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

杨德国, 危起伟, 王凯, 朱永久, 陈细华, 刘鉴毅

杨德国, 危起伟, 王凯, 朱永久, 陈细华, 刘鉴毅.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J]. 南方水产科学, 2006, 2(2): 1-5.
引用本文: 杨德国, 危起伟, 王凯, 朱永久, 陈细华, 刘鉴毅.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J]. 南方水产科学, 2006, 2(2): 1-5.
YANG De-guo, WEI Qi-wei, WANG Kai, ZHU Yong-jiu, CHEN Xi-hua, LIU Jian-yi. Three types of cultur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by comparison[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6, 2(2): 1-5.
Citation: YANG De-guo, WEI Qi-wei, WANG Kai, ZHU Yong-jiu, CHEN Xi-hua, LIU Jian-yi. Three types of cultur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by comparison[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6, 2(2): 1-5.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

基金项目: 

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2000DIB50177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2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基金项目 2003-3-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德国(1964-), 男, 研究员, 从事鱼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E-mail: yangdg@yfi.ac.cn

  • 中图分类号: S965.215

Three types of cultur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by comparison

  • 摘要: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 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生产运行成本, 同等生产规模的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为网箱养殖的2~3倍, 不宜大规模推广, 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山溪、水库进行自流式流水养殖; 网箱养殖投入产出比高, 能源消耗少, 节约水资源, 养殖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资金投入的效益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 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中华鲟成鱼养殖方式。池塘养殖中华鲟成鱼虽然投入和成本低, 但养殖成活率低, 效果差, 不宜大量采用。试验结果表明, 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均较低, 规格1~3kg的个体, 养殖时的有效载鱼量控制在10kg·m-2左右较适宜, 不宜超过15kg·m-2

    Abstract: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culture Chinese sturgeon, i.e., indoor intensive culture, net-cage culture and pond cult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patterns is compared in this paper. The adult Chinese sturgeons cultured in the first two patterns grow faster than those in the last one. And an adult Chinese sturgeon cultured in net cage has the highest 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and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 Indoor intensive culture pattern needs more fund investment and higher operation cost, which is 2~3 times more than net-cage culture pattern for the same scale of production.Thus, this pattern is not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promotion. Stream or reservoir with suitable condition may be chosen to carry on gravity flowing water culture. Net-cage culture pattern has higher ratio of output to input, and consumes few energy and water resource. In addition, i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grow-speed, survival rate, and benefit of investment. Therefore, net-cage culture pattern is worth advocating and promoting. For pond culture, although it has low investment and cost, the survival rate is low and the effect is bad. So it is not suitable for extensive use.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both indoor intensive culture and net-cage culture have low fish carrying capacity per unit area for adult Chinese sturge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needs to be controlled about 10 kg·m-2 and less than 15 kg·m-2 for individuals of 1~3 kg.

  •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鲟属(Acipenser),为世界鲟科鱼类中分布最南的一种。中华鲟曾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渔获对象,以个体大,生长快,寿命长而闻名[1-3]。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长江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华鲟的自然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其资源状况已处于濒危状态[4-5]。1988年,中华鲟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Ⅰ级[6]。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EN)等级,1997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为附录Ⅱ物种,以加强对中华鲟野生自然资源的保护[7]

    物种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2种形式。迁地保护就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异地实施保护,在野生物种即将灭绝时,迁地保护无疑提供了最后一套保护方案[8]。为达到物种迁地保护的目标,实现该物种在人工环境条件下的繁殖和抚育便成为迁地保护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鱼类,该过程包括了亲本采集培育、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和成体养殖等诸多环节,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中华鲟这类个体大、性成熟时间长的鱼类,其成体或亚成体培育周期也较长,需要的培育成本相对其它鱼类更高。寻找培育成本相对较低,培育效果相对较好的中华鲟成体养殖模式,对最终实现中华鲟的迁地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金沙江采用江边栓养的方式催产中华鲟成功后,培育出少量的中华鲟苗种,并在水库、池塘等水体进行了小规模的移养,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华鲟养殖试验[1,9]。1981年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首次在葛洲坝下实现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并孵化出鱼苗100余万尾[10]。但是,由于未能解决大规格中华鲟苗种培育的技术难题,中华鲟的成体养殖基本未能开展。1996~1998年,我们初步实现了中华鲟大规格苗种的批量培育,具备了进行一定规模中华鲟成体养殖的基础和条件,并相继进行了一些养殖试验,本文根据这些试验的初步结果,结合国内有关单位开展中华鲟成体养殖的文献和资料,对目前我国进行中华鲟淡水养殖的3种主要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工厂化养殖是进行中华鲟成鱼养殖的一种主要方式,根据其运行的方式有2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全封闭、全循环的工厂化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建有完善的水处理、增氧、调温系统,具有占地少、产量高、节约水资源、养殖周期短、自动化程度和可控程度高,前期投入和养殖生产成本均较高等特点[11]。另一种是流水或微流水集约化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一般利用各种水库下泻的自流水、采用机械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抽提的表层自然水或地下深井水作为养殖水源[12-14],使用过的水体一般不再重复利用,部分系统配备有增氧设备。这2种养殖形式的共同特点是,养殖池基本都采用各种规格的水泥池或玻璃钢等工业材料制造的鱼池,鱼池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池中央设排水、排污口,池底呈锅底形,坡比一般达5%~8%以利于污物向排污口集中。鱼池面积从30 m2到数百平方米不等,以50~200 m2规格的圆形鱼池(直径8~16 m)较为常见,水深多保持在1.2~1.8 m,鱼池水位可自动控制,排水、排污等日常生产管理较为方便。后一种形式因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小而被较多的采用,作者在湖北荆州、广东中山等进行的中华鲟养殖试验都采用这种形式。

