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and blood indexes of juvenile Thunnus albacares
-
摘要: 为给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 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探究了人工养殖黄鳍金枪鱼幼鱼血液基础指标数据及生化指标与体质量的关系,测定了不同体质量的黄鳍金枪鱼幼鱼 (W1: 400~900 g; W2: 900~1 400 g; W3: 1 400~1 900 g) 血清中的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溶菌酶的浓度和转氨酶、磷酸酶的活性。结果显示,白蛋白、甘油三酯和谷草转氨酶 (AST) 组间差异显著 (P<0.05)。W2组的谷丙转氨酶 (ALT) 活性和总胆固醇浓度显著低于其余两组 (P<0.05)。白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浓度大小依次为W3>W1>W2。碱性磷酸酶活性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W1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两组 (P<0.05),W1组溶菌酶浓度与其余两组差异不显著 (P>0.05)。结果表明,黄鳍金枪鱼幼鱼在3个体质量组中血液指标存在差异,W2组与其他两组差异较大,W1和W3组差异较小。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basic blood indexes of artificially bred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we determined the concentrations or activities of albumin, triglyceride, total cholesterol, transaminase, lysozyme and phosphatase in its serum (W1: 400−900 g; W2: 900−1 400 g; W3: 1 400−1 900 g) with different body ma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albumin, triglyceride and 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 groups (P<0.05). The 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activity and total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in W2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The decending order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bumin, triglyceride and total cholesterol was W3>W1>W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mong the groups (P>0.05). The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W1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and the lysozyme concentration in W1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blood index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different ma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2 group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 was greater,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1 group and W3 group was smaller.
-
Keywords:
- Thunnus albacares /
- Body mass /
- Serum /
- 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
-
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reolata)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蛾螺科,俗称“花螺”、“海猪螺”和“南风螺”,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及日本等地,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养殖海珍品和经济贝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畅销国内外且具有推广前景的优质海水养殖贝类品种[1]。近年来,方斑东风螺的养殖生产在中国部分地区如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有较快发展,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受到氨氮 (NH4-N)毒性的影响。积累的氨以离子氨 (
$ {\rm{NH}}_4^ + $ )或非离子氨 (NH3)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从而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2]。NH4-N是水产养殖水环境中的主要有毒物质和重要的水体环境指标之一,被认为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胁迫因子,其浓度受养殖水体中动物排泄物、分泌物、残饵、动植物尸体等含氮有机物分解的影响[3-4]。研究表明,多数水生生物对NH4-N毒性非常敏感。关于NH4-N对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消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影响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5-8],但NH4-N胁迫对方斑东风螺消化酶活力影响的研究仍属空白。徐武杰等[9]研究NH4-N胁迫对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时发现,在NH4-N胁迫下其中肠腺中的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表现出明显的诱导作用,而对3种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胡炜等[10]研究发现慢性NH4-N胁迫会对刺参 (Stichopus japonicus) 摄食、消化与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质量浓度低于4 mg·L–1的NH4-N胁迫下,刺参消化酶活力短期可被显著诱导上调,高NH4-N质量浓度对消化酶活力起抑制效应并可导致生理紊乱,且该响应存在体质量、规格上的差异;王程昊等[11]研究发现,NH4-N胁迫也会影响泥蚶 (Arca granosa)体内的几种免疫酶活力。NH4-N还可降低水生动物生长速度,影响其血液生化指标并伤害免疫功能、组织机构及繁殖能力[12-13]。