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初步分析

谢志超, 孙典荣, 刘永, 林琳, 王腾, 肖雅元, 李纯厚

谢志超, 孙典荣, 刘永, 林琳, 王腾, 肖雅元, 李纯厚. 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初步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14(5): 21-28.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8.05.003
引用本文: 谢志超, 孙典荣, 刘永, 林琳, 王腾, 肖雅元, 李纯厚. 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初步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14(5): 21-28.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8.05.003
XIE Zhichao, SUN Dianrong, LIU Yong, LIN Lin, WANG Teng, XIAO Yayuan, LI Chunhou.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nekton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Jiangmen waters, China[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8, 14(5): 21-28.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8.05.003
Citation: XIE Zhichao, SUN Dianrong, LIU Yong, LIN Lin, WANG Teng, XIAO Yayuan, LI Chunhou.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nekton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Jiangmen waters, China[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8, 14(5): 21-28.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8.05.003

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初步分析

基金项目: 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201403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U1301235);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LFE-2016-1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谢志超(1993 —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水产动物种群遗传学研究。E-mail: 197277499@qq.com

    通讯作者:

    李纯厚(1963 — ),男,研究员,从事水生生物学研究。E-mail: chunhou@scsfri.ac.cn

  • 中图分类号: S 932.2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nekton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Jiangmen waters, China

  • 摘要: 为探究广东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拖网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江门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32种,隶属17目60科,其中鱼类94种,甲壳类31种,头足类7种。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差异较小,渔获物中以鱼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全年的平均资源密度为291.61 kg·km–2,其中秋季最高(484.67 kg·km–2),夏季最低(76.76 kg·km–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凤鲚(Coilia mystus)和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等(IRI>1 000),其中康氏小公鱼为全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325~3.029,均匀度指数(J' )变化范围为0.500~0.708,多样性指数(H' )变化范围为1.201~3.032。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鱼类为主,个体小型化明显,甲壳类优势种类单一,与周边海域对比,江门海域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Abstract: Based on four bottom trawl surveys in the Jiangmen wate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January (winter), April (spring), August (summer) and October (autumn) of 2016, we analyz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stock density, dominant species and biodiversity index in that area. A total of 132 nekton species were captured (94 fishes, 31 crustaceans and 7 cephalopod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had little difference among seasons. The main species were of Fish, followed by Crustaceans and Cephalopoda. The average annual stock density was 291.61 kg·km–2, highest in autumn (484.67 kg·km–2) and lowest in summer (76.76 kg·km–2). According to the 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were Stolephorus commersoni, Metapenaeus joyneri and Sardinella jussieu, among which S.commersoni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year. The Margalef species richness index D ranged from 2.325 to 3.029. The Pielou evenness index J' ranged from 0.500 to 0.708. The diversity index H' ranged from 1.201 to 3.032.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atches in this area are mainly small fish, and the individual miniaturization is obvious.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Crustacean is single. Compared with the surrounding sea area, the diversity in Jiangmen waters is at middle level.
  • 珊瑚礁生态系统有极高的种类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是我国南海最具特色的生态系统[1-2]。珊瑚礁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生物类群[3]。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珊瑚礁鱼类资源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4]。我国对珊瑚礁鱼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鱼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5-11]和食性特征[2,12]等方面,而对于典型礁栖性鱼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为薄弱,仅见于金带齿颌鲷 (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犬牙锥齿鲷 (Pentapodus caninus) 等[13-14],这些研究主要从时间尺度上分析了南海珊瑚礁鱼类生物学的变化特征,而对空间尺度上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

