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TBT壁垒对水产品安全的要求与对策

邵征翌, 林洪, 吴燕燕

邵征翌, 林洪, 吴燕燕. SPS/TBT壁垒对水产品安全的要求与对策[J]. 南方水产科学, 2006, 2(3): 77-80.
引用本文: 邵征翌, 林洪, 吴燕燕. SPS/TBT壁垒对水产品安全的要求与对策[J]. 南方水产科学, 2006, 2(3): 77-80.
SHAO Zhengyi, LIN Hong, WU Yanyan. Enhance seafood safety by request of SPS/TBT trade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6, 2(3): 77-80.
Citation: SHAO Zhengyi, LIN Hong, WU Yanyan. Enhance seafood safety by request of SPS/TBT trade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6, 2(3): 77-80.

SPS/TBT壁垒对水产品安全的要求与对策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邵征翌(1970-),女,博士研究生,从事渔业经济与管理、水产品技术标准与法规研究。E-mail: shaozhengyi70@yahoo.com

    通讯作者:

    林洪,E-mail: linhong@ouc.edu.cn

  • 中图分类号: F740.43;TS254.7

Enhance seafood safety by request of SPS/TBT trade barriers and countermeasure

  •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主要水产品出口国家以维护本国消费者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纷纷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水产品进口,作为水产品出口和养殖大国的中国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就影响我国水产品安全的因素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技术贸易壁垒的新走向,提出了通过加强水产品源头安全管理,夯实水产品养殖安全基础的措施来跨越技术贸易壁垒促进水产品出口。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Chinese seafood importing developed countries use protecting human, animal and plant life or health as an excuse to set very high level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seafood trade.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affecting the seafood safety, and the trends of technical trade barrier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lso th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improving sea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fish culture to break through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 海水观赏鱼类一般是指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水域的鱼类,因其色彩艳丽、形态奇特、游姿婀娜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深受海洋水族馆和私人爱好者的欢迎。海水观赏鱼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加勒比地区的珊瑚礁栖息地,市场上98%的海水观赏鱼都是从热带发展中国家海域捕捞而来[1],销往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与全球经济鱼类贸易相比 (食用活鱼、干制品、加工鱼制品等),海水观赏鱼贸易被认为是一种高价值、低产量的产业[2]。海水观赏鱼贸易为发展中国家渔民提供了生计选择,提高了从事观赏鱼捕捞、贸易事业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一定的外汇来源,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推崇。进入21世纪后,随着捕捞方式改变、运输技术提高、水族馆设备创新和养殖技术提升,海水观赏鱼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散[3]。观赏鱼文化也仅次于摄影成为全球第二的大众爱好[4]。Pouil等[5]收集了近些年有关海水观赏鱼研究的文献,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探讨了学术研究在海水观赏鱼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从人工养殖物种总数的角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在海水观赏鱼贸易中发挥的作用。Chen等[6]通过人工养殖海水观赏鱼繁殖生物学、传统和新型饲料、饲养方式和养殖前期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其养殖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建议将优化活饲料的质量和数量、建立仔鱼饲养规范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上研究都很好地介绍了目前国际海水观赏鱼的贸易和研究现状,但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文献收集不全面、缺乏历年国际海水观赏鱼贸易数据等。马本贺等[7]对全球海水观赏鱼分布位置和贸易情况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有关中国海水观赏鱼贸易数据的描述不清晰,对现阶段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也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数据,对国内外海水观赏鱼产业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介绍了近几年海水观赏鱼人工养殖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海水观赏鱼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旨在为中国海水观赏鱼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球海水观赏鱼贸易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斯里兰卡[8-9]。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海洋水族馆日益普及已成为一种主导趋势,越来越多的珊瑚礁鱼类进入水族馆贸易清单[10]。20世界90年代起,随着人工饲养和维生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水鱼类养殖变得更加容易,私人爱好者也不仅仅满足于水族箱饲养,而偏爱构建更加完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海水观赏鱼 (特别是珊瑚礁鱼种) 的需求也呈指数增长。

    海水观赏鱼贸易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产业,年交易量达数百万尾,是全球范围内移动动物数量最多的行业之一[11],据估计,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达200多万,主要包括捕捞者、饲养者、出口商、进口商、零售者以及私人爱好者[12-13],形成了一条长期、分散和高度复杂的供应链。根据相关数据,每年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观赏鱼主要包括4 000多种淡水鱼和1 400多种海水鱼,约占国际渔业贸易总量的0.5% [2]。有趣的是,海水观赏鱼贸易总量仅占观赏鱼贸易总量的10%,但贸易总额却占观赏鱼贸易总额的25%[14-15]。海水观赏鱼是一种高价值、低产量的商品,估计平均价格为247美元·kg−1,而经济食用鱼类的价格为6美元·kg−1[16]。与大多数可人工繁育的淡水观赏鱼相比,95%的海水观赏鱼来自于野生捕捞,其中被大量交易的物种超过800种[9,17]。据估计,海水观赏鱼每年贸易价值超15亿美元,全球每年有2×107~4×107尾海水观赏鱼和无脊椎动物从野外捕获,并出售给数百万观赏鱼爱好者[1,9,18]同时带动了包括家庭水族箱、装饰植物、配件、饲料和药物等整个行业数十亿市场的发展。