当水体中NH4-N质量浓度低于生物体耐受限度时,机体能够自行调节其体内相关酶的活力从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当一定质量浓度的NH4-N持续长时间刺激且超过机体调节限度时,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及消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相关酶活力下降[14-16]。另外,NH4-N胁迫还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致病性[17],从而影响水生动物健康。为探究方斑东风螺在NH4-N刺激下其体内消化酶活力变化,进而揭示其消化酶应对急性胁迫时的调节机制,本文通过开展方斑东风螺不同质量浓度的NH4-N胁迫实验,测定NH4-N对其常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以期充实NH4-N对贝类毒理实验消化酶层面的基础数据,并为其他贝类NH4-N胁迫实验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方斑东风螺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 (海南陵水)提供,并在该基地进行实验。实验所用方斑东风螺平均体质量为 (0.392±0.080) g,体长为(0.65±0.15) cm,实验开始前先暂养2 d。养殖过程中水质参数为温度 (26.0±1.0) ℃,盐度33±0.8,溶解氧 (DO)质量浓度大于6.5 mg·L–1,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小于0.04 mg·L–1,NH4-N质量浓度小于0.01 mg·L–1,pH为8.0±0.2。实验用水为过滤的海水。
1.2 实验方法
1.2.1 饲养管理及实验设计
将氯化铵 (NH4Cl,AR)配置成质量浓度为0~500 mg·L–1的溶液,按实验要求放入健康状况良好且大小均一的方斑东风螺,观察其行为、活动及存活状况,得到24 h和 96 h 100%死亡浓度 [ (LC100, 24 h)和 (LC100, 96 h)],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出实验液NH4-N质量浓度的上、下限。实验过程中停止投饵。
根据所确定的上、下限设置5个NH4-N质量浓度,分别为0 mg·L–1、22 mg·L–1、47 mg·L–1、102 mg·L–1和220 mg·L–1,各组均为3个平行,每个实验容器 (3 L)内投放3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方斑东风螺,分别于第6、第12、第24、第36、第48、第72和第96小时从各养殖桶中随机取样3只,检测其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每隔3 h从每个容器中取水样,及时调整至设定的表观质量浓度。
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50%,并将养殖桶中的排泄物以及死去的方斑东风螺及时除去。间隔观察并记录各实验组方斑东风螺的状态、行为活动、中毒症状及死亡率。判断死亡的标准为实验东风螺置于塑料板上无明显活动迹象,用解剖刀触碰无反应。
1.2.2 样品处理
用0.2 mol·L–1生理盐水将各实验组所取样品 (整个螺)按1∶2 (m∶V)进行研磨,研磨液于5 000 r·min–1、4 ℃下离心10 min,取1 mL上清液于洁净EP (eppendorf)管中,−80 ℃保存待测,分别采用相关试剂盒测定蛋白及各消化酶活力,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SPSS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先对数据作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处理间若有显著差异,再用Duncan法比较均值间的差异显著性 (P<0.05),本文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
$\overline X \pm {\rm SD}$ )”表示。2. 结果
2.1 NH4-N胁迫对方斑东风螺的急性毒性作用
NH4Cl处理组中,随着NH4Cl浓度的升高,方斑东风螺呈现不同的应激行为甚至死亡,主要表现为运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爬壁运动减少,逐渐翻背,沉于水桶底部,身体僵硬直至死亡。死亡状态的东风螺,吻管向外凸出,螺肉外翻、惨白僵硬。300 mg∙L–1 NH4Cl处理组第48小时开始出现死亡,第96小时成活率为 (60.0±1.6)%,而500 mg·L–1 NH4-N处理组于第24 小时便出现 (20.3±2.1)%的死亡率,死亡个体吻稍微张开、出现体色变红现象,且第96小时成活率为0,其余各组成活率为100% (表1)。可见,NH4-N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方斑东风螺死亡率越高;相同条件下,NH4-N胁迫时间越久,方斑东风螺死亡率也越高。
表 1 氨氮对方斑东风螺急性毒性实验结果Table 1. 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of NH4-N to B. areolataρ(NH4Cl)/mg·L–1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 第24小时 第48小时 第72小时 第96小时 对照 control 0 0 0 0 25 0 0 0 0 50 0 0 0 0 75 0 0 0 0 100 0 0 0 0 200 0 0 0 0 300 0 21.4±3.3 40.1±2.9 60.0±1.6 500 20.3±2.1 50.0±2.7 73.6±4.2 100.0 2.2 NH4-N胁迫对方斑东风螺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不同浓度NH4-N对方斑东风螺溶菌酶活力的影响显著 (P<0.05),而处理时间对方斑东风螺溶菌酶活力影响极显著 (P<0.01)。第6小时时各NH4-N浓度处理组个体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呈降低趋势,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溶菌酶活力呈先增后降 (22 mg·L–1 和102 mg·L–1处理组)或先增后降再增 (47 mg·L–1和220 mg·L–1处理组)的趋势 (图1-a)。综上,溶菌酶活力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
图 1 氨氮胁迫对方斑东风螺4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组不同处理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字母下标数字代表组号,分别为22 mg∙L–1、47 mg∙L–1、102 mg∙L–1和220 mg∙L–1Figure 1. Effect of NH4-N stress on activities of four digestive enzymes of B. areolata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subscript letters represent group No., which are 122 mg∙L–1, 47 mg∙L–1, 102 mg∙L–1 and 220 mg∙L–1, respectively.2.3 NH4-N胁迫对方斑东风螺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处理时间和不同质量浓度的NH4-N均极显著影响方斑东风螺胃蛋白酶活力 (P<0.01)。相比对照组,22 mg·L–1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延长呈“诱导−抑制”变化趋势,但47 mg·L–1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延长却呈现“抑制−诱导−抑制”变化趋势,而其他各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抑制−诱导”且峰值均出现在第72 小时,谷值均出现在第6小时 (图1-b)。
