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目录

封面+目录
[J].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15(2).
引用本文: 封面+目录
[J].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15(2).
Cover & Content[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9, 15(2).
Citation: Cover & Content[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9, 15(2).

封面+目录

Cover & Content

  • 浅海筏式吊笼或吊绳养殖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贝类集约化养殖方式。近年来随着养殖品种和养殖器材的增多,浮漂﹑浮梗﹑吊绳﹑网笼等筏式养殖器材给附着生物的蔓延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质和生活条件,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栖身之地也随之增加,这些滤食性生物如海鞘、贻贝等除了与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外,还会堵塞养殖网具的网孔,影响网笼内外的水体交换,妨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降低水产品的品质[1, 2]。国内外许多学者曾报道, 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的危害是造成贝体生长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 4]。关于附着生物的研究,目前多数集中在附着生物的生态调查及其防除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本文侧重从养殖生产角度介绍了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的影响以及目前采取的防除措施,为养殖单位提供参考。

    附着生物的大量附着会造成网孔堵塞,水流不畅,养殖网具的阻力增加,重量加大,使得网笼在自然海区中受到水流的冲击增大,造成漂移和磨损,大大影响网笼的使用寿命,再加上附着生物本身生命活动对网线的侵蚀作用及人们在清理附着生物操作过程中对网具的物理损伤,也会缩短网笼的使用寿命。

    筏式吊笼养殖之所以能够高产, 机理就是网笼处在一个开阔的水体中,笼内和笼外能够进行充分的水交换,从而保证笼内养殖动物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5]。而被附着生物堵塞网孔后, 网笼的透水性差,与外界水体交换的频率要下降好几倍,从而影响笼养的效率。

    养殖在网笼里的贝类主要是靠摄取水交换带来的食物,而养殖器材上的附着生物会堵塞养殖笼目,致使笼内外水交换量减少,在网笼内部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外界饵料供应受阻。此外,养殖贝类的新陈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笼外,导致养殖笼内小环境恶化,有利于有害病原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疾病的爆发[6]。同时,笼内养殖种类排出的大量代谢废物和有机碎屑为笼外的附着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养殖网笼本身也构成了一个有利于附着生物生长的小生态环境。

    ① 林岳光, 胡建兴. 附着生物对华贵栉孔扇贝生长和生存的影响[J]. 南海研究与开发, 1991, (3): 6-11.

    玻璃海鞘、柄海鞘等附着生物同许多养殖贝类一样也是滤食性生物,滤食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悬浮颗粒[7-10],几种生物在有限的空间竞争同类饵料,必然造成饵料不足,导致养殖生物生长缓慢等后果。方建光等[11]对桑沟湾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生物量较大时,附着生物可摄取饵料食物占海水中总饵料食物的40%左右。另据报道,如复海鞘(Ascidian)、海绵(Spongia)等覆盖型的附着生物,一旦覆盖在牡蛎壳上,就会在竞争生存空间的过程中,刺激牡蛎壳边缘部分的生长,最终导致有附着生物存在时,牡蛎的生长指数(壳容量)虽然提高,但含肉指数(鲜肉重/壳和鲜肉总重×100)还是降低[12]

    附着生物在与养殖生物争夺饵料的同时,还与养殖生物争夺溶解氧,特别是进行笼养时,附着在养殖笼外面的附着生物首先吸收溶解氧,然后才轮到养殖笼里面的扇贝等养殖生物,致使网笼内部缺氧,当附着量较大,流速较小,而水温较高时会直接限制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代谢,严重时可引起大面积死亡[13]

    还有些附着生物进入网具内附着于养殖生物的壳上,增加贝体的负载,影响了贝壳的正常运动,导致养殖贝类的泵水能力下降,摄食和呼吸活动受到影响,有时还会导致贝类畸形[14]。有些附着生物如藤壶(Barnascles)和海鞘类(Ascidian)还能产生有毒物质,对养殖生物幼体产生不良影响[15]

    许多养殖贝类(如牡蛎、扇贝等)的繁殖、附着期与多数大型附着生物基本一致,它们都是在全年水温较高的季节附着,但每种生物的具体附着日期和数量又有所差别,假使采苗时遇到大量附着生物附着,则附苗器将被附着生物所占据[16],人们在投放的采苗器上就会采集不到所期望的种类。牡蛎采苗器浸海的时间愈长,采苗率则越低。这除了与采苗器沉积淤泥有关外,也是采苗器表面附着的附着生物占据采苗器表面面积影响的结果。

    在无脊椎动物生活史中,常出现2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一为浮游生活阶段;二为固着生活阶段。附着生物对养殖产生危害主要始于其营固着生活以后。目前许多学者针对附着生物的附着机理方面开展了研究。石琼等[17]根据对翡翠贻贝足丝器的研究提出“足丝中存在着与动物甲状腺类似的碘代谢机制”假说,认为对足丝附着起主要作用的是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刘保忠[18]论述了金属阳离子、氨基酸类、神经活性胺类对海洋贝类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张涛[19]从生态、生理和分子水平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建立了变态机理模型。揭示附着生物优势种的幼虫发育特点、附着过程、变态特征、胶黏物的分泌组成、理化性质及交联聚合作用机制,有助于人们寻找最佳的防除材料,从而达到防除的目的[20]