    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成为海水观赏鱼最重要的供应中心,全球56%的海水观赏鱼由亚洲国家提供,其中东南亚是最主要的出口地区 (约占出口总量的51%)。世界粮农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渔业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12—2017年,泰国所占出口份额最大,约为43% (不包括再出口,下同),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分别占23%和22%,新加坡约占6% (图1),但有报道显示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出口国[19-21],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本文统计的数据不包括再出口海水观赏鱼贸易总量,而新加坡海水观赏鱼出口数量巨大主要通过进口后再出口实现。此外,澳大利亚、斯里兰卡、斐济、美国夏威夷、巴西、马尔代夫等国也是海水观赏鱼的重要来源地[22]。2005年已有超过45个国家向全球市场供应海水观赏鱼类,截止到2017年已发展到50个国家[9]

    图  1  2012—2017年东南亚国家海水观赏鱼出口总额
    Figure  1.  Total export value of marine ornamental fish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from 2012 to 2017

    大多数海水观赏鱼进口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是最大的海水观赏鱼进口国,欧盟拥有全球最大的海水观赏鱼市场,其中欧盟27国中仅是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荷兰5个国家就占欧盟进口总额的85%[23-24]。2017年荷兰海水观赏鱼进口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进口总额最大的国家 (图2),这可能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西伯利亚大陆桥欧洲终点),更利于成为欧洲海水观赏鱼市场集散中心,而其国内海水观赏鱼保有量并不高 (多用于再出口),2017年FAO渔业商品及贸易数据也显示,荷兰海水观赏鱼进出口总量十分接近,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观点。

    图  2  2012—2017年全球主要海水观赏鱼进口国/地区进口总额
    Figure  2.  Total import value of major marine ornamental fish importing countries/regions in the world from 2012 to 2017

    目前国际贸易的主导海水观赏鱼种类有雀鲷科、刺尾鲷科、鳞鲀科、隆头鱼科、盖刺鱼科、蝴蝶鱼科和海龙科[10]表1列出了全球十大海水观赏鱼贸易品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珊瑚礁海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状态绝大部分为无危物种。

    表  1  全球十大海洋观赏鱼交易品种
    Table  1.  Worldwide top ten traded species of marine ornamental fish in the world
    科属 
    Family 
    俗名
    Common name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状况
    IUCN Red List Status
    主要分布区域
    Main distribution area
    雀鲷科 Pomacentridae
     豆娘鱼属 Abudefduf spp.
     波浪雀鲷 Chrysiptera biocellata 双斑豆娘鱼 未评估 印度洋-太平洋
     蓝刻齿雀鲷 Chrysiptera cyanea 蓝魔 未评估 印度洋-西太平洋
     红海双带小丑 Amphiprion bicinctus 二带双锯鱼 无危 西印度洋
     白条双锯鱼 Amphiprion frenatus 番茄小丑 无危 西太平洋
     眼斑双锯鱼 Amphiprion ocellaris 眼斑海葵鱼 无危 西太平洋
     黑双带小丑鱼 Amphiprion sebae 金武士 未评估 印度洋
    刺尾鲷科 Acanthuridae
     黄尾副刺尾鱼 Paracanthurus hepatus 蓝吊 无危 印度洋-太平洋
    隆头鱼科 Labridae
     裂唇鱼 Labroides dimidiatus 医生鱼 无危 印度洋-太平洋
    蝴蝶鱼科 Chaetodontidae
     马夫鱼 Heniochus acuminatus 长鳍关刀 无危 印度洋-太平洋
    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现状:无危;数据缺乏;未评估;易危;数据来源于全球海水水族馆数据库 Note: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d List Status: Least concern (LC); Data deficient (DD); Not evaluated (NE); Near threatened (NT); Vulnerable (VU). The data come from the Global Marine Aquarium Database (CMAD).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中国观赏鱼养殖历史悠久,自唐宋时期就有观赏鱼养殖记载[7]。中国观赏鱼养殖以淡水鱼为主,人工繁育技术也非常成熟,海水观赏鱼类在很早之前也已开展人工繁育研究,部分品种也达到了商业生产的要求,但这些品种主要被当作食用或药用鱼类,并未计入观赏鱼类,所占观赏鱼市场份额也较少。总体上,中国海水观赏鱼产业发展较慢,养殖规模较小,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根据FAO数据 (图3),2014年以后,中国海水观赏鱼进口总量和总额迅速增加 (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体量,人均海水观赏鱼占有量和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这也表明中国海水观赏鱼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中国水族馆观赏鱼贸易以淡水鱼为主,目前出口的观赏鱼均为淡水物种,共涉及12个品种,而具有贸易潜力的共有346种,其中海水观赏鱼类共涉及62科295个品种 (表2),物种数量最多的是隆头鱼科,其次是盖刺鱼科和蝴蝶鱼科,IUCN红色名录中78%的物种状态为无危,其中99%具有贸易潜力的海水观赏鱼都是野生捕捞而来 [ 数据由世界鱼类数据库 (FishBase) 整理得到 ]。

