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配重的罩网沉降性能研究

李杰, 晏磊, 陈森, 杨炳忠, 张鹏

李杰, 晏磊, 陈森, 杨炳忠, 张鹏. 基于不同配重的罩网沉降性能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12(5): 16-22.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6.05.003
引用本文: 李杰, 晏磊, 陈森, 杨炳忠, 张鹏. 基于不同配重的罩网沉降性能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12(5): 16-22.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6.05.003
LI Jie, YAN Lei, CHEN Sen, YANG Bingzhong, ZHANG Peng. Study on sinking performance of falling-net based on different weights[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6, 12(5): 16-22.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6.05.003
Citation: LI Jie, YAN Lei, CHEN Sen, YANG Bingzhong, ZHANG Peng. Study on sinking performance of falling-net based on different weights[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6, 12(5): 16-22.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6.05.003

基于不同配重的罩网沉降性能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3BAD13B0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 2012AA09230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资助项目 2015TS14

农业部财政重大专项 NFZX201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杰(1989-),男,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渔具力学和渔具数值模拟的研究。E-mail:lijiecoeansouth@163.com

    通讯作者:

    张鹏(1978-),男,副研究员,从事渔具渔法和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研究。E-mail:trawl@126.com

  • 中图分类号: S972.23

Study on sinking performance of falling-net based on different weights

  • 摘要:

    2015年3月于南海南沙海域进行了1 515 kg、1 615 kg、1 715 kg和1 815 kg等4组不同沉力配重下罩网沉降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网口最大沉降深度D与配重W、放网时间Ts、绞收时间Th及风速Sw成正相关,与漂移速度Sd呈负相关;2)偏相关系数分析显示,配重的相对重要性大于放网时间,且放网时间过长不利于网口迅速闭合,故认为增加配重是比延长放网时间更加实用有效的增大网口沉降深度的方法;3)随配重的增加,网口最大沉降深度的平均值依次为77.5 m、81.5 m、83.7 m和97.9 m,网口沉降速度的平均值依次为0.303 m · s-1、0.318 m · s-1、0.342 m · s-1和0.349 m · s-1,两者均随配重的增大而增加,且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两者在不同配重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认为1 715 kg为试验罩网的最优配重。

    Abstract:

    We compared the sinking performance of falling-net of four different weights (1 515 kg, 1 615 kg, 1 715 kg and 1 815 kg) near the Spratly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ccording to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he maximum sinking depth (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eights (W), shooting duration (Ts), hauling duration (Th) and wind speed (Sw),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ift speed (Sd). 2) The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materiality of weight was greater than shooting duration, and overlong shooting duration was bad for fast closing of net mouth,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increasing weights is a more effective method to increase the sinking depth than extending shooting duration. 3) With increasing weight, the average maximum sinking depths of net mouth were 77.5 m, 81.5 m, 83.7 m and 97.9 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sinking speeds were 0.303 m · s-1, 0.318 m · s-1, 0.342 m · s-1 and 0.349 m · s-1, respectively, both increased with weight;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s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maximum sinking depth and sinking speed among four different weights. 4) It is concluded that 1 715 kg is the optimum weight.

  • 海藻是海洋生物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被人类广为利用的大型海藻主要有红藻门、褐藻门及绿藻门三大类[1]。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指出,海藻中含有的多糖具有抗氧化[2]、抗肿瘤[3]、抗病毒[4]、抑菌[5]、降血脂[6]等特性,并且其功效显著、作用直接、天然低毒,已经成为医药和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衍生出大量的氧自由基,约占动物机体总自由基的95%以上,包括超氧阴离子(O2·ˉ)、羟自由基(OH·ˉ)、过氧化氢(H2O2)等[7]。氧自由基对细胞膜、脂肪组织和蛋白质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疾病[8]。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护生物体免受自由基攻击,从而预防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发生。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天然抗氧化物质,如多酚类、黄酮类、醌类、多糖类等,其中对多糖类的抗氧化研究较多。天然多糖主要包含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和动物多糖三大类,其中真菌类多糖和植物类多糖研究较为广泛,绝大多数已进入应用阶段,如黑灵芝多糖、枸杞多糖、茶树菇多糖、黄芪多糖、鱼腥草多糖等[9-13]

