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Penaeus japonicus in the Guzhenkou Bay of Qingdao
-
摘要:
对青岛市古镇口湾放流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虾生长较快,而雌虾能达到更大的个体,雌虾体重生长拐点在91 d前后,雄虾为77 d,合理开捕日期为9月中旬,可适当把放流日期提至6月初。9月中旬前放流日本对虾生长期主要集中分布于5 m等深线以内泥沙底质海区。
Abstract: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Penaeus japonicus released in the Guzhenkou Bay of Qingdao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ale grew more quickly than the female, but the female could reach bigger body sizes.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weight growth curve for the female was about 91 days, and about 77 days for the male.We suggested that mid-September would be a preferred starting date for recapture.The optimal releasing date should be ahead of early June.Before mid-September, the released P.japonicu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within 5m isobaths and with the bottom of mud-sand.
-
Keywords:
- Penaeus japonicus /
- Guzhenkou Bay /
- release /
- growth
-
贻贝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是我国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我国养殖的贻贝主要有紫贻贝(Mytilus edulis)、厚壳贻贝(M.coruscu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1]。浙江省嵊泗县是我国厚壳贻贝的原产地和紫贻贝的集中养殖区,2005年贻贝养殖面积为1 130 hm2,产量达到了48 800 t,其中厚壳贻贝养殖面积85 hm2,产量4 900 t,贻贝养殖已成为该县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厚壳贻贝的市场价格看涨,经济效益高于紫贻贝2~3倍,为追求更高的养殖经济效益和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养殖单位纷纷开始转向养殖经济效益更高的厚壳贻贝,这对该种贻贝的苗种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厚壳贻贝的苗种供应,主要来源为海区半人工采苗,但近年来,由于酷渔滥捕以及保护不力,厚壳贻贝自然资源枯竭,天然苗种已经非常稀少,苗种问题已经成为抑制厚壳贻贝养殖大规模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厚壳贻贝苗种全人工苗种生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内许多科研院所都对厚壳贻贝繁殖生物学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但至今大规模生产性苗种生产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献资料报道少。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在嵊泗大海洋养殖公司石柱育苗场,进行了厚壳贻贝的人工繁育试验,首次成功地培育了厚壳贻贝苗1 304.70×104 ind; 经102 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 mm的稚贝404.46×104 ind。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06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在嵊泗大海洋养殖有限公司石柱育苗厂进行; 5月中旬至9月中旬,海区中间培育在嵊泗县枸杞乡后头湾海区进行。
1.2 育苗设施与条件
水泥池,规格8.0 m×4.0 m×1.4 m。育苗用水取自石柱海域的自然海水,经24 h以上黑暗沉淀和砂滤。育苗厂具备育苗、饵料、供水、供热、供电、附属配套设施与附苗器材等基础设施条件。
1.3 亲贝来源与强化培育
采捕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极海区野生种,平均壳长10.5 cm,平均壳高5.0 cm。获得亲贝后,剪去亲贝的足丝和壳外的附着物,清洗后,用浓度15 mg · L-1的KMnO4溶液药浴15~20 min,将亲贝放入育苗池进行强化培育。亲贝蓄养量为3.0~4.5 kg · m-2,水深30~40 cm,日换水100%,日投扁藻Platymonas sp(密度1×104 ind · mL-1)和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gensis(密度5×104~8×104 ind · mL-1)作饵料[2]。