    图  3  2012—2017年中国 (不包括香港和澳门)海水观赏鱼进口总量与总额
    Figure  3.  Total import volume and value of marine ornamental fish in China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u) from 2012 to 2017
    表  2  目前中国具有贸易潜力的海水观赏鱼类品种
    Table  2.  Marine ornamental fish species with trade potential in China
    科属
    Family
    物种数量
    Number of species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状态 IUCN Red List Status /%
    无危 LC未评估 NE近危 NT数据缺乏 DD易危 VU
    刺尾鱼科 Acanthuridae 14 93 7
    躄鱼科 Antennariidae 4 75 25
    鳞鲀科 Balistidae 9 11 89
    鳚科 Blenniidae 6 100
    鲹科 Carangidae 2 100
    玻甲鱼科 Centriscidae 2 50 50
    蝴蝶鱼科 Chaetodontidae 31 100
    鱼翁科 Cirrhitidae 4 100
    二齿鲀科 Diodontidae 3 67 33
    塘鳢科 Eleotridae 2 100
    鰕鯱鱼科 Gobiidae 21 57 43
    金鳞鱼科 Holocentridae 4 100
    隆头鱼科 Labridae 51 98 2
    笛鲷科 Lutjanidae 6 100
    弱棘鱼科 Microdesmidae 2 50 50
    单棘鲀科 Monacanthidae 5 80 20
    鯙科 Muraenidae 4 100
    须鲷科 Mullidae 8 87 13
    金线鱼科 Nemipteridae 2 100
    箱鲀科 Ostraciidae 3 100
    拟鲈科 Pinguipedidae 3 33 67
    盖刺鱼科 Pomacanthidae 37 59 41
    大眼鲷科 Priacanthidae 2 100
    拟雀鲷科 Pseudochromidae 3 67 33
    鹦嘴鱼科 Scaridae 11 91 9
    石首鱼科 Sciaenidae 2 100
    鲉科 Scorpaenidae 6 100
    鮨科 Serranidae 3 100
    蓝子鱼科 Siganidae 5 100
    海龙科 Syngnathidae 3 33 67
    四齿鲀科 Tetraodontidae 5 100
    䲢科 Uranoscopidae 2 50 50
    其他 Other 30 57 33 7 3
    总计 (物种总数百分比) Total (Total species)/% 295 (100.0) 230 (78.0) 56 (19.0) 2 (0.7) 3 (1.0) 4 (1.3)
    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鱼类数据库 Note: The data come from FishBase.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野生海水观赏鱼的捕捞对自然环境产生许多潜在威胁,主要包括鱼类栖息地破坏和过度开发[9]。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超过19%的珊瑚礁原始面积已彻底消失,15%的珊瑚礁在未来10~20年内将遭受严重“漂白”威胁,20%的珊瑚礁在20~40年内将遭受“漂白”威胁[24-25],据估计,88%的珊瑚礁正在遭受人为中度或重度威胁[26]。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例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利用毒药 (氰化物和喹那丁) 毒晕目标鱼类的方法盛行,甚至使用炸药炸鱼,这些方法使捕获目标鱼类变得更加容易,却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外,由于毒药的迟发性毒性,包装和运输操作不当,长期禁食,疾病频发等各种原因,导致出口的海水观赏鱼死亡率超过80%。如图4所示,从捕获到最终买家所经过的流程,预计只有30%~40%的鱼得以存活[27-28],由此也可推测,从珊瑚礁捕获的海水观赏鱼数量要远远大于目前的实际交易量[29]

    图  4  出口海水观赏鱼高死亡率的原因 (从捕获到买家的所有流程)
    Figure  4.  Reasons for high mortality of exported marine ornamental fish (All processes from catch to consumer)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此严重地依赖野生捕捞来满足消费者对海水观赏鱼类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对珊瑚礁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直接负面影响[1]。《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野生动植物贸易条例旨在保护物种生存不受国际贸易影响,该数据库常被用于追踪海水观赏鱼国际贸易情况[30-31]。然而,目前《野生动植物贸易条例》仅保护或监测了极少数海水观赏鱼类品种,例如海马 (海马属)、波纹唇鱼 (Cheilinus undulatus) 和塞拉里昂刺蝶鱼 (Holacanthus clarionesis),而像考氏鳍竺鲷 (Pterapogon kauderni) 和三带双锯鱼 (Amphiprion percula) (已被列入濒危物种法案) 均未得到记录。因此,研究人员及相从业者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海水观赏鱼的可持续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努力减少野生捕捞对其造成的生存压力。

    海水观赏鱼的人工养殖被认为是减轻野生资源压力的有效手段。珊瑚杂志(https://www.coralmagazine.com) 的问卷调查发现,98%的受访者认为人工养殖对海水观赏鱼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为该杂志的注册用户,具有爱好偏向,但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工养殖是未来观赏鱼贸易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海水观赏鱼人工养殖可减少市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不仅可以拯救濒危物种,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还可以促进海水观赏鱼贸易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海水观赏鱼人工养殖还能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美国作为最大的观赏鱼进口国,其人工养殖技术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欧盟、亚洲和澳大利亚的养殖产业也逐渐兴起,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专业的养殖公司和企业,私人爱好者在海水观赏鱼人工养殖产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2]