    海藻多糖是一类多组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包括褐藻糖胶、硫酸多糖、琼胶和卡拉胶等。随着近年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海藻多糖对自由基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发现,马尾藻多糖清除OH·ˉ和对抗H2O2溶血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对O2·ˉ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14]。海藻硫酸多糖能显著抑制佛波酯刺激的多形核白细胞(PMN)呼吸爆发,并明显清除PMN呼吸爆发所产生的自由基[15]; 紫菜多糖能有效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OH·ˉ,抑制小鼠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对亚铁离子(Fe2+)和H2O2诱导的肝组织过氧化物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线粒体肿胀和红细胞溶血的发生[16]

    不同种类的海藻多糖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主要是由于不同海藻多糖的组分、分子量及分子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17-20]。针对此点,该研究选取了隶属绿藻、红藻和褐藻门的5种代表性海藻,对不同属种的海藻多糖抗氧化活性、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抗氧化能力显著的海藻多糖,以期为海藻多糖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绿藻门的石莼(Ulva lactuca),棒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 褐藻门的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南方团扇藻(Padina australis); 红藻门的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

    以上5种海藻均采自三亚周边海域,并参考台湾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库(http://taibif.tw/zh)及王红勇等[21]对海南岛常见的大型底栖海藻的调查结果,通过形态进行分类及鉴定。

    对采集的新鲜海藻进行反复清洗,洗去黏附在海藻上的贝类及沙子,沥去水分,60 ℃烘干,打粉备用。称取每种海藻粉各10 g,加水40~60倍,于80 ℃水浴中提取2次,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滤液至1/3体积后,加入Sevage试剂[22]除蛋白2次,10 000 g离心10 min,小心吸取上清液,浓缩上清液至1/3体积后,加无水乙醇至终体积分数为75%,醇沉过夜,4 ℃、10 000 g离心10 min,弃上清,沉淀冷冻干燥,得海藻粗多糖样品。所提取的海藻粗多糖分别简写为石莼多糖(UlPS)、棒叶蕨藻多糖(CaPS)、匍枝马尾藻多糖(SaPS)、南方团扇藻多糖(PaPS)和琼枝多糖(BePS)。

    以葡萄糖为标准品,采用苯酚-硫酸法在490 nm处检测5种海藻粗多糖的总糖含量。通过总糖含量的测定结果,将5种海藻粗多糖样品的多糖浓度进行相应调整,以此确定不同抗氧化指标中所使用的粗多糖样品中总糖含量一致。

    1) 对O2·ˉ的清除作用。清除O2·ˉ自由基的能力测定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23-24],稍做修改。向各管中加入4.5 mL的Tris-HCl缓冲液(50 mmol·L-1,pH=8.2),在25 ℃下水浴20 min,向各试管中加入1 mL不同质量浓度的多糖溶液(200 μg·mL-1、400 μg·mL-1、600 μg·mL-1、800 μg·mL-1、1 000 μg·mL-1、1 200 μg·mL-1、1 400 μg·mL-1、1 600 μg·mL-1、1 800 μg·mL-1),其中空白组以去离子水代替多糖溶液,然后加入25 mmol·L-1的邻苯三酚溶液0.4 mL,对照组用10 mmol·L-1盐酸代替邻苯三酚,混匀后放入25 ℃水浴中反应5 min,在波长320 nm条件下测定吸光值(A)。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Vc)替代多糖样品作为阳性对照。

    清除率=[1-(A样品A对照)/A空白]×100%

    2) 对OH·ˉ的清除作用。OH·ˉ清除活性的测定参照程超和李伟[13]方法,稍做修改。取1 mL不同质量浓度的多糖溶液(100 μg·mL-1、200 μg·mL-1、300 μg·mL-1、400 μg·mL-1、500 μg·mL-1、600 μg·mL-1、700 μg·mL-1、800 μg·mL-1)于试管中,向各管中加入2 mL硫酸亚铁(FeSO4)溶液(3 mmol·L-1)和1.5 mL水杨酸溶液(1.8 mmol·L-1),混匀后,加入0.03%双氧水0.1 mL启动反应,混匀,在37 ℃条件下水浴30 min后在波长510 nm条件下测定A。以去离子水代替多糖溶液做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Vc替代多糖样品作为阳性对照。