2.4 NH4-N胁迫对方斑东风螺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处理时间对方斑东风螺脂肪酶活力影响极显著 (P<0.01),不同浓度的NH4-N胁迫导致各组处理个体脂肪酶活力变化趋势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各处理组脂肪酶活力较对照组在总体上呈抑制作用或与对照组呈相似水平,但中质量浓度处理组 (47 mg·L–1、102 mg·L–1)个体脂肪酶活力在第6小时时表现出诱导作用,低、高质量浓度处理组 (22 mg·L–1、220 mg·L–1)个体脂肪酶活力于第48小时时表现出诱导作用 (图1-c)。
2.5 NH4-N胁迫对方斑东风螺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处理时间对方斑东风螺淀粉酶活力影响极显著 (P<0.01),不同浓度的NH4-N胁迫导致各组处理个体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 (P<0.05)。各处理组淀粉酶活力相比对照组在处理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并无太大的诱导或抑制作用,NH4-N质量浓度为47 mg·L–1和102 mg·L–1的处理组在第72和第96小时才表现出明显的诱导作用,而NH4-N质量浓度为220 mg·L–1的处理组在第6小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在第36和第96小时时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图1-d)。
3. 讨论
3.1 NH4-N对方斑东风螺生存状况和成活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水生动物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NH4-N成分主要是NH3[2]。NH3因不带电荷且具有较强的脂溶性而对水生动物有极大毒性,能够穿透贝体细胞膜表现出毒性效应,但
${\rm{NH}}_4^ + $ 对水生动物毒性很小[7,11,18]。本实验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对NH4-N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因此高质量浓度 (500 mg∙L–1) NH4-N处理24 h仅 (20.3±2.1)%的死亡率,但在96 h后全部死亡,说明该NH4-N浓度已超过方斑东风螺最大耐受浓度。师尚丽等[2]指出,NH4-N的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与本实验结果一致。因此,养殖生产中应尽可能地降低养殖水体中NH4-N的浓度,及时清理投喂的冰鲜鱼、虾蟹肉等残渣及死亡的东风螺等,防止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NH4-N。另外,方斑东风螺对NH4-N的应激行为表现为运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和爬壁运动减少等,可能是NH4-N影响了东风螺的组织器官,如影响肌肉伸缩能力和神经介质传递。研究表明,水体中的NH4-N会影响鱼、贝类等水产动物的生长摄食、组织器官和免疫机能等 [12,19-23]。洪美玲等[24]在研究NH4-N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幼体的免疫指标及肝胰腺组织结构影响时指出,NH4-N不仅损伤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还对机体细胞和组织造成伤害。王琨[25]研究发现,在NH4-N的影响下鲤 (Cyprinus carpio)幼鱼的各个组织器官 (鳃、肠、心肌、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且高浓度的NH4-N使鲤幼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而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免疫机能的下降正是造成鲤容易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3.2 NH4-N对方斑东风螺个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NH4-N作为养殖水质污染源之一,除了对鱼、贝类等水产动物机体的血液指标、组织结构和免疫机能造成损害,还能降低鱼虾贝类的产卵能力[26],引起血淋巴理化因子和抗病能力的变化[27-28],使血淋巴中血细胞 (如透明细胞、颗粒细胞和半颗粒细胞)数量下降[7],还会对水生生物消化系统酶活力造成影响[5]。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NH4-N对消化酶活力均产生影响,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不同的诱导或抑制作用。NH4-N对方斑东风螺个体溶菌酶活力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说明贝类溶菌酶活力的提高可能也是一种防御反应外的被动病理显示[29]。相比对照组,22 mg·L–1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延长呈“诱导−抑制”变化趋势,但47 mg·L–1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延长呈“抑制−诱导−抑制”变化趋势;而其他各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力均在NH4-N处理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抑制作用。可以看出在NH4-N急性胁迫下,由于NH4-N的毒性作用,使得机体的相关代谢酶活力降低,而机体的应激反应又在短时间内诱导酶活力上升,其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反映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酶活力的显著降低说明对处理个体已经造成毒害作用。而不同NH4-N质量浓度对方斑东风螺处理个体脂肪酶活力的总体抑制,更表明了NH4-N的毒害作用。赵海涛[30]通过南方鲶 (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的NH4-N胁迫实验得出,经NH4-N胁迫后南方鲶幼鱼的造血机能受损,机体无法将氧 (O2)顺利携带进入,猜测NH4-N急性中毒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机体组织缺氧造成。而乔顺风等[31-32]认为,NH4-N的毒性大小取决于存在状态,当水体中的NH4-N以NH3状态存在时,便会对水生动物产生很强的神经性毒害,造成急性氨中毒。李波等[33]在研究亚硝酸 (HNO2)和NH4-N对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急性毒性时发现,NH4-N对黄颡鱼的毒性明显大于HNO2对黄颡鱼的毒性,因而把NH4-N作为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毒性危害的重要影响因子。
