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

王跃中, 袁蔚文

王跃中, 袁蔚文. 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J]. 南方水产科学, 2008, 4(2): 26-33.
引用本文: 王跃中, 袁蔚文. 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J]. 南方水产科学, 2008, 4(2): 26-33.
WANG Yuezhong, YUAN Yuwen. Changes of demersal trawl fishery resource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s revealed by demersal trawling[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8, 4(2): 26-33.
Citation: WANG Yuezhong, YUAN Yuwen. Changes of demersal trawl fishery resource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s revealed by demersal trawling[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8, 4(2): 26-33.

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

基金项目: 

农业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跃中(1966-),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渔业资源研究工作。E-mail: wuhu30@sohu.com

  • 中图分类号: S932.4

Changes of demersal trawl fishery resource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s revealed by demersal trawling

  • 摘要:

    利用1961~1999年期间南海水产研究所5次渔业资源调查的底拖网渔获率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30多年间,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下降非常显著,分别下降72%和81%,其中北部大陆架沿岸、近海和外海分别下降71%、74%和70%。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均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沿岸和近海过度开发较严重,外海过度开发的强度相对较轻。

    Abstract:

    Based on otter trawl catch rates of five surveys conducted by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from 1961 to 1999, changes in demersal trawling fishery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over 30 years from early 1960s to late 1990s, the trawl catch rates have declined noticeably by 72% and 81% separately in the northern shelf and Beibu Gu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catch rates have dropped by 71%, 74% and 70% respectively in the inshore, offshore, and outer shelf of the northern shelf. The demersal fishery resources in all area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over-exploited, and more severe overfishing occurred in the inshore and offshore waters than in the outer shelf.

  • 渔业资源是变动的资源,引起变动的外在因素有2个:(1)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波动,(2)由于捕捞引起的变动。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研究对科学评估和管理渔业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于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尚未见专门的研究,袁蔚文等[1]仅在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报告中利用2次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变动状况,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利用生产船的渔获量数据分析了底拖网渔业资源的短期数量变动,由于生产渔船的功率大小不同和历年作业渔场位置和渔具的变化,比较分析具有局限性。文章根据南海水产研究所多年的调查数据,结合资源监测船和生产船的渔获量数据,对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作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利用南海水产研究所历次调查的底拖网渔获率数据[2-8],历次调查的海域和月份有所不同,笔者尽量用同一调查月份和基本相同的海域进行比较。历次调查情况见表 1

    表  1  南海水产研究所历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情况
    Table  1.  Otter trawl surveys conducted by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调查时间
    survey years
    调查海域
    survey sites
    调查海域面积/km2
    areas covered
    1961.12~1962.11 北部湾 Beibu Gulf
    1964.3~1965.2 北部大陆架 northern shelf 137 667
    1978.2~1979.1 北部大陆架外海 offshore northern shelf 75 000
    1992.9;1993.5 北部湾 Beibu Gulf
    1998.2、8~9、12;1999.4~5 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 northern shelf and Beibu Gulf 374 03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北部大陆架分浅海、近海和外海3个海域进行比较。

    渔获率计算公式:

    $$ 渔获率 = 网产(\mathtt{kg})/每次拖网时间(\mathtt{h}) $$

    1978~1979年的外海调查和1998~1999年的调查均采用等距离设站,各海域的渔获率采用算术平均。1963~1964年的调查涉及海域水深达200 m,但在120 m以深海域设站较少,为了更好的与1998~1999年的调查比较,小于30 m海域、30~90 m海域以及90~200 m海域的渔获率分别代表浅海、近海和外海的渔获率。全海区的年平均渔获率则取浅海、近海和外海渔获率按面积加权的平均值(浅海、近海和外海的面积比按1:1.8:1计算)。

    因各次调查所用的网具大小和调查船拖速差别较大,即每小时扫海面积差别较明显,不能用渔获率直接比较,必须寻找比较好的比较指数。文章采用渔获密度,即拖网拖捕1 km2海域所采获的样品重量进行比较,其计算方法为:

    $$ d = c/a $$

    式中d为渔获密度(kg·km-2);c为渔获率(kg·h-1);a为每小时的扫海面积(km2·h-1)。

    1962和1992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已计算了渔获密度[1],其余各次调查计算渔获密度所需的a值,1964~1965年取0.1119 km2·h-1,1978~1979年取0.1540 km2·h-1,1998~1999年取0.1348 km2·h-1。因1964~1965年调查报告未给出计算a所需的参数,文章采用同年代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的有关参数估算。