    清除率=(A空白A样品)/A空白×100%。

    3) 对DPPH的清除作用。参照邵平等[25]方法,略作修改。分别取1 mL不同质量浓度(50 μg·mL-1、100 μg·mL-1、150 μg·mL-1、200 μg·mL-1、250 μg·mL-1、300 μg·mL-1、400 μg·mL-1、500 μg·mL-1)的海藻多糖水溶液,加入1 mL浓度为0.2 mmol·L-1的DPPH乙醇溶液,混匀后室温避光反应30 min,在517 nm处测定其吸光值。对照组用1 mL无水乙醇溶液代替DPPH乙醇溶液,空白组用1 mL去离子水代替多糖溶液,不同浓度的Vc替代多糖样品作为阳性对照。

    清除率=[1-(A样品A对照)/A空白]×100%

    4) 还原力的测定。参考YEN和CHEN[26]方法,稍作改变。取0.4 mL不同质量浓度的多糖样品(200 μg·mL-1、400 μg·mL-1、600 μg·mL-1、800 μg·mL-1、1 000 μg·mL-1、1 200 μg·mL-1、1 400 μg·mL-1、1 600 μg·mL-1),加入1 mL磷酸盐缓冲液(0.2 mol·L-1,pH=6.6)和10 mg·mL-1的铁氰化钾溶液1 mL,混合均匀,对照组用去离子水代替铁氰化钾,50 ℃水浴中反应20 min后加入100 mg·mL-1的三氯乙酸(TCA)溶液1 mL中止反应,再加入1 mg·mL-1的三氯化铁溶液0.2 mL,混匀后室温放置30 min,在700 nm波长处测定AA越大则还原能力越强。不同浓度的Vc替代多糖样品作为阳性对照。

    还原力=A实验A对照

    10%肝匀浆的制备方法参照周琪和梁运祥[27],略作修改。取石斑鱼(珍珠龙胆)肝脏,在4 ℃冰浴下,加入12 mg·mL-1的生理盐水进行漂洗,漂洗的过程中用手术剪快速剪碎肝脏,洗去残留在组织中的血液,组织块放到干净的滤纸上沥干水分,称取20 g肝脏组织块,加入10倍体积预冷的PBS缓冲液,4 ℃下匀浆,即制成10%的肝匀浆液。

    每支试管加入10%的肝匀浆液0.2 mL,对照组以0.2 mL生理盐水代替肝匀浆,再分别向每管加入0.2 mL不同质量浓度的多糖样品(200 μg·mL-1、400 μg·mL-1、600 μg·mL-1、800 μg·mL-1、1 000 μg·mL-1),空白组则加入0.2 mL生理盐水代替多糖样品,混匀后加入5 mmol·L-1的硫酸亚铁溶液0.1 mL。混匀后在37 ℃水浴1 h,后依次加入100 mg·mL-1的三氯乙酸1 mL,46.5 mmol·L-1的硫代巴比妥酸(TBA)1 mL,充分混合均匀,沸水浴15 min后立即冷却至室温,5 0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532 nm处测定A,并计算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

    抑制率=[1-(A样品A对照)/A空白]×100%

    血红细胞(RBC)悬液的制备方法参考魏智清等[28],略作修改。石斑鱼尾静脉取血,加入备有肝素钠溶液的试管中,充分摇匀,制成抗凝血。抗凝血在800 g离心2 min,弃上清,加入12 mg·mL-1的生理盐水洗涤3次,离心后缓慢吸取下层红细胞,加入生理盐水中,制成2%的RBC悬液。