    蜂巢石斑鱼 (Epinephelus merra) 隶属于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是一种珊瑚礁盘内最常见的暖水性鱼类,主要生活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海,在中国南海、澎湖列岛等海域均有分布[15-16]。目前国内对蜂巢石斑鱼的研究仅见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17],以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a) 对雌性蜂巢石斑鱼产卵期间生理变化的影响[18];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蜂巢石斑鱼繁殖季节的生理生态特性[19-23]。总体而言,国内外对蜂巢石斑鱼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蜂巢石斑鱼作为南海珊瑚礁鱼类优势类群之一,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珊瑚礁水域渔业资源的状态,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4]。因此,研究南海蜂巢石斑鱼生物学特征及其空间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8—2019年于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蜂巢石斑鱼样本,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年龄和生长等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不同海域蜂巢石斑鱼的生长规律和种群特征,为深入认识南海珊瑚礁鱼类种群生物学积累资料。

    蜂巢石斑鱼样本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于2018年4—5月、9月和2019年5月、9月以手钓方式采集于南沙群岛海域 (113°—115°E、10°—12°N) 和中、西沙群岛海域 (110°—115°E、14°—18°N)。调查船为“南锋”号 (总吨位1 537 t,主机功率1 920 kW),其备有工作艇用于鱼类采样 (艇尺寸长7.85 m×宽1.5 m,功率14.7 kW)。其中南沙群岛海域采集样本719尾,中、西沙群岛海域采集114尾。作业水深10~30 m。

    现场采集的样本经低温冷冻之后带回岸上实验室进行渔业生物学测定,测定指标包括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体长和体质量测量精度分别为1 mm和0.01 g。性腺成熟度的鉴定采用Ⅰ—Ⅵ级性腺成熟度划分标准,规定性腺成熟度Ⅳ期及以上个体达到性成熟;摄食等级的鉴定采用0—4级划分标准[25]

    以上述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的35和26尾蜂巢石斑鱼耳石样本为研究材料,鉴定年龄并分析其与体长的关系。参照标准流程[25]采用Struers精密研磨抛光机对耳石进行切片处理,将研磨成型的耳石切片置于OLYMUPS双目生物显微镜 (CX21-BIM) 下进行观察,并使用嵌入式数字摄像机的CCD (连接装置) 进行拍照,最后使用Photoshop CS6软件对图像进行叠加拼接处理。对耳石轮纹数目的计数,每个样本分别计数5次,去除最大值与最小值,若剩余3次测量值与均值之差均不超过均值的10%,则认为计数准确并将其平均数作为最终读数[26-27]

    根据蜂巢石斑鱼耳石样本轮纹数目数据和对应的体长数据,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并分析其体长-年龄关系[28]

    $${L_t} = {L_\infty }\left\{ {1 - \exp \left[ { - k\left( {t - {t_0}} \right)} \right]} \right\}$$ (1)

    式中:Ltt龄的体长;L为渐近体长;k为生长系数;t0为理论上鱼类体长等于零时的年龄。

    蜂巢石斑鱼的体长和体质量的组间距分别取20 mm和15 g,整理和统计体长和体质量的结构组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检验蜂巢石斑鱼雌、雄个体体长及体质量均值的差异显著性。采用Kolmogorov-Smirnov (K-S) 非参数检验分析蜂巢石斑鱼体长分布的雌、雄间差异及区域间差异的显著性。将样本按采样深度分成10~20和20~30 m两组,比较不同深度蜂巢石斑鱼个体大小的差异。

    采用幂指数拟合蜂巢石斑鱼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公式为:

    $$W = a{L^b}$$ (2)

    式中:W表示体质量 (g);L表示体长 (mm);ab分别代表条件因子 (Condition factor) 和异速生长因子 (Allometric growth factor)[15]

    采用K-S非参数检验分析雌、雄个体分布的差异显著性。统计各海域蜂巢石斑鱼样本性腺成熟度的百分比,采用K-S和Kruskal-Wallis (K-W) 非参数检验比较雌、雄间及体长组间的性腺成熟度比例的差异显著性。

    肥满度指标用于描述鱼类生长条件状况。采用Fulton状态指数计算蜂巢石斑鱼个体肥满度和平均肥满度,并对肥满度的月份间和体长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19],计算公式为:

    $$K = \frac{{W \times 100}}{{{L^3}}}$$ (3)