    底拖网渔获密度的变动率按下式计算:

    $$ V = \left( {{C_1}/{C_0}} \right) - 1 $$

    式中V为变动率,正值为增加率,负值为下降率;C0为前期的渔获密度;C1为后期的渔获密度。

    30多年来,南海北部大陆架渔业资源的底拖网渔获密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表 2)。1964年为549 kg·km-2,其中浅海为401 kg·km-2,近海为609 kg·km-2,外海为590 kg·km-2。1998年分别降至152,117,158和175 kg·km-2,较1964年分别下降了72%、71%、74%和70%。

    表  2  1964~1998年北部大陆架主要经济鱼类底拖网渔获密度的变动
    Table  2.  Changes in otter trawl catch rates of major commercial fishes from 1964 to 1998 in 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964年22种主要经济种类的渔获密度合计为288 kg·km-2,占总渔获密度的52%,1998年此22个经济种类的合计渔获密度小于68 kg·km-2,比1964年下降76%,比总渔获密度的下降幅度大。

    在1964年的22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除带鱼和花斑蛇鲻外,其余20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率达50%以上的18种,下降率达80%以上的13种,依次为摩鹿加绯鲤、黄鲷、深水金线鱼、长尾大眼鲷、二长棘鲷、白姑鱼、条尾绯鲤、红笛鲷、黄鳍马面鲀、日本金线鱼、印度无齿鲳、海鳗和马拉巴裸胸鲹等(表 2)。

    1978年大陆架外海渔业资源的底拖网渔获密度为1 345.5 kg·km-2,1998年下降为175 kg·km-2,下降非常明显,达87%。1978年大陆架外海20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获密度合计为920.9 kg·km-2,1998年降至69.2 kg·km-2,下降了92%。1998年与1978年相比,1978年的20种主要经济鱼类的下降率均超过67%,其中下降达90%以上的有竹荚鱼、蓝圆鲹、鲐、长尾大眼鲷、颌圆鲹、高体若鲹、胁谷软鱼、刺鲳和深水金线鱼等9种。

    上文仅是分析资源变动的结果,现用生产船的渔获率数据分析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变动过程。

    1965~1976年间,湛江渔业公司294 kW渔船在粤西近海、粤西外海、海南岛东部沿海海域作业的渔获率基本呈上升趋势[9](图 1)。1971~1976年与1965~1970年相比,平均网产分别增加148%、102%、91%。上述情况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期南海北部大陆架底层渔业资源量处于上升状态,这一情况与当时黄鳍马面鲀和蓝圆鲹数量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黄鳍马面鲀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数量较多的种类,但由于质量差、个体小,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渔民不愿捕捞,70年代开始,由于传统捕捞种类数量的下降,黄鳍马面鲀的数量明显上升,有不少渔民转向捕捞黄鳍马面鲀。单拖渔船在海南岛东部沿海捕捞的平均网产1962年为110.4 kg,1974年上升到939.0 kg,1975年剧增至2 847.5 kg。广东省黄鳍马面鲀由1964~1968年的平均年产量为20 627 t急剧上升到1972~1976年的99 662 t。粤西近海蓝圆鲹的平均网产从1963~1967年的21.6 kg上升到1973~1976年的61.9 kg,海南岛东部沿海从1963~1967年的26.4 kg上升到1974~1975年的212.9 kg。

    图  1  湛江渔业公司294 kW单拖渔轮渔获率的年间变化
    Figure  1.  Annual variations of catch rates by 294 kW otter trawlers of Zhanjiang Fishing Company

    在1983~1992年间,国营公司单拖渔船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10],从1983年的257 kg·h-1下降到1992年的105 kg·h-1,下降了58%(图 2)。从广东省机动渔船单产来看,1957~1960年平均为2.07 t·kW-1,1961~1965年平均为1.59 t·kW-1,1971~1975年为1.82 t·kW-1[11],表明在1964~1975年间,南海北部大陆架底拖网渔业资源数量经历了一个明显上升的时期,这个时期底拖网渔业资源的上升与底层鱼类种类更替有密切关系。