    分别取2%的RBC悬液1 mL,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RBC悬液,加入1 mL不同质量浓度的多糖样品(200 μg·mL-1、400 μg·mL-1、600 μg·mL-1、800 μg·mL-1、1 000 μg·mL-1),空白组则加入1 mL生理盐水代替多糖样品,混匀后加入H2O2溶液(终体积分数为0.3%),在37 ℃水浴中温育1 h,3 000 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在540 nm处测定A,并计算血红细胞溶血保护率。

    保护率=[1-(A样品A对照)/A空白]×100%

    采用SPSS 19.0软件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计算出几种海藻多糖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的半数清除或抑制浓度(IC50)。所有实验数据均重复3次,并计算标准误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O2·ˉ作为初级氧自由基可通过酶或金属的催化同其他分子反应生成次级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引起细胞中脂类、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损伤[29]。因此,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体外抗氧化指标。5种海藻多糖对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图 1),PaPS和SaPS对O2·ˉ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种海藻多糖,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62.00±24.60) μg·mL-1和(458.00±18.70) μg·mL-1(表 1),当PaPS的质量浓度达到600 μg·mL-1以上时,清除率为90%左右,SaPS次之,而BePS的清除能力最弱,仅维持在17%~21%。

    图  1  不同海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Figure  1.  Scaveng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algal polysaccharides on superoxide anion
    表  1  不同海藻多糖对自由基清除及脂质过氧化抑制的半抑制浓度(IC50)
    Table  1.  IC50 for free radical-scavenging and anti-lipid peroxidation capacity
    海藻多糖
    algal polysaccharide
    清除或抑制的IC50/μg·mL-1 IC50 for scavenging or inhibitory capacity
    羟自由基
    hydroxyl radical
    超氧阴离子
    superoxide anion
    DPPH MDA生成
    formation of MDA
    溶血
    erythrocyte lysis
    石莼多糖UlPS 1 062.00±56.56a 1 738.00±61.80a 1 769.00±106.00a 1 061.79±133.80ab 488.30±37.08b
    匍技马尾藻多糖SaPS 312.04±37.42b 458.00±18.70c 95.80±7.48d 337.55±59.20c 598.60±45.97a
    南方团扇藻多糖PaPS 388.00±45.29b 262.00±24.60d 726.00±54.90b 283.67±44.14c 335.50±22.47c
    棒叶蕨藻多糖CaPS 1 153.30±52.88a 656.00±68.6b 367.00±19.70c 816.32±143.29b 229.60±39.99cd
    琼技多糖BePS n.d. n.d. n.d. 1 217.41±68.12a 304.90±41.42c
    维生素C Vc 198.17±13.83b 480.35±9.55c n.d. 178.00±5.25c 177.50±16.66d
    注:n.d.表示该数据无法确定,统计分析中估计值极大或极小; 同列不同上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Note:n.d.indicates data cannot be confirmed because the estimated values are maximum or minimum in statistical analysis.Values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in the same colum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OH·ˉ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几乎能和所有的生物大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物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属于强氧化剂[30]。5种海藻多糖清除OH·ˉ的活性与多糖浓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关系,但BePS较为异常,其在质量浓度低于100 μg·mL-1时,清除率随浓度增加而快速升高,达到峰值35%左右,此后浓度继续升高,清除OH·ˉ的活性略微下降,并维持在30%左右,这说明BePS对OH·ˉ的清除能力有限(图 2)。PaPS和SaPS对OH·ˉ的清除能力仍然优于其他3种海藻多糖,IC50分别为(312.04±37.42) μg·mL-1和(388.00±45.29) μg·mL-1(表 1),当多糖浓度为400 μg·mL-1时,清除率分别为54%和67%左右,但都明显低于Vc(97%)。

    图  2  不同海藻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Figure  2.  Scaveng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algal polysaccharides on hydroxyl radical

