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yotype analysis of Cromileptes altivelis
-
摘要:
研究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方法制备了驼背鲈染色体,并对其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驼背鲈的染色体组型公式是2n=48=48t,NF=48。结果显示,驼背鲈在鱼类系统演化上应属于高位类群,但在鲈形目中,其在进化上仍属相对原始的类型。
Abstract:The chromosome specimens of high-finned grouper Cromileptes altivelis were obtained from metaphase of kidney cells by in vivo injection of PHA and colchicine, hypatoic-air drying technique, as well as Giemsa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ltivelis had a diploid chromosome number of 48 and its karyotype formula was 2n=48=48t, NF=48. Its karyotyp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ypical characters of higher location karyotype group of fish, but yet a relatively primitive one in Perciformes.
-
Keywords:
- Cromileptes altivelis /
- chromosome /
- karyotype
-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土著微生物类群,是兼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是自然界硫循环中SO42-异化还原的专门承担者,将SO42-还原同时降解有机物获取能量,产物为对周围环境有害的有毒气体H2S。目前,国内外对海洋沉积物中SRB研究多集中在海洋工程、石油勘探、管道铺设等金属防腐方面[1-2]。近年来因病害使国内外海水养殖产量出现大幅度的滑坡,其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恶化,尤其是底质的污染严重,大部分养殖海区投喂天然饵料,饵料系数较高,养殖年限较长,网箱底部堆积大量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为SRB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SRB繁殖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H2S,造成水体污染并毒害养殖生物,使养殖水体环境状况进入恶性循环状态。目前,国内外对网箱养殖环境中SRB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多[3],因此,开展网箱养殖海区沉积物中SRB生态特性和相关防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的SRB,了解此环境中SRB的生态特性、SRB数量变化,以及SRB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以后修复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养殖生物产量,实现海水网箱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大鹏澳是大亚湾西南部的一个小内湾,水面面积约1 400 km2。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水网箱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网箱养殖区水面面积约有20 km2,养殖网箱约4 200箱,养殖区平均水深4.5 m,污染相对比较严重[4-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2006年11月,在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利用GPS定位5个站点,其中1、2、3号站位于鱼类网箱养殖区,4号站位于浮筏贝类养殖区,5号站作为对照站,采样站点如图 1所示。在每个站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2管,将沉积物置于内径为5 cm的PVC管内并用橡胶塞密封好,其中1管用于测定硫化物、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和pH,另1管用于测定SRB含量,并清晰标记样品垂直方向,其中柱状沉积物SRB计数按照1 cm层、5 cm层、10 cm层深度进行取样。
1.2 SRB培养基配方和计数方法
培养基配方为K2HPO4 0.5 g · L-1,NH4Cl 1.0 g · L-1,MgSO4 2.0 g · L-1,Na2SO4 0.5 g · L-1,CaCI2 0.1 g · L-1,酵母膏1.0 g · L-1,乳酸钠4 mL ·L-1依次加入净化陈海水中溶解。调节pH值约为7.0~7.5[6]。密封后用蒸气压力灭菌器121~125℃灭菌15~20 min后冷却至室温。称取硫酸亚铁铵1.2 g,抗坏血酸0.4 g,在无菌箱(室)内均匀地摊在离紫外线灯30 cm处灭菌30 min。在无菌操作下,把硫酸亚铁铵和维生素C溶解于事先准备好的40 mL无菌水中。按每100 mL培养基各加入1.0 mL硫酸亚铁铵溶液和1.0 mL维生素C溶液。
硫酸盐还原菌的计数(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测定,也适用于原水、生活用水及粘泥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测定)采用我国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测定》(GB/T14643.5-1993)规定的MPN法[7]。
1.3 沉积物硫化物、ORP、pH的测定
1.3.1 硫化物的测定