    图  2  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国营单拖渔轮的渔获率
    Figure  2.  Catch rates of state-owned otter trawlers in 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比较了3个时期渔业资源的底拖网渔获密度(5月和9月的平均值),表明在1962~1992年间,渔获密度下降了57%,1992~1998年渔获密度再下降了57%(表 3),在1962~1998年30多年间,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渔获密度共下降了81%(表 4),降幅非常明显。

    表  3  1992~1998年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变动
    Table  3.  Changes of otter trawl catch rates from 1992 to 1998 in Beibu Gulf
    种类
    species
    渔获密度/kg·km-2 catch rate 下降(增加)率/%
    declining (increasing) rate
    1992 1998
    发光鲷 Acropoma japonicum 114.5 < 27.0 >76
    白姑鱼 Pennahia argentatus 43.4 0.7 98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36.8 8.7 76
    长尾大眼鲷 Priacanthus tayenus 29.6 3.1 90
    花斑蛇鲻 Saurida undosquamis 23.3 5.5 76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 21.6 74.0 66
    摩鹿加绯鲤 Upeneus moluccensis 18.7 < 2.8 >85
    羽鳃鲐 Rastrelliger kanagurta 17.1 < 2.8 >84
    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 16.6 < 2.9 >83
    条尾绯鲤 U.bensasi 16.2 0.9 94
    杜氏枪乌贼 L.duvaucelii 14.4 < 2.8 >81
    鲐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12.3 < 2.8 >77
    蓝圆鲹 Decapterus maruadsi 11.9 2.0 83
    脂眼鲱 Etrumeus teres 10.4 < 2.8 >73
    棕腹刺鲀 Gastrophysus spadiceus 10.0 3.8 62
    黄鳍马面鲀 Navodon xanthopterus 9.3 0.6 94
    尖嘴 Dasyatis zugei 9.2 < 2.8 >97
    何氏鳐 Raja hollandi 8.7 < 2.8 >97
     Therapon theraps 8.0 < 4.6 >43
    二长棘鲷 Parargyrops edita 7.2 21.7 (201)
    乌鲳 Formio niger 7.0 0.9 87
    海鳗 Muraenesox cinereus 6.9 1.0 86
    短尾大眼鲷 P.macracanthus 6.7 3.4 49
    深水金线鱼 Nemipterus bathybius 5.8 0.8 86
    金线鱼 N.virgatus 5.5 5.9 (7)
    红笛鲷 Lutjanus sanguineus 4.7 < 2.8 >40
    总渔获率 total catch rate 633.0 272.0 5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1962~1998年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变动
    Table  4.  Changes of otter trawl catch rates from 1962 to 1998 in Beibu Gulf
    渔获密度/kg·km-2 catch rate 下降(增加)率/%
    declining (increasing) rate
    1962 1998
    红笛鲷 Lutjanus sanguineus 137.2 < 2.8 >98
    摩鹿加绯鲤 Upeneus moluccensis 73.8 < 2.8 >96
    黄带绯鲤 U.sulphureus 72.2 7.9 89
     Therapon theraps 57.8 < 5.6 >90
    长棘银鲈 Gerres filamentosus 44.0 < 2.8 >94
    黑印真鲨 Carcharhinus menisorrah 29.5 < 2.8 >91
    短尾大眼鲷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23.3 3.4 85
    灰裸顶鲷 Gymnocranius griseus 21.7 < 2.8 >87
    长尾大眼鲷 P.tayenus 20.8 3.1 85
    马拉巴裸胸鲹 Caranx malabaricus 19.3 < 2.8 >85
    扁尾鳞鲀 Abalistes stellatus 17.1 < 2.8 >84
    金线鱼 Nemipterus virgatus 16.4 5.9 64
    条尾绯鲤 U.bensasi 16.3 0.9 94
    二长棘鲷 Parargyrops edita 15.2 21.7 (43)
    断斑石鲈 Pomadasys hasta 9.7 < 2.8 >71
    蓝圆鲹 Decapterus maruadsi 9.1 2.0 78
    日本金线鱼 N.japonicus 8.4 1.3 85
    花斑蛇鲻 Saurida undosquamis 7.6 5.5 28
    长条蛇鲻 S.filamentosa 7.0 < 2.8 >60
    白姑鱼 Pennahia argentatus 39.8 0.7 98
    总渔获率 total catch rate 1 459.5 272.0 8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962年20种经济鱼类的合计渔获密度为646.2 kg·km-2,占总渔获密度的44%。1998年该20种的渔获密度合计不足83.2 kg·km-2,下降了87%以上,明显高于总渔获密度的下降率。在这20种鱼类中,下降率超过50%的有18种,其中超过90%的有红笛鲷、白姑鱼、摩鹿加绯鲤、长棘银鲈、条尾绯鲤、黑印真鲨和共7种(表 4)。