1.4 人工催产与采卵
将厚壳贻贝的亲贝清洗消毒,置于干燥通风处阴干刺激15 h和流水刺激1~2 h[2-3],然后再将亲贝取出,放入池中采苗网帘上使其静水放散,仔细观察亲贝的产卵及排精状况。为防止精子过量,应及时将雄贝拣出。当水体中受精卵的密度达2~30 ind · mL-1时,取出雌贝。产卵池连续充气,并用100目筛绢捞网,清除上浮泡沫及污物。当胚胎发育至直线铰合幼虫,进行计数,用350目筛绢网箱,采用池底排水的方法收集幼虫,移入育苗池中进行培育[3]。
1.5 胚胎发育观察
胚胎发育材料取自人工催产的受精卵,在实验室内培育和进行连续观察。培育水温为16.2~19.8℃,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孵化后各个时期的幼虫,均进行显微镜连续观察及显微摄影。
1.6 浮游幼体培育
从直线铰合幼虫到眼点幼虫的培育。培育密度。D形幼虫期为15~20 ind · mL-1,壳顶初期10~15 ind · mL-1,壳顶中期5~10 ind · mL-1,壳顶后期4~5 ind · mL-1,眼点幼虫期3~4 ind · mL-1,匍匐幼虫期2~3 ind · mL-1 [4]。
培育条件。水温16.2~21℃,盐度25~28,pH 8.0~8.2,溶解氧5 mg · L-1以上,氨氮0.2 mg · L-1以下,光照500~1 000 lx[4]。
换水。每日早上用虹吸法或池底排水法换水1次,总换水量从30%逐渐增加至100%。
饵料。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扁藻。日投饵2次,即早上换水后投喂1次,傍晚根据培育水体中藻类的密度,补充投喂1次[5]。饵料投喂密度见表 1。
表 1 厚壳贻贝幼虫饵料投喂数量表Table 1. The amount of bait provided for different larvae stages of M.coruscus104 ind · mL-1 幼虫期别
developmental stage饵料品种 kinds of bait 等鞭金藻
Isochrysis sp微绿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小硅藻
Nitzschia closterium扁藻
Platymonas sp直线铰合幼虫至壳顶初期幼虫
from straight hinge to early umbo-veliger larva stage0.5~1.5 1.0~2.0 0.5~1.0 壳顶初期幼虫至壳顶中期幼虫
from early to fully grown umbo-veliger larva stage1.0~2.0 1.0~1.5 1.0~2.0 0.1~0.2 壳顶中期幼虫至壳顶后期幼虫
from fully grown to late umbo-veliger larva stage2.0~3.0 2.0~3.0 2.0~3.0 0.2~0.3 倒池。在育苗过程中,每4~5 d倒池1次。
充气。在幼虫培育过程中连续充气,随着幼虫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
防病。不定期使用浓度为1~2 mg · L-1的土霉素或青霉素。
观察与测定。包括饵料密度计数、幼虫定量、幼虫生长测定、幼虫活动情况观察以及水温、盐度、pH、光照、溶解氧、氨氮、有机物耗氧量等理化因子的测定。
1.7 稚贝培育
从稚贝附着到稚贝壳长1 mm左右的培育。当眼点幼虫壳长达到0.260~0.280 mm,部分幼虫能伸足爬行时,分批投放附着基。
附着稚贝的附苗基,使用聚氯乙烯网衣制成附苗帘,经清洗和消毒处理。根据附着幼虫的密度,确定附苗帘的投放数量[1]。
稚贝培育管理同幼虫培育,但投饵密度和换水量相应增加。当附着稚贝生长到壳长1 mm左右时,移入海区进行中间培育。
2. 结果与讨论
2.1 厚壳贻贝的胚胎发育时序
厚壳贻贝受精卵呈卵圆形,直径0.071 mm。受精后25 min,胚胎开始发育,其发育过程如表 2所示。
发育时间/h: min
time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胚胎发育时相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发育时间/h: min
time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胚胎发育时相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00:00 受精卵 02:45 第三次分割 00:25 第一极体 02:55 8细胞 00:35 第二极体 03:15 16细胞 00:45 第一极叶 03:45 32细胞 01:05 第一次分割 04:25 桑椹期 01:15 2细胞 07:50 囊胚期 01:35 第二极叶 09:50 原肠期 01:45 第二次分割 18:25 担轮幼虫 01:55 4细胞 39:50 直线绞合幼虫 02:35 第三极叶 厚壳贻贝各发育阶段幼虫的特征如下:
直线绞合幼虫期。身被胚壳,出现初期绞合线,面盘形成,已具捕食能力,体内消化道发达,胃部扩大,胃内食物明显,同时体内出现收缩肌及闭壳肌原基,幼虫游动活泼,捕食积极[6]。
壳顶幼虫前期。胚胎发育后7 d,幼虫直线绞合部分略隆起,回肠形成,原肾明显[6],壳长范围在0.140~0.180 mm之间。