    然而到目前为止,可人工繁育海水观赏鱼类品种仅300多种,真正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仅有30~40种,不足珊瑚礁鱼类品种的1%[17,33]。人工繁育鱼类具有适应性强、死亡率低、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导致其市场价格比野生鱼高约25%[32,34]。自2013年以来,珊瑚杂志和海洋育种计划(http://www.mbisite.org/) 合作的年度项目,每年更新报道了所有人工养殖和繁育的海水观赏鱼种类清单,从2015年的296种增加到2019年的398种 (图5),取得了巨大进步。珊瑚杂志将这些物种的商业化程度标记为3种状态:整年供应、适度供应和稀缺。截至2019年,市场上可整年供应的海水观赏鱼仅有46个品种,这些品种已完全实现了人工繁育,数量可观,可常年在市场中购买;适度供应的品种为48个,这些品种生产数量有限,每年只有几次推向市场,初步实现人工繁育;稀缺物种指那些还无法正常人工繁育的品种,数量极其有限,规模小,无法实现量产,在市场中一般也较难购买,这些品种数量浮动较大,一般介于30~50种,说明养殖难度极大 (耐受性低,应激反应强烈),繁育环境难以掌控,导致供应链极其脆弱。中国很早就开展了海水观赏鱼类的繁育研究,例如小丑鱼、驼背鲈 (Chromileptes altivelis)、海马、波纹唇鱼以及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 等,部分品种也达到了商业生产要求,但绝大部分主要都作为食用或药用鱼类,此外由于中国缺乏专业的海水观赏鱼人工繁育统计数据,海水观赏鱼品类又极其繁多,因此无法准确获取已实现人工繁育的海水观赏鱼种类和市场供应情况。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养殖者对海水观赏鱼不断尝试和开发,新品种层出不穷,说明海水观赏鱼人工养殖市场巨大有待拓展。

    图  5  2015—2019年海水观赏鱼人工养殖物种总数及市场供应情况
    Figure  5.  Total number of cultive-bred marine ornamental fish species and market supply from 2015 to 2019

    黄高鳍刺尾鱼 (Zebrasoma flavescens) 是贸易量最大的海水观赏鱼之一,价格高昂,每年野生捕捞量超40万尾[33]。早期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产卵数量有限且初孵仔鱼个体太小 (约1.5 mm) 等限制因素,人工繁育难以取得成功[35]。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海洋研究所 (Oceanic Institute of 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 OI) 一直致力于研究黄高鳍刺尾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并在2015年底成功实现受精卵到幼鱼的培育。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高鳍刺尾鱼繁殖具有明显的月周期和年周期,满月、春末到夏末是其产卵高峰期,这与野生群体相似[36]。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将黄高鳍刺尾鱼养殖在5000和30000 L的玻璃纤维池中,水深约1 m,并获得了受精卵,受精卵在27 ℃下孵化20 h后出膜,3 d后开口,前期主要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之后投喂营养强化后的轮虫、卤虫以及人工饲料。虽然,第一次进食后初孵仔鱼大量死亡,但仍有部分个体存活了下来,3批受精卵成功获得了1 000多尾幼鱼。养殖55 d后幼鱼身体开始出现黄色,大多数鱼在65 d后达到3~4 cm大小的完整着色幼体。与之前研究相比,通过提高水体交换率保持良好水质并及时清除残余桡足类无节幼体 (防止生长过大) 等新的饲养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关键[37]

    黄尾副刺尾鱼 (Paracanthurus hepatus) 性腺成熟分为5个阶段,是一种全年产卵的鱼类,与卵巢发育相关的睾酮(T)、17β −雌二醇 (E2) 和17α, 20β-二羟基-4-孕烯醇-3-酮 (DHP) 水平在3—7月均较高,产卵高峰期在4—9月[3839],初次性成熟周期为9—12月。2015年,Kusumawati等[40]将收集的黄尾副刺尾鱼受精卵在29 ℃ 海水中经过大约23 h的孵化,成功得到初孵仔鱼,第2天开始投喂天然浮游生物饵料,第3天开始投喂轮虫,但仔稚鱼在第25天全部死亡。Dimaggio等[41]采用了与OI研究人员相似的培育方法,将收集的500 000枚黄尾副刺尾鱼受精卵于1000 L水箱中进行孵化,初孵仔鱼第3天开始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在第12天开始投喂营养富集的轮虫、卤虫和干饲料,到第50天时幼鱼身体开始有蓝色色素沉着,最终成功培育出27尾幼鱼,标志着黄尾副刺尾鱼人工繁育的成功。虽然,目前上述两种海水观赏鱼的人工繁育成活率极低,无法实现商业化生产,但幼鱼的成功培育标志着相关研究的巨大突破,为产业化养殖提供了可能。