    在1992~1998年6年间,主要种类的底拖网渔获密度也有很大变化。1992年的26种主要经济种类的渔获密度合计为475.8 kg·km-2,占总渔获密度75%,1998年该26种鱼类的渔获密度合计不足123.2 kg·km-2,比1992年下降了74%,明显高于总渔获密度的下降率(表 3)。在26种鱼类中,除二长棘鲷和金线鱼的渔获密度增加外,其余24种均下降,其中下降率超过50%的有21种,白姑鱼、黄鳍马面鲀、尖嘴、何氏鳐、条尾绯鲤、长尾大眼鲷5种鱼的下降率达90%以上。

    分析比较渔业资源数量变动最好是用资源密度,但由于各种鱼栖息水层的厚度、垂直移动习性、游泳能力和逃避能力不同,同一种拖网网具对不同种的捕捞效率有很大差别,不同拖速对同一种鱼的捕捞效率也有明显差异,如拖速4 knot的拖网拖捕蓝圆鲹的效率比拖速小于3 knot的高。在当前尚未了解拖网对各种鱼的捕捞效率的情况下,难以用扫海面积法准确估计各种鱼的资源密度。渔获率是渔业资源调查中较易获得的数据,但由于各调查船的每小时扫海面积不同,用渔获率分析渔业资源数量变动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文章把渔获率换算为渔获密度来分析渔业资源数量的变动,这是目前可行、较好的解决方法。

    引起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原因有2个:(1)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波动;(2)捕捞引起的变动,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渔业资源数量的波动范围是较小的[12]。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30多年间,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渔业资源底拖网渔获密度的下降非常显著,分别下降了72%和81%;而在同时期的作业量增加巨大,1964年南海北部沿海3省区有非机动捕捞渔船42 520艘,189 273 t,机动捕捞渔船1 027艘,128 347 kW;1998年机动捕捞渔船功率增至3146 137 kW。按1吨位非机动拖网渔船的捕捞效率相当于0.74 kW机动拖网渔船的捕捞效率估计,1964~1998年间海洋捕捞作业量约增加15倍。根据上述分析判断,1964~1998年间底拖网渔业资源渔获密度的明显下降主要是由捕捞强度猛增造成的。

    种群生长理论认为,当种群的生物量(B)下降至其原始生物量(B0)的一半时,其增长率(dB/dt)最大,即当B=B0/2便可获得最大持续渔获量;当B < B0/2时种群便处于过度捕捞状态。1998年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底拖网渔获密度比1964年分别下降了72%和81%,而1964年的渔获密度又小于未开发状态的渔获密度。依此分析,笔者认为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已严重捕捞过度。

    在1964~1998年间,南海北部大陆架沿岸、近海和外海3个海域渔业资源的底拖网渔获密度下降率均超过50%,分别为71%、74%和70%,均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近海的过度开发较严重,外海过度开发的强度较轻。“外海仍有开发潜力”、“沿岸近海作业渔船应向外海转移”的认识已过时。

    在1964~1998年间,拖网作业渔船数量逐年增加,但底拖网渔业资源却经历了一个上升阶段,这与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动有关。在此时期,各个种的变动过程不完全相同。大多数种类的渔获密度随着作业渔船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如红笛鲷、摩鹿加绯鲤、黄鲷等。有个别种类是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如黄鳍马面鲀、蓝圆鲹。前期上升可能与多数传统捕捞鱼类数量的下降有关。有些种类前期下降、后期上升,如北部湾的二长棘鲷,1992年比1962年下降53%,1998年却比1992年上升3.39倍。有个别种类的数量比较稳定或略有增加,如北部湾的二长棘鲷,北部大陆架的带鱼、花斑蛇鲻、金线鱼。