沉积物中硫化物的测定采用《海洋监测规范》[8]中的硫离子选择电极法。取5.00 g混匀的湿样置于50 mL烧杯中,加入20 mL抗氧化络合剂使用液,充分搅拌5 min,静置,待沉积物完全沉淀后,用倾斜法将上清液倒入50 mL量瓶中;再重复2次用15 mL抗氧化络合剂使用液按上述步骤浸取残留的沉积物,合并3次上清液,再用抗氧化络合剂使用液定容至刻度。测定时将上清液移入50 mL烧杯中,插入参比电极和活化后的硫离子选择电极,一边搅拌至读数稳定后记录结果。每次测定后均需用蒸馏水洗涤电极并用滤纸吸干,以备下一样品测定。
1.3.2 ORP的测定
沉积物ORP的测定参照《海洋监测规范》[8]中的电位计法。
1.3.3 pH的测定
沉积物pH的测定按照《海洋监测规范》[8]规定采用复合电极方法。
上述分析仪器为上海雷磁PHSJ-4A实验室pH/ORP测定仪,配有硫离子选择电极、参比电极、氧化还原电极、感温电极和pH复合电极。
2. 数据处理
利用Microsoft Excel对SRB的检出率、含量、变化幅度等按照不同站位、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SRB与硫化物、ORP、pH做相关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沉积物中的SRB的数量
2006年11月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SRB的数量如表 1所示,沉积物中SRB数量波动范围在900~110 000 ind · g-1之间。
表 1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SRB的数量Table 1. Content of SRB in cage culture area sediment in Dapeng′ao Coveind · g-1 垂直深度/cm
vertical depth1号站
station 12号站
station 23号站
station 34号站
station 4对照站
control station1 45 000 45 000 110 000 25 000 30 000 5 30 000 4 500 45 000 15 000 15 000 10 11 500 2 500 4 500 900 4 500 图 2显示了各个站位表层沉积物SRB的分布情况,SRB平面分布特征是鱼类网箱区>对照区>浮筏贝类区,网箱区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和浮筏贝类区,这可能是由于网箱区内的网箱设置比较密集,饵料主要是冰鲜小杂鱼,残饵和粪便形成的生物沉积,为SRB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浮筏贝类区SRB数量最少,可能是由于此区域的养殖生物为太平洋牡蛎,无需投饵,故底部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较少,SRB含量也较少。
各个站位沉积物中SRB的垂直分布如图 3所示,可以明显看出SRB数量的分布特征为1 cm层>5 cm层>10 cm层,呈现由上到下逐渐减少的趋势。验证了海洋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是由上向下逐渐降低的结论[9],这也与高爱国等[10]在北极楚科奇海调查得到的SRB分布规律相似。
3.2 沉积物中的硫化物
2006年11月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5个站位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如表 2所示,其硫化物含量波动范围为372.48~703.98 μg · g-1。
表 2 表层沉积物中SRB与其他环境因子Table 2. The amount of SRB and other factors of surface sediment站位
stationSRB数量
content of SRB硫化物含量/μg·g-1
sulfide content氧化还原电位
ORPpH 1号站 station 1 45 000 529.44 -226.5 8.12 2号站 station 2 45 000 527.76 -270.3 8.18 3号站 station 3 110 000 703.98 -384.5 8.16 4号站 station 4 25 000 372.48 -171.5 8.21 对照站 control station 30 000 445.18 -199.5 8.17 由图 4可以明显看出,鱼类网箱养殖区(1、2、3号站)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要高于贝类区和对照区,其主要原因是鱼类网箱区需要大量投饵,底部富含有机质,这一环境利于SRB大量繁殖,异化还原硫酸盐形成硫化物;浮筏贝类养殖区的硫化物含量最低,这是因为贝类养殖过程中不需投饵,底部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少;另外,该海域贝类区养殖年限较短,水体底部的溶解氧和pH值均较高,不利于SRB的生长,因此,硫化物含量较低。而对照区的5号站,其硫化物含量相对较高于贝类养殖区,这可能是因为5号站位于大鹏澳湾口,在海流作用下,受网箱区沉积物往湾口外迁移的影响要大于贝类区有关。
3.3 沉积物中的ORP
各采样站位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如表 2所示,其波动范围在-171.5~-384.5 mV之间。图 5显示了2006年11月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5个站位沉积物的ORP平面分布特征。可以看出,鱼类网箱区的ORP要低于贝类区和对照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网箱区残饵和排泄粪便长期积累,网箱区底部富含有机质,微生物分解大量有机质,产生还原性的物质(如:S2-、NH4+、Fe2+等),从而导致氧化还原电位较低。
3.4 沉积物中的pH
图 6显示了2006年11月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各个站位沉积物的pH值,其特征为网箱区低于对照区和贝类区,影响沉积物pH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呼吸作用[11],因为网箱区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对照区和贝类区,所以网箱区沉积物中的细菌呼吸作用和有机质在细菌参与下的分解作用相对活跃,导致pH下降。
3.5 SRB与其他因子的相关关系