    式中:K表示肥满度系数;W为体质量 (g);L为体长 (cm)。

    蜂巢石斑鱼的样本体长介于62~195 mm,优势体长组为80~140 mm,平均体长为113.86 mm;体质量介于6.15~132.98 g,平均体质量为35.07 g。两海域蜂巢石斑鱼的体长和体质量信息见表1图1。蜂巢石斑鱼平均体长雌、雄性差异极显著 (P<0.01),平均体质量雌、雄性差异不显著 (P>0.05)。两海域蜂巢石斑鱼体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 (K-S, P<0.01);南沙群岛海域的蜂巢石斑鱼的体长分布雌、雄性差异显著 (K-S, P<0.05),而中、西沙群岛海域的雌、雄性差异不显著 (K-S, P>0.05)。蜂巢石斑鱼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及其参数见图2表2。不同深度范围 (10~20 m和20~30 m深度组) 的蜂巢石斑鱼样本的体长分布及平均体长无显著差异。

    表  1  2018—2019年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体长、体质量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E. merra from Nansha and Zhongxisha Islands in 2018−2019
    海域
    Sea area
    群体
    Group
    体长
    Body
    length/mm
    优势体长组
    Dominant body
    length group/mm
    平均体长
    Average body
    length/mm
    体质量
    Body mass/g
    优势体质量
    Dominant
    body mass/g
    平均体质量
    Average
    body mass/g
    南沙群岛海域
    Nansha Islands
    总体 62~177 80~160 110.51 7.92~58.97 5~80 30.30
    74~177 80~130 111.24 10.58~90.6 5~65 33.70
    88~175 90~160 117.76 13.42~100.4 5~80 37.08
    中、西沙群岛海域
    Zhongxisha Islands
    总体 73.2~195 110~160 135.15 19.25~103.92 20~110 50.33
    97~195 110~160 138.98 18.8~103.1 20~80 53.56
    110~192 110~160 137.32 19.25~113.48 20~65 54.3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蜂巢石斑鱼体长和体质量分布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E. merra
    图  2  蜂巢石斑鱼体长和体质量关系
    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E. merra
    表  2  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
    Table  2.  Estimated parameters of body length-body mass relationship of E. merra from Nansha & Zhongxisha Islands
    海域  
    Sea area  
    群体
    Group
    条件
    因子
    a (10−4)
    异速生长
    因子
    b
    R2数量
    N
    南沙群岛海域
    Nansha Islands
    总体 0.6 2.783 5 0.865 1 716
    0.8 2.720 9 0.868 3 281
    3 2.474 6 0.784 7 192
    中、西沙群岛海域
    Zhongxisha Islands
    总体 1 2.592 5 0.782 0 114
    10 2.118 4 0.777 2 38
    0.6 2.765 7 0.620 4 6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共鉴别雌、雄性蜂巢石斑鱼分别为319和258尾,无法鉴别雌雄样本253尾,雌雄比为1.24。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雌雄比分别为1.46和0.58。两海域蜂巢石斑鱼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 (图3),性腺成熟度≥Ⅱ期的雌雄性个体体长主要分布于120~200 mm (图4),两海域间不同体长蜂巢石斑鱼性成熟比例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 (K-W, P<0.05)。

    图  3  蜂巢石斑鱼性腺成熟度百分比组成
    Figure  3.  Percentage composition of gonad maturity of E. merra
    图  4  蜂巢石斑鱼不同体长组性腺成熟度和性别分布
    Figure  4.  Gonadal maturity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E.merra in different body length groups

    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摄食等级介于0—4级,其中1级个体均占绝对优势;除空胃外,高摄食等级个体所占比例随摄食等级增加明显下降 (表3)。南沙与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摄食等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K-S, P>0.05);两海域70~180 mm和90~170 mm蜂巢石斑鱼摄食等级1级的个体占比均超过50% (图5)。