    网箱养鱼在我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养鱼方式,因此发展迅速[15]。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经济鱼类,90年代开始养殖长吻 (Leiocassis longirostris)、南方大口鲶(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鱼类,网箱养殖中华鲟则是90年代末期才开始出现[16-19]

    养殖中华鲟所使用网箱的结构和架设方法与养殖其它品种相似,网衣多采用聚乙烯网片,少量采用尼龙网片,网箱的规格一般长4~6 m,宽3~5 m,深2.5~3.0 m,可以有多种组合,网箱的框架多采用钢管、角钢等型钢焊接或组合而成,油桶作浮筒[15-19]。与早期的网箱比较,虽然其制作成本有所上升,但其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大大增强,使用年限也显著增加。

    目前,中华鲟的网箱养殖基本上只在成鱼阶段采用。与其它品种的网箱养殖比较,中华鲟的网箱养殖有3个主要特点:(1)对养殖水域的选择有更高的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体交换量较大,水深达到8~10 m以上的水库等水体较为适宜;(2)网箱的深度一般都在2.5 m以上,最深的可达4 m,有利于中华鲟在夏季高温季节回避水体表层的高水温层,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延长生长期;(3)养殖中华鲟的网箱多采用双层网衣,可有效防止中华鲟损坏网箱后逃逸。

    鲟鱼的池塘养殖在俄罗斯和西欧一些国家较常见,养殖的种类主要是杂交鲟、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和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等,如1999年全俄罗斯养殖生产了1 200 t鲟鱼,其中池塘养殖的有288 t,占24%[20-21]。我国也有俄罗斯鲟、杂交鲟(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匙吻鲟池塘规模化养殖的报道[22-24]。对中华鲟的池塘养殖,仅有少量的试验和尝试,且规模不大,养殖效果和成活率都不甚理想[1,25]。主要原因是中华鲟的窒息点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其属于底栖性鱼类,生活在水体底层,而池塘水体的溶氧量有明显的垂直差异,下层水的溶氧量值一般都很低,特别是接近池底淤泥的水体,其溶解氧量往往等于零[26]。另外,中华鲟是一种不耐高温的鱼类,池塘水温变化幅度较大,夏季经常超过30℃以上,也不利于中华鲟的成活和生长。近期的试验表明,在砂质底质的海水池塘中,通过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交换量,中华鲟能够较好的成活和生长

    ① 杨德国等.淡水人工培育中华鲟亚成体的海水驯化试验(待发表)。

    1998年3月~2000年3月,对1997年秋季人工繁殖获得的中华鲟苗种进行了成鱼养殖试验。试验在本所试验场进行,试验期间水温变动在10.0~24.5℃,平均水温为21.0℃,水体溶解氧变动在2.8~6.5 mg · L-1。养殖前期投喂海马牌仔鳗饲料,后期投喂成鳗或幼鳖饲料,每日投饲率为鱼体重的1.0%~2.0%,具体的投饵量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进行调整,每天投喂4次,每1~2个月测量鱼类生长情况1次。

    经过近2年的养殖,中华鲟的平均全长从33.6 cm增长至124.9 cm,平均体重从0.129 kg增重至8.368 kg(图 1)。

    图  1  集约化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
    Figure  1.  The increase of body weight and total length of Chinese sturgeon adult in indoor intensive system