此外,虽然各消化酶活力随着NH4-N处理浓度显著变化,但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或一致规律,变化规律较特异,这可能与东风螺的高抗逆性等生理习性或所处发育阶段不同有关,也可能是NH4-N的胁迫对其消化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紊乱效应,但并未引起死亡是因为胁迫处理计量仍在其适应范围内。有研究表明,NH4-N胁迫程度的差异性与对象规格、养殖密度和个体差异等有关[34]。NH4-N处理组方斑东风螺消化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很好地指引了养殖过程中水体NH4-N的控制范围,从而防止因超过最大承受能力而造成重大养殖损失。
-
图 1 黄鳍金枪鱼幼鱼体质量与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转氨酶的关系
注:不同字母间表示差异显著 (P<0.05),字母相同则差异不显著 (P>0.05),图2同此。
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albumin, triglyceride, total cholesterol, transaminase and body mass of juvenile T. albacares
Note: Different and sam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nd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respectively. The same case in Fig. 2.
-
[1] 吴旭东, 张奇, 赵红雪, 等. 宁夏鲇属鱼类一新纪录种——兰州鲇形态学特征描述[J]. 淡水渔业, 2006, 36(3): 26-29. doi: 10.3969/j.issn.1000-6907.2006.03.005 [2] 陈洁, 熊邦喜, 顾钱洪, 等. 内源及外源因子对鱼类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9): 1861-1865. doi: 10.3969/j.issn.0439-8114.2011.09.041 [3] 周胜杰, 杨蕊, 于刚, 等. 黄鳍金枪鱼幼鱼体长与血液指标关系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17(5): 126-132. doi: 10.12131/20210052 [4] 何福林, 向建国, 李常健, 等. 水温对虹鳟血液学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7, 31(3): 363-369. doi: 10.3321/j.issn:1000-3207.2007.03.010 [5] HERMENEAN A, DAMACHE G, ALBU P, et al. Histopatological alteration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liver and kidney of Leuciscus cephalus following exposure to heavy metals in the Tur River, North Western Romania[J]. Ecotoxicol Environ Saf, 2015, 119: 198-205. doi: 10.1016/j.ecoenv.2015.05.029
[6] 管标, 温海深, 刘群, 等. 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肝脏代谢酶活性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29(6): 566-571. doi: 10.3969/J.ISSN.2095-1388.2014.06.005 [7] 杜强, 林黑着, 王芸, 等. 华南沿海5种海水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J]. 饲料工业, 2014, 35(21): 74-76. doi: 10.13302/j.cnki.fi.2014.21.018 [8] 杨国华, 钟山, 杨萍, 等. 杂交鳢及其亲本血清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的比较分析[J]. 河北渔业, 2011(10): 4-6, 24. doi: 10.3969/j.issn.1004-6755.2011.10.002 [9] 米博瀚. 碳酸盐胁迫下瓦氏雅罗鱼磷酸酶基因差异表达与生理应答[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4-9. [10] 张思敏, 李吉方, 温海深, 等. 急性温度胁迫对许氏平鲉肝脏代谢机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及生理机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8(5): 32-38. doi: 10.16441/j.cnki.hdxb.20170224 [11] 柳飞, 李健, 李吉涛, 等. 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23(5): 1137-1147. [12] 刘金兰, 李其雨. 4种养殖鱼类溶菌酶活性比较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 17(6): 42-44. doi: 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12 [13] 刘峰, 王舒淇, 朱绍彰, 等. 鱼类保活运输及其对肌肉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 12(16): 6310-6316. doi: 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21.16.002 [14] 龙治海, 李华, 段元亮, 等. 饲料蛋白水平对鲈鲤幼鱼生长性能及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J]. 四川农业科技, 2021(5): 51-54. doi: 10.3969/j.issn.1004-1028.2021.05.018 [15] 朱莉飞, 李伟, 王赛赛, 等. 氯化镉暴露对罗非鱼血液指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8): 217-219. 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9.18.047 [16] PAIS, LUIGI G, MUDADU, et al. Colorimetric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histamine in samples of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marketed in Sardinia (Italy) by a combination of rapid screening methods and LC-MS/MS[J]. Foods, 2022, 11(5): 639. doi: 10.3390/foods11050639
[17] LEE G Y, SUH S M, LEE Y M, et al.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of five types of tuna (Katsuwonus pelamis, Thunnus alalonga, T. albacares, T. obesus and T. thynnus)[J]. Foods, 2022, 11(3): 280. doi: 10.3390/foods11030280
[18] MA Z, WU S, MENG X, et al. Feeding depths of wild caught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juveniles and skipjack tuna Katsuwonus pelamis in sea cages[J]. Isr J Aquac-Bamidgeh, 2017, 69: 5.