    DPPH是一种很稳定的自由基,其被广泛运用作为一种评价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的方法[31]。当向DPPH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清除剂时,可以结合DPPH,使自由基数量减少,A变小,溶液颜色变浅,借此可评价清除自由基的能力。4种海藻多糖(SaPS、UlPS、CaPS和PaPS)对DPPH的清除活性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其中SaPS的清除活性表现良好,IC50为(95.80±7.48)μg·mL-1,优于其他4种多糖(P < 0.05,表 1),质量浓度达到200 μg·mL-1时清除率达到72%,此后保持在70%左右(图 3)。值得注意的是,CaPS的清除活性随浓度增加一直在升高,IC50为(367.00±19.70)μg·mL-1(表 1),质量浓度达到500 μg·mL-1时清除率达到77%左右,有超过SaPS的趋势。PaPS对DPPH的清除活性相对较低,IC50为(726.00±54.90)μg·mL-1(表 1),质量浓度为500 μg·mL-1时清除率达到42%左右。此外,BePS对DPPH的清除活性极低,质量浓度达到500 μg·mL-1时清除率仅为3%左右,几乎为零。

    图  3  不同海藻多糖对DPPH的清除能力
    Figure  3.  Scavenging capacity of different algal polysaccharides on DPPH

    抗氧化剂可通过自身氧化作用,提供电子还原被自由基氧化的物质,从而实现自由基的清除,因此,还原力与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SaPS和PaPS的还原力明显高于其他3种海藻多糖,并且随多糖浓度增加而显著增高,在质量浓度达到800 μg·mL-1时,还原力分别达到0.9和1.0左右,但都低于Vc的还原力,而其他3种海藻多糖浓度与效用依赖关系较不明显,基本处于0.2以下(图 4)。

    图  4  不同海藻多糖的还原力
    Figure  4.  Reducing power of different algal polysaccharides

    MDA是重要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之一,其能和TBA反应生成粉红色的物质,通过添加强自由基诱导剂FeSO4或H2O2可诱导MDA的生成。5种海藻多糖均对MDA的生成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能力,并且这种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图 5)。SaPS和PaPS对MDA生成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种海藻多糖,IC50分别为(337.55±59.20)μg·mL-1和(283.67±44.14)μg·mL-1(表 1),当多糖质量浓度达到400 μg·mL-1以上时,PaPS的抑制能力明显优于SaPS,并且其与同等浓度的Vc的抑制能力较为接近。

    图  5  不同海藻多糖对硫酸铁诱导下丙二醛生成的抑制率
    Figure  5.  Inhibitory effect of different algal polysaccharides on MDA induced by FeSO4

    不同海藻多糖对H2O2诱导下血红细胞的溶解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保护能力,并且抑制能力与浓 度存在显著的依赖关系(图 6)。PaPS、BePS和CaPS对血红细胞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强,IC50分别为(335.50±22.47)μg·mL-1、(304.90±41.42)μg·mL-1和(229.60±39.99)μg·mL-1(表 1),而SaPS对于血红细胞的溶解保护作用不强,IC50为(598.60±45.97)μg·mL-1,其整体水平不如其他4种海藻多糖。

    图  6  不同海藻多糖对过氧化氢诱导下血红细胞溶解的抑制率
    Figure  6.  Inhibitory effect of different algal polysaccharides on erythrocyte lysis induced by H2O2

    实验结果显示,5种海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浓度剂量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匍枝马尾藻和南方团扇藻同属褐藻纲,其多糖均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并对O2·ˉ和OH·ˉ有较强的清除活性,其中PaPS在O2·ˉ的清除方面显著高于SaPS(P < 0.05),而在OH·ˉ的清除方面与SaPS较为相近(P>0.05),说明PaPS和SaPS能够直接提供氢离子给O2·ˉ及OH·ˉ,这可能与这2种多糖氢氧键的弱解离能有关[32],推测PaPS和SaPS含有较多的硫酸基及羧基[33]。DPPH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稳定的自由基,其具有单一电子,故能接受一个电子或氢离子[34]。SaPS对DPPH的清除能力优于其他4种海藻多糖,而PaPS的DPPH清除能力相对较差。值得注意的是,隶属绿藻纲的棒叶蕨藻,其多糖CaPS对OH·ˉ和O2·ˉ的清除能力一般,但是对DPPH的清除相对有效,且明显高于PaPS。这说明CaPS主动提供氢离子的能力较差,但可能存在向DPPH提供电子的抗氧化途径。此外,隶属红藻纲的琼枝麒麟菜,其多糖BePS的抗氧化活性表现最差,几个指标均明显低于褐藻纲的PaPS和SaPS,这一结果与MATSUKAWA等[35]研究较为一致。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属种海藻多糖对不同类型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海藻多糖的组分、分子量、官能团的种类及分子结构[17-20, 36-37]。多糖抗氧化活性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8-39]。因此,该实验中选取的5种海藻多糖抗氧化活性差异与结构效应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分析和阐述。