    根据长江水产研究所2001年在清江高坝洲水库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情况,参考何广文等[17]和赵云芳等[25]在成都池塘养殖中华鲟的结果,计算出不同养殖方式下中华鲟成鱼的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27],并进行了比较(表 1)。

    表  1  同养殖方式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
    Table  1.  The growth rate of Chinese sturgeon adult in 3 types of culture system
    养殖方式
    culture system
    绝对生长率/g·d-1
    absolute growth rate
    相对生长率/%
    relative growth rate
    瞬时生长率/mg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
    工厂化养殖
    indoor intensive culture
    11.89 9.19 6.02
    网箱养殖
    net-cage culture
    6.14 18.89 19.60
    池塘养殖
    pond culture
    4.48 0.60 1.8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结果表明,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流水和网箱养殖方式明显快于池塘养殖,其中网箱养殖中华鲟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均为最大值,优势尤其明显。

    鱼类养殖的投入主要包括养殖设施建设和养殖生产运行投入2部分。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属于设施渔业,均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全封闭工厂化养殖,需要有完善的水处理、保温、增氧设施配套,其一次性投入的资金要求比较大,养殖水面的资金投入一般都达到300元· m-2。流水或微流水集约化养殖一般较少建设水处理设施,有些养殖场还采用露天方式,需要的建设资金相对少一些,一般养殖水面需要资金大约200元· m-2左右。较大的基建投资即增加了养殖生产的折旧成本,还加大了经营的财务成本。网箱主要由箱体和网衣组成,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其建设成本有较大的差异,按照可使用面积计算,一般网箱的造价从50~100元· m-2不等。采用钢材焊接作支架,双层防晒聚乙烯材料网衣的网箱,其造价一般达到100元· m-2左右。池塘的造价最低,即使是新开挖的池塘,造价一般也不超过30元· m-2

    3种养殖方式在运行期间的成本差异主要是对能源的消耗不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或机械提水式流水养殖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包括电力和其它燃料如煤炭、柴油等)用于水循环、增氧和保温。对中华鲟成鱼流水养殖期间的运行成本进行了粗略估算,发现其能源(主要是电费)消耗成本占了养殖成本的40%左右,而网箱和池塘养殖则极少消耗能源。

    与养殖其它的鱼类比较,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相对要低得多。根据我们初步试验的结果,规格1~3 kg的个体,流水养殖的载鱼量一般控制在10 kg · m-2左右较适宜,不宜超过15 kg · m-2,网箱养殖的情况也与此相似[17]。如果再加大养殖密度,则会出现养殖鱼类生长变慢,鱼体擦伤而导致病害容易发生,最终导致成活率下降的结果,从而得不偿失。即使与一些其它种类的鲟鱼如杂交鲟、史氏鲟的养殖结果比较,其载鱼量也有明显的差异[28]。分析原因,除了中华鲟对水体环境和溶氧量的要求相对较高的因素外,中华鲟的底栖生活习性可能也限制了水体空间功能的发挥,这显然不宜实现工厂化养殖的高密度特点,不能达到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

    虽然采用工厂化、网箱、池塘等养殖方式均能进行中华鲟成鱼养殖,但从中华鲟的生长速度、养殖效果、资金投入的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采用水库网箱养殖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网箱养殖投入相对较少,产出较高,对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少,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对中华鲟,由于养殖的网箱一般都设置在大型水库,采用网箱养殖还有保护其自然属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鲟放流后对自然水体的适应,提高放流效果。

    工厂化养殖的主要缺点是前期投入和生产运行成本都较高,不宜大规模推广,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度进行山溪、水库等自流水的流水养殖。虽然中华鲟成鱼的池塘养殖成本较低,但养殖成活率不能保证,也不宜广泛采用,应根据池塘的具体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的硬底质池塘试养。

  • 图  1   集约化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

    Figure  1.   The increase of body weight and total length of Chinese sturgeon adult in indoor intensive system

    表  1   同养殖方式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

    Table  1   The growth rate of Chinese sturgeon adult in 3 types of culture system