[19] 马振华, 于刚, 周胜杰, 等. 一种黄鳍金枪鱼野生幼鱼室内驯化养殖装置: 212488028U[P]. 2021-02-09. [20] 方伟, 周胜杰, 赵旺, 等. 黄鳍金枪鱼5月龄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17(1): 52-58. doi: 10.12131/20200158 [21] 周胜杰, 杨蕊, 于刚, 等. 黄鳍金枪鱼体质量与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18(3): 163-169. doi: 10.12131/20210191 [22] 苏建青, 褚秀玲, 刘文强, 等. 鱼类肝病的发生原因及诊治[J]. 齐鲁渔业, 2009, 26(12): 29-31. [23] 陈明, 王梦芝, 王剑飞, 等. 不同ω-6/ω-3PUFA日粮对扬州鹅肝功酶和白球比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13): 46-50. [24] 张利娜, 陈桃英, 刘利平. 长江口降海雌、雄鳗鲡血清生化指标和卵黄蛋白原的差异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7, 26(5): 658-665. doi: 10.12024/jsou.20170201957 [25] 刘伟, 文华, 蒋明, 等. 2种蛋白水平的饲料循环投喂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4(3): 405-41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3.03.024 [26] 唐国盘, 黄安群, 秦改晓, 等. 高温下饲料投喂频率对黄河鲤鱼幼鱼的生长、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9): 234-238. doi: 10.13881/j.cnki.hljxmsy.2017.0821 [27] 温安祥, 周定刚. 几种不同食性鱼类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J]. 四川动物, 2005(4): 80-84. doi: 10.3969/j.issn.1000-7083.2005.04.017 [28] 王丽宏, 叶元土, 张宝彤, 等. 几种养殖鱼类血清转氨酶活性参考值的探讨[J]. 饲料工业, 2011, 32(24): 18-20. doi: 10.3969/j.issn.1001-991X.2011.24.006 [29] 丁浪, 杨严鸥, 姚峰, 等. 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16(11): 81-84, 101. [30] 孟兆娜, 陈玉春, 管雪婷, 等. 复方中草药对镜鲤(Cyprinus carpio L.)血清转氨酶及红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8): 75-80. doi: 10.3969/j.issn.1005-9369.2010.08.016 [31] 陈洁. 主养草鱼池塘三种混养模式对鱼类生长和血液指标的影响[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59-60. [32] 黄权, 高峰, 孟繁伊, 等. 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肌肉组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4): 460-466, 475. doi: 10.13327/j.jjlau.2009.04.024 [33] 孟繁伊, 黄权, 郝凤奇. 不同年龄花羔红点鲑肌肉成分和血液指标的比较研究[J]. 中国水产科学, 2009, 16(1): 113-119. doi: 10.3321/j.issn:1005-8737.2009.01.016 [34] 章龙珍, 庄平, 张涛, 等.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生化指标[J]. 水产学报, 2007, 31(2): 159-164. [35] 杨元昊, 周继术, 卢玲, 等. 兰州鲇与鲇形态特征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13, 34(1): 87-91. doi: 10.15928/j.1674-3075.2013.01.016 [36] 孔雨昕, 田佳鑫, 王桂芹. 鱼类脂肪肝的特征及发病原因研究概况[J]. 科学养鱼, 2020(2): 42-44. doi: 10.3969/j.issn.1004-843X.2020.02.024 [37] 周小秋, 冯琳, 姜维丹, 等. 营养与鱼类免疫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10): 3175-3184. doi: 10.3969/j.issn.1006-267x.2014.10.032 [38] 张晨捷, 彭士明, 高权新, 等. 饲料中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 (Pampus argenteus) 幼鱼血清溶菌酶活性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38(3): 115-123. doi: 10.11758/yykxjz.20160222001 [39] 王坛, 华雪铭, 朱伟星, 等.