2006年11月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SRB含量、硫化物含量、ORP、pH值如表 2所示。利用SPSS对SRB与其他环境因子所做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RB与硫化物的含量为显著性正相关(R=0.96, P < 0.05,表 3),这与李培英等[12]研究的浙江至闽北陆架积物硫酸盐还原菌与硫化物的相关关系的结果相一致。由于SRB在沉积物环境中主要电子受体是硫酸盐,当SRB大量存在时就会有更多的还原态的硫化物生成。SRB含量与Eh的关系显示极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97,P < 0.01,表 3),这与陈皓文等[13]对北部湾东侧沉积物SRB研究结果相一致。ORP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沉积物中的DO含量,当沉积物处于严重缺氧时,有机物最终分解为还原态物质,Eh为负值,而厌氧的低氧化还原状态环境适合SRB的大量繁殖,所以这一分析结果与理论相一致。而SRB与pH的关系系数为R=-2.71(P>0.05,表 3),两者不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硫化物含量和ORP是反映SRB数量的2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表 3 SRB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SRB and other chemical factors对子 parallelism 相关系数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n number of sample P significance factor SRB-硫化物 SRB-sulfide 0.96 5 0.011 SRB-氧化还原电位 SRB-ORP -0.97 5 0.006 SRB-pH -2.71 5 0.611 -
表 1 驼背鲈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出现频率
Table 1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hromosome number in kidney cells of C.altivelis
染色体数
chromosome number>48 48 47 46 45 ≤44 细胞数 cell number 2 77 5 5 5 6 出现频率/%
occurrence frequency2 77 5 5 5 6 表 2 驼背鲈的染色体核型参数
Table 2 Indices of karyotype analyses of C.altivelis
序号
no.相对长度(平均值±标准差)
relative length(Mean±SD)臂比
arm ratio类型
type1 5.58±0.26 ∞ t 2 5.30±0.25 ∞ t 3 5.06±0.23 ∞ t 4 4.96±0.21 ∞ t 5 4.84±0.18 ∞ t 6 4.75±0.16 ∞ t 7 4.66±0.14 ∞ t 8 4.57±0.09 ∞ t 9 4.50±0.08 ∞ t 10 4.41±0.08 ∞ t 11 4.33±0.09 ∞ t 12 4.27±0.10 ∞ t 13 4.20±0.11 ∞ t 14 4.11±0.11 ∞ t 15 4.00±0.10 ∞ t 16 3.86±0.12 ∞ t 17 3.79±0.15 ∞ t 18 3.70±0.16 ∞ t 19 3.56±0.16 ∞ t 20 3.47±0.16 ∞ t 21 3.35±0.19 ∞ t 22 3.22±0.21 ∞ t 23 3.00±0.26 ∞ t 24 2.54±0.40 ∞ t 表 3 石斑鱼亚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hromosome karyotype among Epinephelinae
属名
genus name种名
specific name染色体数(2n)
chromosome number核型公式
karyotype formula臂数(NF)
arm number驼背鲈属
Cromileptes驼背鲈 C.altivelis 48 48t 48 石斑鱼属
Epinephelus蜂巢石斑鱼 E.merra 48 4m+6sm+4st+34t[10] 58 鲑点石斑鱼 E.fario 48 4m+6sm+4st+34t[10]
3m+11sm+34st[11]62 点带石斑鱼 E.malabaricus 48 48t[10, 12] 48 黑边石斑鱼 E.fasciatus 48 48t[13, 10] 48 斑带石斑鱼 E.fasciatomaculatus 48 48t[13] 48 六带石斑鱼 E.sexfascitus 48 2sm+46t[14] 50 青石斑鱼 E.awoara 48 48t[15] 48 斜带石斑鱼 E.coioides 48 2sm+46t[16, 17] 50 云纹石斑鱼 E.moara 48 48t[16]
2st+46t[18]48 鞍带石斑鱼 E.lanceolatus 48 4st+44t[19] 48 褐点石斑鱼 E.fuscoguttatus 48 2sm+46t[20] 50 赤点石斑鱼 E.akaara 48 5st+43t[17] 48 长体鳜属
Coreosiniperca长体鳜 C.roulei 48 2sm+10st+36t[21] 50 鳜属
Siniperca鳜 S.chuatsi 48 6sm+16st+26t[21] 54 大眼鳜 S.kneri 48 6sm+14st+28t[21] 54 斑鳜 S.scherzeri 48 6sm+14st+28t[21] 54 暗鳜 S.obscura 48 4sm+14st+30t[21] 52 波纹鳜 S.undulatr 48 2sm+16st+30t[21] 50 -
[1] 成庆泰, 杨文华. 中国NFDA1科鱼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 鱼类学论文集(第一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1-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1%BC%E7%B1%BB%E5%AD%A6%E8%AE%BA%E6%96%87%E9%9B%86%C2%B7%E7%AC%AC%E4%B8%80%E8%BE%91/59112353 [2] 区又君, 李加儿, 陈福华. 驼背鲈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J]. 中国水产科学, 1999, 6(1): 24-26. doi: 10.3321/j.issn:1005-8737.1999.01.006 [3] 王以康. 鱼类分类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8: 273-277. [4] 区又君, 李加儿, 陈福华. 