    表  3  蜂巢石斑鱼各海域摄食等级情况
    Table  3.  Feeding stage of E. merra in each sea area
    海域  
    Sea area  
    样本量
    Number
    摄食等级百分比
    Percentage of feeding stage/%
    平均摄食等级
    Average feeding stage
    01234
    南沙群岛海域 Nansha Islands 719 6.95 73.44 9.60 3.34 1.53 1.09
    中、西沙群岛海域 Zhongxisha Islands 114 13.16 58.77 9.65 6.14 4.39 1.14
    合计 Total 833 7.80 71.43 9.60 3.72 1.92 1.0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5  蜂巢石斑鱼不同体长组摄食等级百分比
    Figure  5.  Percentage of feeding grade of E.merra in different body length groups

    在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共61个蜂巢石斑鱼耳石样本中,年龄最小为1龄,最大为6龄。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64.29%。其中南沙群岛海域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87.50%;中、西沙群岛海域优势年龄组为2~5龄,占80%。南沙群岛海域年龄分布为1~6龄,个体体长分布为70~162 mm;中、西沙群岛海域分布为1~6龄,个体体长分布为73~190 mm。蜂巢石斑鱼体长与年龄的关系见图6,其von Bertalanffy方程为 (RSS为残差平方和):

    图  6  蜂巢石斑鱼体长-年龄关系
    Figur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age of E. merra

    南沙群岛海域:${L_t} = {\rm{183}}\left\{ {{\rm{1}} - {\rm{exp}}\left[ { - {\rm{0}}{\rm{.260}}\left( {{{t}} + {\rm{1}}{\rm{.268}}} \right)} \right]} \right\}$ (R2=0.910 3, RSS=470)

    中、西沙群岛海域:${L_t} = {\rm{260}}\{ {\rm{1}} - {\rm{exp}}[ - {\rm{0}}{\rm{.128}}( {{t}} + $$ {\rm{2}}{\rm{.494}} ) ] \}$ (R2=0.882 4, RSS=669)

    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平均肥满度分别为2.24和2.02,两海域蜂巢石斑鱼肥满度均呈正态分布,其平均肥满度无显著差异 (P>0.05)。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雌、雄性个体平均肥满度分别为2.17、1.99,差异显著 (P<0.05);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雌性个体平均肥满度为1.89,略低于雄性个体 (1.96),差异不显著 (P>0.05)。

    鱼类的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参数b (异速生长因子) 可反映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均匀性[29-31]。鱼类在不同生长时期会因生长发育的不均匀性引起b的波动,b的变化还与性别、胃饱满度、种群等有关[32-34]。Hiyama[35]认为若b=3表明体长和体质量等速增加,鱼类为均匀生长;若b>3或b<3则表示鱼类处于异速生长状态。陈国宝和李永振[15]研究指出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南海珊瑚礁主要鮨科鱼类的b介于2.7~3.0。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5月和2019年5月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发现b介于2.4~2.9,与往年的研究相比,b有所降低,更趋向于负异速生长。张俊等[36]报道近年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海表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赵焕庭等[37]和Decarlo等[38]认为在1998年、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区因温度升高而引发大范围珊瑚白化及死亡现象。气候变化会引起鱼类栖息地退化甚至丧失,从而导致鱼类种群迅速减少或长期持续下降。当前多个珊瑚礁海域出现过度捕捞现象,捕捞是导致鱼类生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并可引起珊瑚礁鱼类体长结构变小[36,39-40]。不同年份平均b下降,表明近几年南海蜂巢石斑鱼生存状况下降,这可能与群体经历环境胁迫 (包括捕捞胁迫) 导致的资源退化有关[41]。张俊等[36]对南海珊瑚礁鱼类四带笛鲷 (Lutjanus kasmira) 种群特征的研究显示b介于2.5~3.5,存在年际变化和季节波动;对永暑礁金带齿颌鲷的研究发现,b介于2.6~2.9[14]。这些研究说明不同珊瑚礁鱼类的b有所差异。

