调和下调表达的DEGs数分别为2 389和1 415;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多数DEGs参与了mRNA分解代谢、氧化磷酸化和泛素介导蛋白质降解等生物学过程和通路。在多纹钱蝶鱼鱼苗循环水运输过程中,建议鱼苗运输密度宜控制在12 kg·m−3以内。
目前全球裸胸鳝属 (Gymnothorax) 鱼类的种质资源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其物种分类与资源信息亟待修订与更新。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广东省湛江海域采集的裸胸鳝属鱼类样本进行鉴定,以期为该属种质资源分析与物种名录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以采集的1尾裸胸鳝属鱼类样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分析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形态学数据显示,该样本体色呈单一褐色,无斑纹或斑点,背鳍较高,起源于鳃孔之前,各鳍边缘呈淡灰色,下颌微弓,嘴巴不能完全闭合,齿单列,椎骨式为5-58-140,与文献记载的新种杂色裸胸鳝 (G. poikilospilus sp. nov.) 形态数据基本吻合。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572 bp,包含22个tRNA、2个rRNA、13个蛋白编码基因及1个非编码区,基因数量与排列特征与其他鱼类相似。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杂色裸胸鳝与奥迪萨裸胸鳝 (G. odishi)、匀斑裸胸鳝 (G. reevesii) 及淡网纹裸胸鳝 (G. pseudothyrsoideus) 亲缘关系较近,且基于COI基因的进化树中,该样本与杂色裸胸鳝聚为一支。遗传距离分析显示,两者遗传距离仅为0.004,显著低于物种鉴定阈值 (0.020),进一步支持其分类地位。综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证据,首次确认该杂色裸胸鳝为中国大陆裸胸鳝属新记录种,可为完善该属种质资源数据库及后续分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肌球蛋白重链 (Myosin heavy chain) 参与鱼类肌纤维肥大和增生过程,在肌肉生长和收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筛选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位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海水经济养殖鱼类——杉虎杂交斑 (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清水石斑鱼E. polyphekadion ♂) 的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序列全长,并基于相关性分析筛选与生长性状相关的SNPs位点。结果表明,杉虎杂交斑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序列全长为12 129 bp,包含36个外显子和35个内含子,可编码1 934个氨基酸。该基因包含4种类型的蛋白结构域:Myosin_N、MYSc、IQ和Myosin_tail_1。经比对分析发现,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蛋白结构域在鲈形目、鲀形目和鲽形目鱼类中均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在肌球蛋白重链基因中检测到62个SNPs位点,其中8个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有12个SNPs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域,且均与体质量、全长等多个生长表型性状显著相关 (p<0.05)。在这12个SNPs位点中仅有g5417 C>G为错义突变,导致丙氨酸变成甘氨酸;其余位点均为同义突变。这些与生长相关的SNPs位点可作为杉虎杂交斑生长分子标记开发的候选位点。
麦瑞加拉鲮 (Cirrhinus mrigala) 是华南地区重要养殖品种。为补充该物种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并为其苗种规模化培育和增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其受精卵,详细观察并记录其胚胎及仔鱼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麦瑞加拉鲮产漂流性卵,成熟卵子直径为 (1.41±0.08) mm,受精卵呈圆球形、淡灰色,吸水膨胀后直径达 (4.98±0.67) mm,膨胀系数为353.19%。在水温26~28 ℃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历时15 h 40 min,所需积温438.67 ℃·h。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共7个阶段、32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 (4.51±0.19) mm,1日龄生长速率最大,绝对生长率 (Absolute growth rate, AGR) 和特定生长率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分别为1.75 mm·d−1和32.87%·d−1。出膜后41 h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进入外源性营养期,9日龄进入稚鱼期。
开盖后的蚝油在常温条件下容易受到谢瓦曲霉 (Aspergillus chevalieri) 的污染而发生变质。为探究蚝油霉变的详细过程,对模拟变质的蚝油样品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蚝油变质过程中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质过程中的蚝油总蛋白酶活性、α-淀粉酶活性、水分、总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等呈上升趋势,而糖类、蛋白质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从蚝油样品中共鉴定出618种代谢物,主要分为脂类和类似脂类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及有机杂环化合物等14类。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 模型筛选显著差异代谢物,筛选标准为:变量重要性投影 (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 VIP) 值≥1,p<0.05,且差异倍数 (Fold change, FC) 需满足 >2或 <1/2,在该条件下共筛选出2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代谢物有10种,下调代谢物有11种。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脂质代谢、赖氨酸降解、核苷酸代谢等相关通路,这说明蚝油变质过程中各营养物质的消耗均有差异。
为探究斑鳠 (Hemibagrus guttatus)、大鳍鳠 (H. macropterus) 和越鳠 (H. pluriradiatus) 的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3种鱼类背部肌肉中的一般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斑鳠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大鳍鳠和越鳠 (p<0.05);越鳠和大鳍鳠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斑鳠 (p<0.05);粗脂肪和总糖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越鳠、大鳍鳠、斑鳠,且差异显著 (p<0.05);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差异 (p>0.05)。3种鱼类均检出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 中以赖氨酸含量最高。总氨基酸含量 (Total amino acids, TAA) 和必需氨基酸指数 (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 均以斑鳠最低,越鳠最高。氨基酸评分 (Amino acid score, AAS) 与化学评分 (Chemical score, CS) 显示,3种鱼类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3种鱼类共检出24种脂肪酸,其中斑鳠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且均以n-6系列的C18:2n6c (亚油酸) 为主。斑鳠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Atherogenic index, AI=0.47) 和血栓形成指数 (Thrombosis index, TI=1.21) 最低。3种鱼类肌肉中富含多种无机元素:常量元素以钾 (K) 含量最高,呈现“高钾低钠”的特征;微量元素中铁 (Fe)、锌 (Zn)、硼 (B) 含量较高;硒 (Se) 仅在越鳠中检出,锰 (Mn) 仅在大鳍鳠中检出。研究表明,越鳠在蛋白质、粗脂肪、总糖、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指数方面均高于斑鳠和大鳍鳠。斑鳠在水分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方面高于越鳠和大鳍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