    脂质体过氧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所产生的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与引发疾病紧密相关[40]。脂质体过氧化涉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和传播,并最终破坏脂质膜,产生次级产物,如MDA[41]。因此,对肝细胞MDA形成的检测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海藻多糖对脂质体过氧化抑制及细胞膜损伤保护的 能力。从实验中发现,不同海藻多糖对脂质体过氧 化反应中MDA的产生有不同的抑制能力。PaPS和SaPS对MDA生成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UlPS、CaPS和BePS,该结果与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为一致,尤其是与O2·ˉ和OH·ˉ的清除能力关系紧密。这说明PaPS和SaPS可能是通过对O2·ˉ和OH·ˉ的清除作用来保护细胞膜的氧化损伤,从而抑制MDA的生成。

    RBC膜易受自由基攻击而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的MDA可以交联磷脂和蛋白质,也可以使蛋白质的巯基氧化,从而损伤RBC膜,导致溶血[42]。实验结果发现不同海藻多糖对红细胞溶血的保护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与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结果不太一致,其中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的SaPS的溶血保护能力较差,而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差的BePS,其溶血保护能力较强,该结果说明,海藻多糖对红细胞溶血保护作用不仅与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有关,可能还与多糖的分子量及组分相关,这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分析。

    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发现,不同海藻多糖对不同类型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性可以体现在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及膜损伤的抑制和保护上。PaPS具有较好的OH·ˉ和O2·ˉ清除作用,并且对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有较好的的保护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该多糖的功能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南方团扇藻多糖的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 图  1   试验网具

    Figure  1.   Experimental net

    图  2   SDKN-500型网位仪与沉铅位置示意图

    Figure  2.   Position of SDKN-500 net monitor and lead sinker

    图  3   学生化残差的Q-Q图

    Figure  3.   Q-Q figure of studentized residual

    图  4   观测值与预测值

    Figure  4.   Predicted and observed values

    图  5   不同配重下最大沉降深度和沉降速度的箱型图

    Figure  5.   Box-plots of the maximum depths and sinking speed for different weights

    表  1   多元回归分析中各因素统计表

    Table  1   Various factors i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最小值
    minimum value
    最大值
    maximum value
    平均值
    average value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网口最大深度/m maximum depth 66.17 106.85 85.05±2.14 9.99
    放网时间/s shooting duration 71 206 120.24±4.51 21.10
    绞收时间/s hauling duration 299 550 419.60±12.60 58.91
    漂移速度/m·s-1drift speed 0.023 0.323 0.164±0.015 0.068
    风速/ m·s-1 wind speed 6.7 10.9 8.5±0.28 1.33
    风向与漂移方向夹角/° angle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wind and drift 1.92 216.98 39.61±7.27 33.99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逐步回归计算的统计结果

    Table  2   Statistical results calculat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

    因子
    item
    估计值
    estimated value
    t P AIC P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R2
    截距intercept -90.435 94 -5.448 5.74e-07* 252.22 <2.2e-16 4.336 0.811 9
    配重W 0.072 40 9.062 8.17e-14*
    放网时间Ts 0.135 03 5.361 8.18e-07*
    绞收时间Th 0.065 94 7.695 3.66e-11*
    漂移速度Sd -18.963 78 -2.650 0.009 75*
    风速Sw 1.660 43 2.603 0.011 07*
    注:*. 显著相关(P<0.05)
    Not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

    Table  3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ependent variable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