    一般来说,资源数量随着捕捞的加强而下降,但南海北部大陆架底拖网渔业资源和一些种类的数量在某一时期却随着渔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11]。这与南海北部渔业资源是多种类资源有关。南海北部拖网捕捞种类约有800种,常见的种类有近百种,占渔获组成1%以上的有20种左右。由于各种鱼的生活习性不同,有的栖息于底层,有的栖息于近底层,有的既栖息于底层,又栖息于中上层,有的集群,有的分散,有的分布范围广,有的分布范围窄。底拖网作业虽无特定的捕捞种类,但渔民总是寻找质量较好的种类和密度较高的渔场捕捞。由于上述2方面的原因,在同一年度,各种鱼的捕捞死亡率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种鱼在渔船数量变化不大的2个年度,其捕捞死亡率也可能有很大不同。由于各种鱼的捕捞死亡率不同,一些鱼由于捕捞死亡率很高,数量明显减少;而一些鱼因捕捞死亡率低,同时由于其它一些种类数量明显减少,为这些捕捞死亡率低的种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更广的栖息空间,减少了敌害,使其数量明显增加。

    20世纪60年代,黄鳍马面鲀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数量最多的种类,因为其个体小、价格低,渔民都不捕捞,故捕捞死亡率低。到了70年代,由于一些传统捕捞种类数量明显减少,使黄鳍马面鲀的捕捞数量增长迅猛。黄鳍马面鲀的平均网产1975年较1974年有明显的增加,粤西近海1974年为2 252 kg,1975年达2 793 kg,增加24%;海南岛东部近海1974年为939 kg,1975年达2 848 kg,增加2倍。广东省黄鳍马面鲀的收购量1976年最高,达20万t,较1975年增加34%。20世纪70年代,底拖网渔业资源数量的上升与黄鳍马面鲀、蓝圆鲹等种类的增加有关。带鱼是近底层鱼类,游泳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在北部大陆架各水深海域均有分布,在北部大陆架斜坡200~299 m深海域也可捕获。南海北部3省区的底拖网渔船拖捕带鱼的效率比东海区各省低。带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与拖网对带鱼的捕捞效率低,以及与底层鱼类资源数量明显下降有关。

  • 图  1   湛江渔业公司294 kW单拖渔轮渔获率的年间变化

    Figure  1.   Annual variations of catch rates by 294 kW otter trawlers of Zhanjiang Fishing Company

    图  2   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国营单拖渔轮的渔获率

    Figure  2.   Catch rates of state-owned otter trawlers in 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表  1   南海水产研究所历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情况

    Table  1   Otter trawl surveys conducted by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调查时间
    survey years
    调查海域
    survey sites
    调查海域面积/km2
    areas covered
    1961.12~1962.11 北部湾 Beibu Gulf
    1964.3~1965.2 北部大陆架 northern shelf 137 667
    1978.2~1979.1 北部大陆架外海 offshore northern shelf 75 000
    1992.9;1993.5 北部湾 Beibu Gulf
    1998.2、8~9、12;1999.4~5 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 northern shelf and Beibu Gulf 374 03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964~1998年北部大陆架主要经济鱼类底拖网渔获密度的变动

    Table  2   Changes in otter trawl catch rates of major commercial fishes from 1964 to 1998 in 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下载: 导出CSV

    表  3   1992~1998年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变动

    Table  3   Changes of otter trawl catch rates from 1992 to 1998 in Beibu Gulf

    种类
    species
    渔获密度/kg·km-2 catch rate 下降(增加)率/%
    declining (increasing) rate
    1992 1998
    发光鲷 Acropoma japonicum 114.5 < 27.0 >76
    白姑鱼 Pennahia argentatus 43.4 0.7 98
    中国枪乌贼 Loligo chinensis 36.8 8.7 76
    长尾大眼鲷 Priacanthus tayenus 29.6 3.1 90
    花斑蛇鲻 Saurida undosquamis 23.3 5.5 76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 21.6 74.0 66
    摩鹿加绯鲤 Upeneus moluccensis 18.7 < 2.8 >85
    羽鳃鲐 Rastrelliger kanagurta 17.1 < 2.8 >84
    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 16.6 < 2.9 >83
    条尾绯鲤 U.bensasi 16.2 0.9 94
    杜氏枪乌贼 L.duvaucelii 14.4 < 2.8 >81
    鲐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12.3 < 2.8 >77
    蓝圆鲹 Decapterus maruadsi 11.9 2.0 83
    脂眼鲱 Etrumeus teres 10.4 < 2.8 >73
    棕腹刺鲀 Gastrophysus spadiceus 10.0 3.8 62
    黄鳍马面鲀 Navodon xanthopterus 9.3 0.6 94
    尖嘴 Dasyatis zugei 9.2 < 2.8 >97
    何氏鳐 Raja hollandi 8.7 < 2.8 >97
     Therapon theraps 8.0 < 4.6 >43
    二长棘鲷 Parargyrops edita 7.2 21.7 (201)
    乌鲳 Formio niger 7.0 0.9 87
    海鳗 Muraenesox cinereus 6.9 1.0 86
    短尾大眼鲷 P.macracanthus 6.7 3.4 49
    深水金线鱼 Nemipterus bathybius 5.8 0.8 86
    金线鱼 N.virgatus 5.5 5.9 (7)
    红笛鲷 Lutjanus sanguineus 4.7 < 2.8 >40
    总渔获率 total catch rate 633.0 272.0 57
    下载: 导出CSV