    中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近些年海水观赏鱼的人工繁育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小丑鱼、波纹唇鱼、驼背鲈和线纹海马等很早就已实现了人工繁育,部分品种也达到了规模化生产。近几年,狐篮子鱼 (Siganus vulpinus) 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是我国海水观赏鱼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狐篮子鱼又名狐狸鱼,岳彦峰等[42]将野生狐狸鱼亲鱼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驯化,并通过投喂60%颗粒饲料、20%虾肉、10%蛤肉、5%鱼肝油、2%VC、1%营养强化剂和2%螺旋藻粉对亲鱼进行强化培养,亲鱼自然配对后产卵受精,并成功收集了21.3万粒受精卵,受精卵在28~29 ℃条件下经过25 h孵化破膜,初孵仔鱼前15 d主要投喂轮虫,15 d后改投1 mm以下小规格桡足类,25 d后投喂1 mm以上的大规格桡足类,待仔鱼发育到幼鱼时开始投喂肉糜和颗粒饲料,最终成功培育出狐狸鱼幼鱼1000余尾,标志着狐狸鱼人工繁育的成功。除此之外,洪文霆[43]对7种引进的刺尻鱼 (Centropyge) 亲鱼进行驯化和配对,通过强化培养后成功使多对刺尻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产卵,其中黄尾刺尻鱼(C. flavicauda) 和荆眼刺尻鱼 (C. acanthops) 配对多且产卵稳定,通过对这2种鱼的胚胎和早期发育过程进行记录,发现温度与孵化时间呈负相关,光照对胚胎发育具有一定损害从而影响孵化率,初孵仔鱼在第3天开口,采用人工配合饵料、牡蛎受精卵、ss型轮虫和野生浮游生物4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但3 d后仔鱼摄食率显著降低,绝大部分仔鱼在6 d后死亡,无仔鱼存活到第9天,开口饵料的营养不足以及不适口可能是导致仔鱼变态困难而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刺尻鱼初孵仔鱼没有发育到幼鱼阶段,但该研究对后续刺尻鱼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水观赏鱼初孵仔鱼个体普遍较小、脆弱、生理功能发育不全,因此选择合适的开口饵料对初孵仔鱼的培育至关重要。初孵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过渡期很短,导致初次开口摄食时大量死亡。如何实现仔稚鱼向幼鱼的变态是海水观赏鱼人工养殖研究面临的最大瓶颈。目前,天然浮游生物 (桡足类无节幼体或成体、轮虫、卤虫) 是初孵仔鱼开口饵料的首选。Holt 等[37]成功培育了黄高鳍刺尾鱼,初孵仔鱼开口时及时清除投喂的桡足类无节幼体 (防止幼体长成成体) 是成功的关键,说明猎物的大小和可捕获程度影响着仔鱼的摄食偏好和存活,意味着开口活体饵料被限制为小而不难捕捉的生物。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成体的运动特性差异明显,与成体相比,无节幼体逃逸速度较差。Højgaard等[44]发现眼斑双锯鱼 (Amphiprion ocellaris) 幼鱼对桡足类无节幼体、成体的识别和捕获能力不同,与成年桡足类相比,幼鱼对无节幼体的反应距离较短,但反应视角更宽,导致幼鱼对两种饵料生物的摄食概率相同,显而易见,摄食较大个体所获得的能量更多,更有利于幼鱼的生长和存活。一般认为,当活体饵料宽度比鱼的口裂小20%~50%可促进摄食,但海水观赏鱼类初孵仔鱼开口时的口裂大小缺乏研究,导致初食活饵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黄高鳍刺尾鱼初孵仔鱼在第3天时张口高度和宽度大约为265和126 μm[45],因此提供比桡足类无节幼体更小的活体饵料 (如鞭毛藻和纤毛虫等) 可能会进一步提高黄高鳍刺尾鱼仔鱼的成活率。Leu等[46]也认为纤毛虫 (体型更小可替代桡足类无节幼体) 对初孵仔鱼第一次开口摄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纤毛虫+轮虫+桡足类无节幼体组合投喂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蓝带荷包鱼(Chaetodontoplus septentrionalis) 初孵仔鱼的成活率。