    配重W
    weight
    放网时间Ts
    shooting duration
    绞收时间Th
    hauling duration
    漂移速度Sd
    drift speed
    风速Sw
    wind speed
    最大沉降深度D maximum depth 0.716 0.519 0.657 -0.287 0.283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试验罩网不同配重试验测试结果

    Table  4   Basic results of experiment

    配重/kg
    weight
    网次
    net
    沉降深度平均值/m
    average sinking depth
    沉降速度平均值/m·s-1
    average sinking speed
    1 515 20 77.5 0.303
    1 615 21 81.5 0.318
    1 715 23 83.7 0.342
    1 815 20 97.9 0.349
    下载: 导出CSV
  • [1] 晏磊, 张鹏, 杨吝, 等. 南海灯光罩网沉降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3(1): 146-153. http://shhydxxb.ijournals.cn/shhy/article/abstract/20130800819
    [2] 李杰, 晏磊, 陈森, 等. 灯光罩网网口沉降与闭合性能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11(5): 117-124.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5.05.014
    [3] 许柳雄, 王敏法, 叶旭昌, 等. 金枪鱼围网沉降特性[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18(5): 1161-1169. http://www.fishscichina.com/zgsckxen/article/pdf/4911?st=article_issue
    [4]

    KIM Y H. Geometry of the model purse Seine in relation to enclosed volume during hauling operation[J]. Fish Aquat Sci, 2000, 3(2): 156-162. https://koreascience.kr/article/JAKO200024839360073.page

    [5]

    KIM H Y, LEE C W, SHIN J K, et al.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purse seine gear and sea-trial verification[J]. Fish Res, 2007, 88(1/2/3): 109-11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5783607001920

    [6] 王春雷. 中西太平洋1 664.5 m×394.3 m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研究[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 2008: 1-75.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4223186.html
    [7]

    KIM Y H, PARK M C. The simulation of the geometry of a tuna purse Seine under current and drift of purse seiner[J]. Ocean Engin, 2009, 36(14): 1080-1088. doi: 10.1016/j.oceaneng.2009.06.011

    [8]

    HOSSEINI S A, LEE C W, KIM H S, et al. The sinking performance of the tuna purse seine gear with large-meshed panels using numerical method[J]. Fish Sci, 2011, 77(4): 503-520. doi: 10.1007/s12562-011-0371-6

    [9] 周成, 许柳雄, 张新峰, 等. 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20(3): 672-681. http://www.fishscichina.com/zgsckx/article/abstract/5178?st=alljournals
    [10] 兰光查. 基于模型试验的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研究[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 2011: 1-45.https://www.doc88.com/p-8428779995929.html
    [11] 许柳雄, 兰光查, 叶旭昌, 等. 下纲重量和放网速度对金枪鱼围网下纲沉降速度的影响[J]. 水产学报, 2011, 35(10): 1563-1571. http://scxuebao.ijournals.cn/scxuebao/article/abstract/20101107228
    [12] 李灵智, 黄洪亮, 陈帅, 等. 基于静水池模型试验的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5(3): 48-53. https://lib.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64112308
    [13] 唐浩, 许柳雄, 王学昉, 等. 基于网具模型试验的金枪鱼围网性能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22(3): 563-573. doi: 10.3724/SP.J.1118.2015.14253
    [14] 薛毅, 陈立萍. 统计建模与R软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67-318. http://www.tup.tsinghua.edu.cn/booksCenter/book_02097108.html
    [15] KABACOFF R I. R语言实战[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171-197. http://www.tup.tsinghua.edu.cn/booksCenter/book_02097108.html
    [16] 王海燕, 杨方廷, 刘鲁. 标准化系数与偏相关系数的比较与应用[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23(9): 150-155.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22838996
    [17] 温岚, 陈基权, 戴志刚, 等. 长蒴黄麻产叶量的多元回归与偏相关的R语言分析[J]. 作物杂志, 2013(1): 49-53. http://zwzz.chinacrops.org/CN/abstract/abstract4285.shtml
    [18] 冯维山. 沉力分布对平面网片沉降特性影响的试验[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6, 11(4): 37-44. https://xuebao.dlou.edu.cn/CN/lexeme/showArticleByLexeme.do?articleID=2885
    [19] 冯维山, 许传才. 围网下纲载荷对下纲沉降特性的影响[J]. 水产学报, 1999, 23(S1): 112-115. https://www.doc88.com/p-8912332583095.html
    [20] 唐浩, 许柳雄, 周成, 等. 基于GAM模型研究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影响因素[J]. 水产学报, 2013, 37(6): 944-95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336
  • 期刊类型引用(21)