    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这与陈国宝和李永振[15]对蜂巢石斑鱼性腺成熟度的研究结果一致,且与南海海域中其他礁栖鱼类如金带齿颌鲷、尾纹九棘鲈 (Cephalopholis urodelus) 和六角石斑鱼 (E. hexagonatus) 等的研究结果相似[14-15]。Matsumoto等[42]认为,渔业中未达到性成熟的幼鱼中雌性占多,而在年龄较大或达到产卵年龄的成鱼中,雄性占多。本研究中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雌性Ⅱ期个体占比 (96.81%) 明显高于中、西沙群岛海域 (86.84%),且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雌雄性比显著大于1并高于中、西沙群岛海域,这说明两海域蜂巢石斑鱼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不同海域蜂巢石斑鱼的雌雄比存在差异,这反映出雌雄比可能受到环境、生长和繁殖特征的影响[43]。Fukunagaa等[44]认为大多数石斑鱼 (石斑鱼属) 表现为雌雄同体,并经历从雌性期到雄性期的性反转。南沙群岛海域雌性蜂巢石斑鱼的体长介于74~177 mm,雄性的体长介于88~175 mm;中、西沙群岛海域雌性蜂巢石斑鱼的体长介于97~195 mm,雄性的体长介于110~192 mm,具有先雌后雄的特性。这与陈国宝和李永振[15]认为蜂巢石斑鱼属于雌雄同体,先雌后雄,具有明显性转现象的结论一致。蜂巢石斑鱼因雌雄同体的发育特征,其雌性和雄性个体在性腺发育速度上可能存在差异。

    Branstetter[45]根据生长系数 (k) 将鱼类生长分为3种类型:缓慢生长类型 (0.05~0.1)、中速生长类型 (0.1~0.2)、快速生长类型 (0.2以上)。本研究中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的k分别为0.260和0.128,分别属于快速生长类型和中速生长类型,表明南海蜂巢石斑鱼可能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渐近体长明显小于中、西沙群岛海域,结合两者的k值,笔者认为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较中、西沙群岛海域的体型相对较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有研究表明,鱼类会为了适应捕捞压力而提前性成熟[46-48]。同时,温度变化也会使鱼类性成熟提前[49]。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高性腺成熟度个体比例高于中、西沙群岛,这可能与受到捕捞胁迫或珊瑚礁生态环境恶化有关,生长特征出现适应性改变[50],同时也可能与采样的偶然性影响有关。

    南沙和中、西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的摄食等级均以1级为主,反映了不同区域摄食强度变化较小。但南沙群岛海域摄食等级4级的个体在优势体长组中的占比随体长组的递增而增加,而中、西沙群岛海域的则相反,表明不同区域蜂巢石斑鱼优势体长组间的摄食等级分布存在差异,且蜂巢石斑鱼的摄食习性会随着分布海域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两区域蜂巢石斑鱼的空胃率较高,这可能与其饵料食物供应不足以及资源竞争有关[51]

    肥满度是重要的渔业生态学指数,可反映鱼类的生理和营养状况,一般而言,鱼类营养条件越好,其肥满度越高[30,52]。耿玉玲等[53]认为肥满度受捕食者、竞争者和饵料生物的影响,但体长对肥满度有最重要影响。本研究中南沙群岛海域的蜂巢石斑鱼平均肥满度略大于中、西沙群岛海域,这可能与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较中、西沙群岛海域个体生长较快、具有负异速生长的特性有关。雌性平均肥满度高于雄性,这可能是因为鱼类在繁殖期需要储存足够的营养物质进行产卵繁殖活动使得体质量增大,同时性腺发育会影响体腔空间并造成摄食等级下降[34,54]。因此,蜂巢石斑鱼摄食强度和肥满度的区域差异可能由海域环境和生活史发育阶段不同所致。

  • 图  1   调查站位

    Figure  1.   Survey stations in Jiangmen waters

    图  2   江门海域各季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

    Figure  2.   Species composition of catches in each season

    图  3   各类群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季节变化和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占总密度的百分比

    Figure  3.   Seasonal variation of stock density and percentage of Fish, Crustacean and Cephalopoda to total stock density

    图  4   各站位资源密度平面分布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stock density in each season