    虽然桡足类、轮虫、卤虫和纤毛虫等被大量应用于海洋观赏鱼初孵仔鱼的开口饵料,但仔鱼开口期还是会出现大量死亡,除了大小不适口和难以捕捉之外,这些活体饵料也缺乏大多数海洋鱼类幼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结构,这可能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报道,利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 富集的轮虫作为开口活饵料可显著提高菲格罗霓虹鰕虎鱼(Elacatinus figaro) 和眼斑双锯鱼初孵仔鱼的成活率[47-49],这在黄高鳍刺尾鱼人工繁育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活体饵料的营养富集对海水观赏鱼仔稚鱼成活率的影响可能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小丑鱼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类,在野生环境中,先雄后雌,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大。在自然状态下,小丑鱼形成一个社会群体,由一夫一妻制的繁殖者和几个亚成年的非繁殖者或幼鱼组成。小丑鱼社会群体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雌性是社会群体中个体最大且占主导地位的成员,对下属群体成员表现出主导行为,排名第二的个体成为雄性,攻击性较弱,而其他成员仍然是具有两性的非繁殖个体,很少有攻击性行为,如果雌性从社会群体中消失,雄性将性转变为雌性,最大的非繁殖个体将成为功能性雄性[50]。然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两个具有双性生殖腺的未成熟个体一起饲养时,它们会直接分化为雄性和雌性,形成一对配对的繁殖亲本。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配对繁殖亲本都会进行繁殖活动 (非繁殖配对亲本)。Iwata等[51]发现,繁殖亲本和非繁殖亲本的雌性个体具有成熟的卵巢组织和相近的血浆17β-雌二醇浓度水平,但与繁殖的雄性相比,非繁殖的雄性睾丸组织数量较少,血浆11-酮睾酮 (KT)水平较低。显然,群体中非繁殖配对亲本的存在会极大压缩或削弱群体的繁殖能力,不利于种群的延续。因此,能够定向控制性别分化并产生具有繁育功能的配对亲本,对小丑鱼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小丑鱼的社会等级发生在生命早期,群体内的社会地位与生殖状态、固醇类激素水平差异有关。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等级是稳定的,但内分泌干扰物,如17α-炔雌醇 (EE2) 会加剧鱼类的攻击行为,影响社会等级的稳定[52]。Iwata等[53]探讨了皮质醇在雌雄同体的眼斑双锯鱼幼鱼性别决定中的作用,表明社会等级引起的性别分化是由皮质醇介导的,皮质醇浓度越高社会等级越不稳定,长期作用下可能导致雄鱼的雌性化。众所周知,高浓度皮质醇抑制芳香化酶基因的转录,导致鱼类雄性化,在雌雄同体的小丑鱼中皮质醇和芳香化酶具有相似的调节机制,但结果却与之前的研究相矛盾,所以皮质醇对小丑鱼性别决定影响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54]。不同性激素对鱼类的性别诱导结果不同[55],有研究表明,通过浸泡和口服的方式,将雌雄同体的眼斑双锯鱼幼鱼暴露于17α-甲基睾丸酮 (MT) 中,可促进幼鱼向雄性性别表达,而暴露于17β-雌二醇中可促进幼鱼向雌性性别表达[56-57]。此外,在多配偶雌雄同体鱼类中,例如裂唇鱼 (Labroides dimidiatus),因为种群密度的降低,会发生兼性一夫一妻制,如果此时由于意外而失去配偶的雄性,在没有其他雄性、雌性或幼鱼迁移到它的领地或与附近单个雌性配对时,这些“丧偶”雄性会主动寻找新配偶 (无论雄性还是雌性),当两个雄性个体配对后,体型较小的雄性会性逆转为雌性,即“低密度假说”[58]

    中国对于海水观赏鱼的性别转变研究较少,仅一些食用兼观赏性海水鱼类有过相关报道。石斑鱼属于雌性同体鱼类,低龄时表现为雌性,高龄时性逆转为雄性,黄文等[59]以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为研究对象,在石斑鱼幼鱼卵巢发育之前,用含有MT的饲料投喂3个月,成功诱导幼鱼性腺向雌性转化,但停止投喂MT后幼鱼精巢又会发生退化并逐渐转变为雌性个体,说明激素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性腺发育方向,性别分化更多受到遗传因子的调控。黑鲷 (Canthopagrus schlegeli) 是一种高价值海水鱼类,其在3龄时会发生雄性向雌性的性转变,陈淑吟等[60]通过对池塘养殖3~4龄黑鲷性别变化进行定期观察,发现繁殖前其性腺主要呈精巢为主的雌雄同体形式,繁殖期雌性约占15%,繁殖后至7月初性腺逐渐转变为卵巢为主的雌雄同体形式且精巢持续退化,并在8月全部表现为卵巢形式,10月初精巢又开始增殖,12月底又发育为雌性、雄性和雌雄同体3种存在形式。以上结果表明,群体社会等级、固醇类激素、群体密度和繁殖阶段都会影响鱼类的性别逆转,所以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子对人工海水观赏鱼繁育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中国对海水观赏鱼性别转变缺少研究,特别是目前主要的国际贸易品种,所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

    体色是影响海水观赏鱼观赏价值和市场价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与野生海水观赏鱼相比,人工养殖鱼类的体色在色调、亮度和饱和度等方面较差[61]。鱼的体色是由位于表皮下的色素细胞形成的[62],易受光照、水质和饵料质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黑色素、类胡萝卜素、嘌呤和嘧啶是为色素细胞提供颜色的化合物,但鱼类自身无法自主合成类胡萝卜素,需要从外源食物中获得。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含量和投喂时间对鱼体色具有重要影响。

    Devi等[63]利用4种不同来源的天然类胡萝卜素 [红江蓠 (Gracilaria rubra)、褐马尾藻(Sargassum fuscifolium)、甜菜 (Beta vulgaris) 根和商业虾青素] 制备了5种类型的配方饲料,探究了不同饲料类型和色素来源对眼斑双锯鱼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含甜菜根色素提取物饲料的鱼的色素沉着范围和生长率最高。李翔等[64]用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饲料中0%、30%、60%和90%的鱼粉来喂养眼斑双锯鱼,经过50 d的投喂,其头部、背部和尾部橘黄色斑块的颜色亮度和色度值显著升高,说明南极磷虾可提升眼斑双锯鱼的体色饱和度。微绿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和紫球藻 (Porphyridium cruentum) 中含有天然色素,Müge等[65]分析了含有2种藻类的饲料对白条双锯鱼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含有紫球藻的饲料喂养的白条双锯鱼增重率和鱼皮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有效提升了体色亮度。此外,马本贺等[66]设置了5种不同光照环境 (白光、红光、黄光、蓝光、绿光),发现白条双锯鱼在红色的光照环境下体表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同时酪氨酸酶活性减弱,表明红光可有效提高鱼体色泽艳度。