    表  4   1962~1998年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变动

    Table  4   Changes of otter trawl catch rates from 1962 to 1998 in Beibu Gulf

    渔获密度/kg·km-2 catch rate 下降(增加)率/%
    declining (increasing) rate
    1962 1998
    红笛鲷 Lutjanus sanguineus 137.2 < 2.8 >98
    摩鹿加绯鲤 Upeneus moluccensis 73.8 < 2.8 >96
    黄带绯鲤 U.sulphureus 72.2 7.9 89
     Therapon theraps 57.8 < 5.6 >90
    长棘银鲈 Gerres filamentosus 44.0 < 2.8 >94
    黑印真鲨 Carcharhinus menisorrah 29.5 < 2.8 >91
    短尾大眼鲷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23.3 3.4 85
    灰裸顶鲷 Gymnocranius griseus 21.7 < 2.8 >87
    长尾大眼鲷 P.tayenus 20.8 3.1 85
    马拉巴裸胸鲹 Caranx malabaricus 19.3 < 2.8 >85
    扁尾鳞鲀 Abalistes stellatus 17.1 < 2.8 >84
    金线鱼 Nemipterus virgatus 16.4 5.9 64
    条尾绯鲤 U.bensasi 16.3 0.9 94
    二长棘鲷 Parargyrops edita 15.2 21.7 (43)
    断斑石鲈 Pomadasys hasta 9.7 < 2.8 >71
    蓝圆鲹 Decapterus maruadsi 9.1 2.0 78
    日本金线鱼 N.japonicus 8.4 1.3 85
    花斑蛇鲻 Saurida undosquamis 7.6 5.5 28
    长条蛇鲻 S.filamentosa 7.0 < 2.8 >60
    白姑鱼 Pennahia argentatus 39.8 0.7 98
    总渔获率 total catch rate 1 459.5 272.0 81
    下载: 导出CSV
  • [1] 袁蔚文, 邱永松, 郭金富, 等. 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R]. 广州: 南海水产研究所, 1994: 7-28.
    [2] 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海南岛以东), 第一册[R]. 广州: 南海水产研究所, 1966: 5-67.
    [3] 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海南岛以东), 第三册[R]. 广州: 南海水产研究所, 1966: 22-51.
    [4] 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海南岛以东), 第四册[R]. 广州: 南海水产研究所, 1966: 110-135.
    [5] 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海南岛以东), 第五册[R]. 广州: 南海水产研究所, 1966: 43-82.
    [6] 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集, 上册[R]. 广州: 南海水产研究所, 1979: 126-175.
    [7] 贾晓平, 李纯厚, 邱永松, 等. 北部湾渔业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10-169.
    [8] 贾晓平, 李永振, 邱永松, 等. 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99-520.
    [9] 袁蔚文, 施秀帖, 陈扩坚. 南海北部底层渔业资源评估[R]. 广州: 南海水产研究所, 1977: 13-25.
    [10] 袁蔚文, 李辉权. 关于南海区实行定期休渔的意见[J]. 南海区渔业资源管理咨询委员会会刊, 1999, 4: 19-23.
    [11] 曾炳光, 张进上, 陈冠贤, 等. 南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5: 170-197.
    [12]

    GULLAND J A. Fish stock assessment: a manual of basic methods[M]. New York: FAO/Wiley Ser 1, 1985: 223.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Fish-Stock-Assessment.-A-Manual-of-Basic-Methods-Elliott-Gulland/96fd586f5fbff273eeb3b471b15767443beccd07

图(2)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135
  • HTML全文浏览量:  556
  • PDF下载量:  443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9-15
  • 修回日期:  2007-11-28
  • 刊出日期:  2008-04-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