    养殖方式
    culture system
    绝对生长率/g·d-1
    absolute growth rate
    相对生长率/%
    relative growth rate
    瞬时生长率/mg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
    工厂化养殖
    indoor intensive culture
    11.89 9.19 6.02
    网箱养殖
    net-cage culture
    6.14 18.89 19.60
    池塘养殖
    pond culture
    4.48 0.60 1.85
    下载: 导出CSV
  • [1] 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M]. 成都: 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book-cn/081504223460.html
    [2] 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 长江水系渔业资源[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0.
    [3] 张世义.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鲟形目海鲢目鲱形目鼠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4] 柯福恩, 胡德高, 张国良. 葛洲坝水利枢纽对中华鲟的影响-数量变动调查报告[J]. 淡水渔业, 1984, 14(3): 16-19.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5RSzAwMDAwMDI3OTc3MxoIdWhwMXNsNHU%3D
    [5] 危起伟, 陈细华, 杨德国, 等. 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J].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12(4): 452-457. doi: 10.3321/j.issn:1005-8737.2005.04.014
    [6] 汪小炎.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7] 乐佩琦, 陈宜瑜.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8] 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保护生物学[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9] 袁大林. 中华鲟在各地水库、池塘生长良好[J]. 水产科技情报, 1975(1): 9.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5RSzAwMDAwNTY4Mjg4MxoIYmE4OWRlZjY%3D
    [10] 傅朝君, 刘宪亭, 鲁大椿, 等. 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J]. 淡水渔业, 1985, 15(1): 1-5.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5RSzAwMDAwMDI3OTg2MxoIeTE3cHN3aHg%3D
    [11] 邵建刚, 岳永瑞. 鲟鱼的工厂化养殖初探[J]. 渔业现代化, 2002(5): 6-8. doi: 10.3969/j.issn.1007-9580.2002.05.002
    [12] 林金忠, 苏永全, 王军. 中华鲟的移地养殖[J].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38(6): 957-960. doi: 10.3321/j.issn:0438-0479.1999.06.029
    [13] 郭忠东, 连常平. 中华鲟小水体养殖试验初报[J]. 水产科学, 2001, 20(2): 15-16. doi: 10.3969/j.issn.1003-1111.2001.02.006
    [14] 何群益. 中华鲟养殖试验[J]. 中国水产, 2001(5): 40-41. doi: 10.3969/j.issn.1002-6681.2001.05.033
    [15] 刘建康, 何碧梧.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6] 肖慧, 王京树, 胡亚平, 等. 网箱养殖中华鲟试验[J]. 淡水渔业, 1999, 29(11): 27-28.
    [17] 何广文, 李长江, 胡盛新, 等. 网箱养殖鲟鱼试验[J]. 淡水渔业, 2002, 32(6): 22-23.
    [18] 刘寅初, 鲁建军, 杨品红, 等. 中华鲟网箱养殖试验[J]. 内陆水产, 2002(5): 39-40.
    [19] 谭海青. 中华鲟的网箱养殖[J]. 内陆水产, 2002(4): 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LSC200204016.htm
    [20]

    CHEBANOV M, BILLARD R. The culture of sturgeons in Russia: production of juveniles for stocking and meat for human consumption[J]. Aquatic Living Resources, 2001, 14(6): 375-381. doi: 10.1016/S0990-7440(01)01122-6

    [21]

    WILLIOTP, SABEAUL, GESSNER J, et al. Sturgeon farming in Western Europ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J]. A-quatic Living Resources, 2001, 14(6): 367-374. doi: 10.1016/S0990-7440(01)01136-6

    [22] 李广联. 鲟鱼池塘养殖试验[J]. 内陆水产, 2002(1): 23. doi: 10.3969/j.issn.1674-9049.2002.01.021
    [23] 卓金亮. 鲟鱼规模化池塘养殖技术[J]. 中国农村科技, 2003(2): 37. doi: 10.3969/j.issn.1005-9768.2003.02.024
    [24] 谢志杨, 陈静贤. 俄罗斯鲟池塘静水养殖试验[J]. 科学养鱼, 2002(5): 29-30.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1reHl5MjAwMjA1MDI5Ggg5ZnF3Ynhrcg%3D%3D
    [25] 赵云芳, 杜军, 张一果, 等. 中华鲟在成都地区池塘养殖试验报告[J]. 动物学杂志, 1997, 32(5): 41-43.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2788311
    [26] 张扬宗, 谭玉钧, 欧阳海. 中国池塘养鱼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27] 刘建康. 高级水生生物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205211
    [28] 吕耀平, 黄富友, 叶小芳. 温流水小水体鲟鱼养殖试验研究[J]. 水产学杂志, 2002, 15(1): 78-80. doi: 10.3969/j.issn.1005-3832.2002.01.017
图(1)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215
  • HTML全文浏览量:  194
  • PDF下载量:  360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2-30
  • 修回日期:  2006-01-08
  • 刊出日期:  2006-04-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