    虾青素是增加鱼体色亮度最有效的类胡萝卜素之一,可直接被鱼体吸收并作用于色素细胞形成组织沉淀。有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虾青素可有效增加眼斑双锯鱼幼鱼体色亮度和成活率,但对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67]。Jiang等[68]将虾青素作为膳食补充剂,发现天然虾青素 [ 来自于雨生血球藻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 和人工合成虾青素随着浓度和补充时间的增加均可改善鱼体体色,浓度和补充时间表现出互作关系,但天然虾青素的增色效果更好。虽然,高浓度和长时间的虾青素作用对鱼类体色亮度的增强效果越明显,但目前虾青素的提取或合成成本很高,添加了虾青素的饲料更是价格不菲,因此在商业生产过程中还需权衡使用成本。Hasanah等[69]研究发现,有规律禁食 (禁食1 d,投喂1 d) 的眼斑双锯鱼幼鱼的生长、成活率和体色亮度与未禁食幼鱼无显著差异,这也为如何降低使用含有虾青素饲料的成本提供了解决思路。

    小丑鱼是人工繁育最成功的鱼类之一,已实现十几个品种的大规模商业生产,价格低廉,容易在市场中购买,因此目前的相关研究也多针对小丑鱼进行[70-72]。然而,与数量庞大的海水观赏鱼类相比,至今可完全实现人工繁育的种类仍非常少,显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野生资源捕捞仍是国际海水观赏鱼贸易的主要供应方式。所以,除了要加强海水观赏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野生资源和栖息地的保护。

    海水观赏鱼的人工养殖对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年,有关海水观赏鱼养殖的研究报道数量也在增长,其中50%的研究集中于初次喂食,其他介绍了从亲鱼养殖到幼鱼培育的研究成果[5]。科研工作者可轻易地通过机构的图书馆获取水产养殖应用科学领域的出版物,但对于私营企业和私人爱好者则需支付昂贵的下载或订阅费用,出版物上的养殖技术信息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商业生产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科研工作者和商业生产者或私人爱好者之间的脱节[73]。科研工作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毋庸置疑,但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应用还是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和私营企业的相互配合。目前,在整个水产养殖领域中,对于养殖技术的保护极为重视,这主要由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私人爱好者完全是出于对养殖观赏鱼的喜爱,没有任何经济目的,且更致力于原始未开发品物种的繁殖。实际上,私人爱好者在海水观赏鱼的人工繁育研究中贡献巨大,例如海水观赏鱼社区就是由来自全球的数百万私人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内可以非常自由、开放的交流观赏鱼养殖技术,极大促进了养殖技术信息的流通和获取,激发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推动了人工繁育技术的进步。事实上,开放出版物获取途径,建立网上社区、论坛和公告板等,无论是科研工作者、私营企业还是私人爱好者均可从中受益[5]

    海水观赏鱼贸易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每年交易数量达数百万,但贸易数据的收集是非强制性的,因此对于贸易物种种类和数量还缺乏全面了解。贸易品种的繁多以及单品交易数量稀少,导致贸易数据的收集极为复杂和困难,这似乎是学术界和商界的共识[74]。据报道,目前全球绝大多数海水观赏鱼贸易国都没有专业的贸易管理计划,或者他们制定的管理计划仅仅基于薄弱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之上[75],由于缺乏贸易数据导致贸易研究也变得极为困难[9]。GMAD是海水观赏鱼贸易数据的重要来源,这些数据是在特定物种水平上记录的,但到2003年该数据库已停止更新。目前,大多数海水观赏鱼贸易数据是根据诸如FAO统计数据库 (www.fao.org/faosta)、水族馆贸易信息数据库、CITES和欧盟统计局[www.ec.europa.eu/eurostat/web/ UN Comtrade (https://comtrade.un.org)] 估算得到,但很多数据库物种贸易数据都存在缺失或错误。在贸易统计方面,显然需要更准确的数据,Biondo[1]和Rhyne等[9]通过收集进口海水观赏鱼商业发票,并建立数据集,表明这种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海水观赏鱼数据实时监控系统。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也缺少海水观赏鱼贸易数据监控系统,随着海水观赏鱼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建立数据库势在必行。以上研究提示,通过进口商业发票关联数据库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收集和贸易监控可能会更加准确和高效。