    由于绝大多数附着生物都有一个自由生活的幼虫期,他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大量附着,这给防污除污带来很大困难。如何有效地防除附着生物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从养殖角度对养殖用具上附着生物的防治就更加困难。目前采用的附着生物防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用物理方法清除附着生物 [21-24]。主要是通过机械擦洗和刮除、定期更换网衣、转换网衣到水面或陆地上用太阳光曝晒以杀死附着生物。对于网笼来说一般采用倒笼措施来清除附着生物。该方法虽然可以较为彻底地清除附着生物,但劳动力耗费大、操作繁琐,而且由于扇贝壳顶尖、韧带小,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扇贝造成一定的机械损伤,易对扇贝的后续生长和存活产生影响[25]。对于牡蛎筏式吊养过程中出现的附着生物可以利用火烧法,即用绞车将养殖绳吊起沥去表面海水,用油喷灯或火把在养殖绳上燎烤一遍以烧死贻贝、海鞘、藤壶等污损生物,海鞘类较为敏感,几天或一周后全都死去,而且该方法处理后还可以促进牡蛎生长[22]

    (2) 掌握附着生物生物学规律,避开其附着水层和时间。通过对养殖区主要附着生物种类繁殖季节、幼虫发育过程研究,采取合理的生产管理措施,减小附着生物的危害,例如根据不同种附着生物的附着习性,采用不同季节在不同深度挂笼;养成笼下海时间避开主要附着生物的附着高峰期,以减少其在养成笼的附着[26, 27]

    (3) 生物防附着。生物控制法的原理是根据各种生物在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关系,利用一种生物捕食或抑制附着生物,以达到控制附着生物繁殖生长的目的。如果品种选择合适,生物控制法不仅可以控制或减少附着生物的危害,而且还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如将鲍鱼与棘皮动物(海参、海胆)等混养,后者可以吞掉大量附着生物的幼、成虫,降低其附着率[28];Minchin和Duggan[29]利用石硬壳果螺与扇贝混养的方法减少贻贝附着,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防污涂料方法。根据附着生物及其浮游幼体的生理特性,选择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配制成涂料,涂刷在养殖器材上,阻断海洋附着生物某一生长环节或改变附着生物的附着环境,阻止或抑制附着生物的附着。一般的化学防除剂虽然能杀死或驱除附着生物,但部分毒剂(如有机锡)会造成水体污染,引发生物变异,危及海洋食物链,对海洋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难以推广使用。在附着生物附着机理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网笼或附着基体只要在海水中浸泡数小时,其表面就会附着一层由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生成的黏性薄膜,而这种海洋细菌膜所产生的信号-外源凝集素,是诱导某些无脊椎动物(藤壶、贻贝等)和藻类附着栖息的重要媒剂[30],并设想利用生物技术研制专一的抑制剂来干扰附着生物的幼体及藻类固着行为,或使用那些信号分子的类似物质及其衍生物来堵塞其化学感受器部位,从而防止其附着[31], 这些成果及构想为从生物学基础上防除附着生物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从巨蛎属、硬壳蛤属、鹦鹉属中所含有的一种有机基质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表面活性肽(SRP),能干扰生物代谢,利用该物质配制的涂料可有效抑制藤壶、牡蛎等生物的附着而又不危害养殖贝类的发育生长;另外,海绵的提取物能干扰海洋附着生物的触须运动,可使附着生物在最初的附着阶段就被遏制。

    在贝类的筏式养殖生产中,目前还没有经济高效的防附着方法。相对来说,针对养殖海区主要附着生物种类,通过实验筛选出几种可混养种类(如螺、甲壳类等),采取不同养殖生物混养等生物技术,是安全而彻底地解决附着生物大量附着问题的比较经济、环保的生态方法,应该是以后的发展方向。此外,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海洋生物生长机理的进一步研究,通过生物学、表面化学和物理学方法的无公害附着生物防除技术也有望有新的突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国外学者认为,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的影响并非只有想象中的对养殖贝类不利的一面,Leblanc等[32]通过实验表明,附着生物可以增加水体无机营养盐(尤其是氨)的含量进而延长浮游植物繁盛期,某些附着生物还可以摄食养殖生物排泄的粪便从而减少生物沉积。有关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有益的影响,也许最具创造性的结论是Claereboudt等提出的污损生物可有效降低水流流速,所以扇贝可以养殖在海流大的海区的观点[4]。这些观点为了解附着生物在贝类养殖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认识。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95
  • HTML全文浏览量:  213
  • PDF下载量:  4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