    图  5   江门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

    Figure  5.   Diversity indices of nekton in Jiangmen waters

    表  1   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

    Table  1   Species composition in Jiangmen waters

    类别
    classification

    Order
    数量 quantity

    Family

    Genus

    Species
    鱼类
    Fish
    鲱形目 3 10 15
    鲑形目 1 1 1
    灯笼鱼目 2 2 3
    鳗鲡目 3 4 7
    鲇形目 2 2 3
    银汉鱼目 1 1 1
    鲻形目 1 2 6
    鲈形目 27 39 46
    鲉形目 1 1 1
    鲽形目 3 3 5
    鲀形目 1 2 5
    海龙目 1 1 1
    甲壳类 Curstacean 十足目 8 12 24
    口足目 2 4 7
    头足类 Cephalopoda 枪形目 1 2 4
    乌贼目 2 2 2
    八腕目 1 1 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江门海域各季节优势种组成

    Table  2   Dominant species in Jiangmen waters

    春季 spring 夏季 summer 秋季 autumn 冬季 winter
    种名
    species
    相对重要
    性指数
    IRI
    种名
    species
    相对重要
    性指数
    IRI
    种名
    species
    相对重要
    性指数
    IRI
    种名
    species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周氏新对虾
    Metapenaeus joyneri
    6 665 康氏小公鱼
    Stolephorus commersoni
    4 110 康氏小公鱼
    Stolephorus commersoni
    6 510 周氏新对虾
    Metapenaeus joyneri
    7 155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2 259 丽叶鲹
    Carangoides (Atule) kalla
    755 周氏新对虾
    Metapenaeus joyneri
    2 355 康氏小公鱼
    Stolephorus commersoni
    7 122
    裘氏小沙丁鱼
    Sardinella jussieu
    2 155 裘氏小沙丁鱼
    Sardinella jussieu
    678 凤鲚
    Coilia mystus
    1 118 短带鱼
    Trichiurus brevis
    645
    凤鲚
    Coilia mystus
    1 953 前鳞骨鲻
    Osteomugil ophuyseni
    418 杜氏棱鳀
    Thryssa dussumieri
    912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
    289
    康氏小公鱼
    Stolephorus commersoni
    428 赤鼻棱鳀
    Thrissa kammalensis
    411 裘氏小沙丁鱼
    Sardinella jussieu
    457 杜氏棱鳀
    Thryssa dussumieri
    221
    龙头鱼
    Harpodon nehereus
    272 杜氏棱鳀
    Thryssa dussumieri
    386 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430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
    204 凤鲚
    Coilia mystus
    356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
    274
    眶棘双边鱼
    Ambassis gymnocephalus
    341
    短吻鲾
    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224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年代间江门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种类组成

    Table  3   Comparison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Jiangmen wa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调查区域
    survey area
    时间
    time
    鱼类种类数
    Fish species
    甲壳类种类数
    Crustacean species
    头足类种类数
    Cephalopoda species
    参考文献
    Reference
    川山群岛附近海域 Chuanshan Island 1991 98 139 9 [12]
    珠江口 Pearl River Estuary 1997—1998 167 94 7 [19]
    伶仃洋海域 Ling Dingyang Bay 2009—2010 54 32 6 [20]
    大襟岛附近海域 Dajin Island 2012—2016 179 66 8 [9]
    本调查 this survey 2016 94 31 7
    下载: 导出CSV
  • [1] 赵丽, 刘芳娜. 江门海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J]. 新经济, 2014(7): 59-62.
    [2] 郭金富. 广东海岛海域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4: 111-156.
    [3] 田丰歌, 郑琰晶, 肖瑜璋, 等. 广海湾康氏小公鱼的产卵期及其鱼卵数量变动[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 36(3): 395-402.
    [4] 王迪, 林昭进. 珠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J]. 南方水产, 2006, 2(4): 37-45.
    [5] 李敏, 王新星, 许友伟, 等. 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特征初探[J].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13(5): 1-7.
    [6] 马玉, 陈浩昌, 蔡钰灿, 等. 珠江口大襟岛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水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化学, 2011, 30(9): 1674-1675.
    [7] 刘毅. 江门市沿海经济带现状及重点发展方向[J]. 广东经济, 2017(7): 6-9.
    [8] 覃超梅, 孙凯峰, 赵庄明, 等. 江门市近岸海域春季环境质量评价[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 38(12): 65-71.
    [9] 郭亦玲. 广东省江门市海域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种群数量及其饵料资源的调查[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7: 37-63.
    [10] 晏磊, 谭永光, 杨炳忠, 等. 基于张网渔业休渔前后的黄茅海河口渔业资源群落比较[J].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12(6): 1-8.
    [11] 邢志宾. 渔业资源管理及保护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16, 36(12): 139-139.
    [12] 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 川山群岛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4: 210-226.
    [13] 詹秉义. 渔业资源评估[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24-130.
    [14]