    观赏鱼贸易是一项大规模转移非本土活体鱼类的行业,每年交易量巨大,被认为是一种影响巨大的生物传播途径。观赏鱼通常生活在封闭的水族箱系统中,不与外界环境互通。一般情况下,因意外或人为释放进入野外的非本地物种会因环境不适应而死亡,但不可避免的是部分外来物种适应本地环境而大量繁殖,造成物种入侵。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本地的水生生态环境,掠夺本地物种的生存资源,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海水观赏鱼贸易产业,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风险。20世纪90年代至今,联合国、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组织和国家陆续颁布了数十部法律、法规和防控体系,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监测、控制和根除等措施以及早期预警和应对方法做出规定[76]。中国是外来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目前在国家层面尚缺乏一部专门用于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分析和借鉴联合国、欧盟、美国等组织和国家的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条例,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观赏渔业需确保对栖息地的破坏以及其他物种的影响最小化,有人建议采取限制渔业准入、建立保护区和设定捕捞量等措施,作为促进海水观赏鱼类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直接途径,最典型的例子是“生态标签”或环境认证计划被应用到国际观赏鱼贸易中。与同一类别的其他观赏鱼类相比,贴有“生态标签”的鱼类更环保[77],标签保证特定鱼类的捕捞不会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或消费者周围的环境。海洋水族馆理事会和认证委员会 (Marine Aquarium Councill, MAC) 为高质量的海洋产品和海洋生物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制定标准,该标准被誉为确保市场需求、支持行业优质产品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手段。MAC创建了一个第三方认证计划,旨在确保“MAC认证”标签符合可持续性标准。然而,这些认证计划加重了参与的公司或企业的生产成本,它们不得不向第三方认证机构以及MAC支付费用,并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同时由于MAC认证过于复杂和注重细节,因此很难得到有效实施,并于2008年该认证计划就宣布失败。因此,中国需要认真吸取MAC认证计划的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认证计划,例如,考虑到许多观赏鱼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所以该计划应小而简单,才最有可能得到施行,同时必须确保不会使经营者承受过多的财政或行政负担[13],才能得到产业链所有参与者 (捕捞者、批发商、进出口商、零售商、消费者) 的支持和认同。

    海水观赏鱼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每年贸易数量庞大,野生资源供不应求。因此,如何平衡野生资源压力和市场需求,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友好型捕获方式、有效控制捕捞数量、强化贸易物种种类和数量管控、建立高效的贸易认证计划等都是促进野生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但迄今这些方法都无法得到确切实施。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消费市场开拓潜力巨大,海水观赏鱼需求量逐年增加,产业前景广阔。虽然中国海水观赏鱼产业起步较晚,和国际社会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具有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因此,中国应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在海水观赏鱼产业管理中的立法经验,扬长避短,同时发挥政府监督和调控优势,加大对海水观赏鱼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人工繁育技术,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健康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海水观赏鱼产业的良性发展。世界海水观赏鱼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只要中国抓住机遇,必将在国际海水观赏鱼产业占据一席之地。

  • [1] 陈碧, 骆乐. 有关国家运用《SPS协议》的现状及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应对措施[J]. 中国渔业经济, 2003 (3): 21-22. doi: 10.3969/j.issn.1009-590X.2003.03.010
    [2] 陈述平, 刁书章, 牟玉成. 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J]. 中国渔业经济, 2002(1): 14-15. https://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ChxDb25mZXJlbmNlTmV3UzIwMjQxMTEzMTU1MjI0EgczNDEwNTU3GghvNWVvcHZpOA%3D%3D
    [3] 陈锡文, 邓楠.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742-787, 882-924.
    [4] 李晓川. 健全对虾生产安全监控体系应对欧美新法规[J]. 中国水产, 2004(12): 12-14. doi: 10.3969/j.issn.1002-6681.2004.12.013
  • 期刊类型引用(9)

    1. 耿庆华,李成镛,万超,王永刚,孙芳芳,肇慧君,杨爱馥,徐淑菲,蒲静. 全球观赏鱼贸易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动物检疫. 2025(01): 89-95 . 百度学术
    2. 陈茂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闽侯县金鱼产业提升策略. 南方农业. 2024(17): 187-191 . 百度学术
    3. 张建,李若铭,刘俊彤,单晓枫. 红鲫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耐药特性分析. 畜牧与兽医. 2023(01): 101-106 . 百度学术
    4. 高一寒,亢涵. 观赏鱼废水污染危害及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辽宁化工. 2023(06): 897-900 . 百度学术
    5. 孙绮蔚,王雅琪,赵书玉,张云秀,苏胜齐,周兴华. 重庆主城区观赏鱼市场消费特征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2023(05): 116-124 . 百度学术
    6. 刘毅,崔宇翔,曲疆奇,张清靖. 水温对鱼类能量生态的影响综述. 河北渔业. 2022(05): 40-44 . 百度学术
    7. 刘洋,张胜茂,王书献,王斐,樊伟,邹国华,伯静. 水族馆鱼类目标检测网络优化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2(03): 89-98 . 百度学术
    8. 吕毅飞,毛威,薛争争. 智能鱼缸监测系统的设计.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23): 65-67 . 百度学术
    9. 姜巨峰,韩现芹,周勇,史东杰,王宇,宋立民,徐林通,张连英. 饲料中添加天然虾青素对棘颊雀鲷生长性能及体色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1(20): 38-4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15
  • HTML全文浏览量:  260
  • PDF下载量:  3039
  • 被引次数: 1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2-13
  • 修回日期:  2005-12-25
  • 刊出日期:  2006-06-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