驼背鲈引种驯养及人工诱导性腺发育和繁殖[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9, 19(3): 20-23.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943408421 [5] 区又君. 驼背鲈的胚胎发育[J]. 海洋科学, 2006, 30(8): 17-19. doi: 10.3969/j.issn.1000-3096.2006.08.006 [6] 陈福华, 区又君, 李加儿. 驼背鲈寄生线虫的研究[J]. 鱼类病害研究, 1995, 17(3/4): 63. [7] 林义浩. 快速获得大量鱼类肾细胞中期分裂相的PHA体内注射法[J]. 水产学报, 1982, 6(3): 201-204.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5RSzAwMDAwMjU1NTkzMhoIMW9oeHRvcms%3D [8] LEVAN A, FREDGA K, SANDBERG A A. Nomenclature for centromeric position on chromosomes[J]. Hereditas, 1964, 52(2): 201-220. doi: 10.1111/j.1601-5223.1964.tb01953.x
[9] GOMAN G C. The chromosomes of the Reptilia. a cytotaxonomic interpretation. Cytotaxonomy and Vertebrate Evolution[M]. New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73: 5-30. https://turtles.linnaeus.naturalis.nl/linnaeus_ng/app/views/literature2/reference.php?id=5262&epi=11
[10] 郑莲, 刘楚吾, 李长玲. 4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J]. 海洋科学, 2005, 29(4): 51-55.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983226409 [11] 陈毅恒, 容寿柏, 刘绍琼. 鲑点石斑鱼的核型[J]. 福建水产, 1990(1): 23-25.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993951576 [12] 邹记兴, 余其兴, 周菲. 点带石斑鱼的核型、C带、Ag-NOR[J]. 水产学报, 2005, 29(1): 33-37.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982950429 [13] 李锡强, 彭跃东. 斑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核型的研究[J]. 湛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4, 14(2): 22-26.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985770448 [14] 陈毅恒, 容寿柏, 刘绍琼, 等. 六带石斑鱼的核型分析[J]. 湛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0, 10(1): 43-44.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954001081 [15] 杨俊慧, 钟扬伟. 青石斑鱼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J]. 广州师院学报, 1988(2): 62-68. [16] 丁少雄, 王世锋, 王德祥, 等. 斜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3(3): 426-428. https://www.cqvip.com/doc/journal/916119903 [17] 王云新, 王宏东, 张海发, 等. 斜带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 24(3): 4-7. doi: 10.3969/j.issn.1673-9159.2004.03.002 [18] 郭丰, 王军, 苏永全, 等. 云纹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J]. 海洋科学, 2006, 30(8): 1-3. doi: 10.3969/j.issn.1000-3096.2006.08.001 [19] 王德祥, 苏永全, 王世锋, 等. 宽额鲈染色体核型研究及制作方法的比较[J]. 台湾海峡, 2003, 22(4): 465-468. doi: 10.3969/j.issn.1000-8160.2003.04.009 [20] 廖经球, 尹绍武, 陈国华, 等. 褐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J]. 水产科学, 2006, 25(11): 567-569. doi: 10.3969/j.issn.1003-1111.2006.11.008 [21] 余先觉, 周暾, 李渝成, 等. 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1-18. [22] 小岛吉雄. 鱼类细胞遗传学[M]. 林义浩编译.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0: 8-33. [23] 赵金良. 我国海水鱼和咸淡水鱼染色体组型研究概述[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0, 9(4): 344-347. doi: 10.3969/j.issn.1004-7271.2000.04.011 [24] 周敦. 鱼类染色体研究[J]. 动物学研究, 1984, 5(3): 38-51. [25] 吴仲庆.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 [26] 李长玲, 曹伏君, 刘楚吾, 等. 笛鲷属三种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J]. 海洋通报, 2005, 24(5): 23-26. doi: 10.3969/j.issn.1001-6392.2005.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