    PINKAS L. Food habits of albacore, bluefin tuna, and bonito in California waters[J]. Fish Bull, 1971, 152: 1-105.

    [15]

    ULANOWICZ R E. Information theory in ecology[J]. Comput Chem, 2001, 25(4): 393-399.

    [16]

    SHANNON C E.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1963[J]. MD Comput, 1997, 14(4): 306-317.

    [17]

    PIELOU E C. Species-diversity and pattern-diversity 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J]. J Theor Biol, 1966, 10(2): 370-383.

    [18]

    WILHM J L. Use of biomass units in Shannon's formula[J]. Ecology, 1968, 49(1): 153-156.

    [19] 李永振, 陈国宝, 孙典荣, 等. 珠江口游泳生物组成的多元统计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9(4): 328-334.
    [20] 李开枝, 尹健强, 黄良民, 等.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季节变化[J]. 生态科学, 2012, 31(1): 2-8.
    [21]

    FURLAN M, CASTILHO A L, FERNANDES-GÓES L C, et al.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bundance of decapod crustaceans from soft bottoms off southeastern Brazil[J].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encias, 2013, 85(4): 1345-1356.

    [22] 黄梓荣, 孙典荣, 陈作志, 等. 珠江口附近海区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及其分布状况[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10): 2535-2544.
    [23] 孙典荣, 李渊, 王雪辉.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动[J]. 南方水产科学, 2012, 8(1): 1-7.
    [24] 姚章民, 王永勇, 李爱鸣. 珠江三角洲主要河道水量分配比变化初步分析[J]. 人民珠江, 2009, 30(2): 43-45, 51.
    [25] 袁梦, 汤勇, 徐姗楠, 等.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J].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13(2): 18-25.
    [26] 黄建荣. 广东省主要海湾底栖甲壳动物资源和生态学研究[D]. 广州: 中山大学, 2009: 77-93.
    [27] 王雪辉, 杜飞雁, 邱永松, 等. 1980-2007年大亚湾鱼类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和数量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9): 2403-2410.
    [28] 张静, 罗雅婷, 李渊, 等.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时空分布[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3(6): 44-51.
    [29] 孙鹏飞, 戴芳群, 陈云龙, 等.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J].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36(6): 8-16.
    [30] 李凡, 张焕君, 吕振波, 等.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 2013, 21(5): 537-546.
    [31] 刘子藩, 周永东. 东海伏季休渔效果分析[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9(2): 144-149, 157.
    [32] 朱鹏利. 台山核电工程温排水对海洋环境影响预测[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54-58.
    [33] 王新星, 陈涛, 李敏, 等. 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8, 38(3): 934-944.
    [34] 吴洽儿, 李纯厚, 孙典荣. 江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调整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32): 18216-18218, 18246.
  • 期刊类型引用(1)

    1. 田思泉,柳晓雪,花传祥,王寅,杜涣洋. 南海渔业资源状况及其管理挑战.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4(03): 786-79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图(5)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 HTML全文浏览量: 
  • PDF下载量: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2-06
  • 修回日期:  2018-05-02
  •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2-04
  • 刊出日期:  2018-10-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