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抗氧化功能及血清抗菌性能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2016, 40(4): 663-671. doi: 10.7541/2016.89 [40] 薛宝贵, 楼宝, 徐冬冬, 等. 密度胁迫对黄姑鱼幼鱼生长、代谢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34(2): 45-51. doi: 10.3969/j.issn.1000-7075.2013.02.006 [41] 何亮银, 史晓丽, 周逢芳, 等. 低盐胁迫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2, 41(2): 347-354. doi: 10.3969/J.ISSN.2095-4972.2022.02.020 [42] 田海军, 陈建国, 龙勇, 等. 复方中草药对鲤肝脏转氨酶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07(11): 625-627. doi: 10.3969/j.issn.1003-1111.2007.11.010 [43] 王文博, 汪建国, 李爱华, 等. 拥挤胁迫后鲫鱼血液皮质醇和溶菌酶水平的变化及对病原的敏感性[J]. 中国水产科学, 2004, 11(5): 408-412. doi: 10.3321/j.issn:1005-8737.2004.05.005 [44] 封青川, 卢爱灵, 李庚午, 等. 连续4次(每次间隔36h)部分肝切除对大鼠肝ACP、AKP、HSC70/HSP68和PCNA的影响[J]. 动物学报, 2001(S1): 190-198. [45] 牛景彦, 刘占才, 王育水, 等. 染汞后草鱼组织器官磷酸酶活性的变化[J]. 浙江农业学报, 2015, 27(9): 1545-154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5.09.09 [46] 唐婉琴, 张江惠, 袁伦强. 水体锰暴露对草鱼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代谢率的影响[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3): 69-74. [47] 韩振兴, 王韫沛, 张硕, 等. 电磁场对鲫血清4种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3(3): 359-364. doi: 10.16535/j.cnki.dlhyxb.2018.03.013 [48] 唐首杰, 刘辛宇, 吴太淳, 等. 慢性氨氮胁迫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9, 38(6): 741-748.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孙阿君,丁炜东,曹丽萍,曹哲明,邴旭文. 氨氮胁迫对翘嘴鳜幼鱼抗氧化酶、消化酶活性及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2024(01): 44-51 . 百度学术
2. 王筱,冼健安,张秀霞,张泽龙,李军涛,郑佩华,吴恒梅,鲁耀鹏. 方斑东风螺人工养殖、环境生理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24(03): 83-88+117 . 百度学术
3. 张钰伟,赵旺,邓正华,黄星美,温为庚,孙敬锋,王瑞旋. 芽孢杆菌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01): 106-115 . 本站查看
4. 梁晶,邢诒炫,吕布,臧战,刘子岭,唐贤明,於锋,Hebert Ely Vasquez,战欣,郑兴,顾志峰. 底砂粒径对方斑东风螺生长、消化、抗氧化及底质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2023(03): 137-145 . 百度学术
5. 梅泊承,张晓东,赵淳朴,徐继林,王丹丽,郭春阳. 串联养殖模式下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长特性、消化免疫及水生态效应. 海洋与湖沼. 2023(03): 907-920 . 百度学术
6. 赵旺,温为庚,谭春明,黄星美,杨蕊,陈明强,杨其彬,陈旭. 饥饿胁迫对猛虾蛄溶菌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2022(01): 30-35 . 百度学术
7. 谭春明,赵旺,马振华,于刚. 红腹海参消化道指标、组织学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 南方水产科学. 2022(05): 39-45 . 本站查看
8. 周建聪,顾志峰,叶丙聪,刘闯,羊玉梅,刘春胜,王爱民,石耀华. 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存活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22(10): 104-112 . 百度学术
9. 韩朝婕,陈屹洋,贺振楠,张严匀,周文礼,高金伟,贾旭颖. 氨氮胁迫对水产动物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河北渔业. 2021(05): 32-35 . 百度学术
10. 丁炜东,曹丽萍,曹哲明,邴旭文. 氨氮胁迫对翘嘴鳜幼鱼鳃、消化道酶活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3): 31-37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