    1. 李盛楠,王晶,于玮洁,卜晓翠,单体锋. 几种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提取、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海洋科学. 2023(03): 106-115 . 百度学术
    2. 吕佳桐,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曹文红,高加龙,郑慧娜. 牡蛎及其酶解产物抗皮肤光老化的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1(01): 91-100 . 本站查看
    3. 王露楠,杨少玲,戚勃,杨贤庆,李春生,马海霞,胡晓. 3种改性方法对琼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1(02): 97-103 . 本站查看
    4. 邓龙生,孙琳,宋爽,高亚辉. 藻类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对男性不育症的潜在治疗作用. 中国海洋药物. 2021(04): 72-78 . 百度学术
    5. 李飞飞,刘克海. 脆江蓠多糖的理化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746-752+783 . 百度学术
    6. 陈胜军,刘欢,杨少玲,杨贤庆,戚勃,胡晓. 舌状蜈蚣藻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1): 153-160 . 百度学术
    7. 黄海潮,王锦旭,潘创,杨贤庆,戚勃,李来好,赵永强. 超声波辅助过氧化氢法降解坛紫菜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1): 110-119 . 本站查看
    8. 金鑫,熊川,李萍,李强,陈祖琴,张璐,黄文丽. 三株海南岛野生灵芝的鉴定、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02): 190-199 . 百度学术
    9. 杨大俏,王锦旭,李来好,杨贤庆,马海霞,岑剑伟,王悦齐. 近江牡蛎多糖的结构鉴定及免疫调节能力分析. 食品科学. 2020(10): 38-46 . 百度学术
    10. 邹鹏飞,杜芬,魏星,付雪媛,杜可欣,刘楚怡. 纤维素酶法制备海茸抗氧化多糖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0): 145-147+160 . 百度学术
    11. 孙瑞彬,高梦舒,王茜,李铂阳,邢荣莲,周革非. 强壮硬毛藻粗多糖的组成、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1): 206-211 . 百度学术
    12. 冯书珍,卢宇凤,刘南英,徐畅,谢广燕,冯学珍. 海藻多糖的单糖组成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01): 116-121+169 . 百度学术
    13. 袁朝原,曹迷霞,韦英益. 海藻多糖对猪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广西畜牧兽医. 2019(01): 3-6 . 百度学术
    14. 陈胜军,刘先进,杨贤庆,李来好,黄卉,吴燕燕,胡晓,李春生. 鲍鱼内脏多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2): 372-377 . 百度学术
    15. 杨大俏,王锦旭,李来好,杨贤庆,马海霞. 海洋生物多糖多肽联产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02): 1-8 . 百度学术
    16. 刘金龙,张永和. 中药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3): 589-592 . 百度学术
    17. 白海娜. 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 2019(17): 10-11+14 . 百度学术
    18. 陈胜军,蔡苗苗,杨贤庆,杨少玲,李春生. 海洋藻类来源ACE IPs的酶法制备及评价模型的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0): 298-303 . 百度学术
    19. 李瑞杰,胡晓,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吴燕燕,林婉玲,荣辉. 罗非鱼皮酶解物钙离子结合能力及其结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南方水产科学. 2019(06): 106-111 . 本站查看
    20. 彭臻菲,李泳宁,魏碧娜,林碧珠. 海带多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19(12): 1457-1462 . 百度学术
    21. 王锐. 余甘子多糖体外降血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17): 189-192+22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

图(5)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58
  • HTML全文浏览量:  134
  • PDF下载量:  1051
  • 被引次数: 3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3-16
  • 修回日期:  2016-05-09
  • 刊出日期:  2016-10-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