壳顶幼虫中期。胚胎发育后10 d,幼虫壳顶隆起明显,贝壳变得不对称,内部器官逐渐出现,后闭壳肌附近出现足芽[6],壳长范围在0.180~0.200 mm之间。
壳顶幼虫后期。胚胎发育后14 d,幼虫体内两侧眼点出现,足形成,呈棒状,能伸缩,面盘开始退化,腮突出现[6],壳长范围在0.200~0.240 mm之间。
匍匐幼虫期。胚胎发育后19 d,面盘缩小,足及腮丝发达,循环、排泄及感官器官日趋完善[6]。在生态上,幼虫的趋光性转变为背光性,游动能力减弱,幼虫由浮游生活到附着生活的过度变态阶段。壳长范围在0.240~0.280 mm之间。
附着稚贝期。胚胎发育后28 d,幼虫壳呈楔形,生长线清晰,足丝腺分泌足丝,面盘萎缩,失掉浮游能力,基本上具备了成体生活时期需要的一切内部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6]。壳长范围在0.280~0.300 mm之间。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厚壳贻贝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卵裂、胚胎发育和幼体形态,与紫贻贝的胚胎发育极为相似。在水温16.2℃的条件下,两者的胚胎发育时间,厚壳贻贝胚胎受精后39 h 50 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与紫贻贝胚胎受精后38 h 55 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相近[1]。
2.2 厚壳贻贝幼虫的生长与成活
影响贻贝幼虫生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2方面: (1)水温; (2)饵料。水温在14~23℃是厚壳贻贝幼虫生长的适宜温度,生理适宜温度高限时的生长速度最快。2006年厚壳贻贝育苗过程中,在水温18℃渐进至21℃的条件下,幼体的日生长速度可达0.10 mm以上(表 3),第17天即可出现眼点。幼体培育密度为18 ind · mL-1,直线绞合幼虫期至眼点出现幼体的培育成活率达到25%(表 4)。
表 3 厚壳贻贝幼体与紫贻贝生长速度比较表Table 3. The comparison of larvae growth between M.edulis and M.coruscusmm 日期
date品种
species幼体生长 larvae growth 第1日
1st day第3日
3thday第5日
5thday第7日
7thday第9日
9thday第11日
11thday第13日
13thday第15日
15thday第17日
17thday06.4.10
Apr.10th 2006厚壳贻贝
M.coruscus0.111× 0.078 0.126× 0.095 0.144× 0.109 0.165× 0.125 0.197× 0.156 0.217× 0.182 0.239× 0.207 0.262× 0.233 0.278× 0.251* 06.3.28
Mar. 28th 2006紫贻贝
M.edulis0.107× 0.075 0.124× 0.095 0.143× 0.108 0.163× 0.128 0.195× 0.165 0.214× 0.185 0.235× 0.210 0.265× 0.235 0.280× 0.255* 注: 水温18~21℃; *. 眼点出现; 个体大小为长×高
Note: Temperature 18~21℃; * Means the occurrence of eyespot; Individual size is length×height.表 4 厚壳贻贝幼体与紫贻贝幼体培育密度和成活率比较表Table 4.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dulis and M.coruscus on larvae density and survive rateind · mL-1; % 日期
date品种
species幼体生长larvae growth 第1日
1st day第3日
3thday第5日
5thday第7日
7thday第9日
9thday第11日
11thday第13日
13thday第15日
15thday第17日
17thday06.4.10
Apr.10th 2006厚壳贻贝
M.coruscus18/100 16.4/91 14.0/78 13.5/75 10.4/58 9.4/52 7.2/40 6.3/35 4.5*/25 06.3.28
Mar. 28th 2006紫贻贝
M.edulis15.5/100 14.4/93 13.2/85 12.4/80 11.6/75 9.9/64 8.8/57 7.0/45 5.7*/37 注: 水温18~21℃; *. 眼点出现
Note:Temperature 18~21℃; * Means the occurrence of eyespot.2.3 稚贝附着
在贻贝人工育苗中,掌握附着基最佳投放时间十分重要。附着基过早投放会严重影响水质,从而影响幼虫生长和存活。反之,如达到附着期还不及时投放附着基,幼虫将在池底部高度密集而造成局部缺氧、缺饵,引起幼虫大量死亡。因此,在生产性贻贝育苗中,一般依据眼点幼虫出现的比例,作为投放附着基的标志。但从眼点出现初期至幼虫附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约6~9 d),特别是已附着的稚贝具有切断足丝,迁移再附着的特性。我们认为投放附着基的时间应适当延迟,当发现较多眼点幼虫伸足匍匐与面盘开始退化时,是投放附着基的最佳时机。
2.4 稚贝培育
厚壳贻贝人工育苗的关键在于附着期稚贝的培育,由于稚贝变态附着期间的生命力较弱,为附着稚贝的死亡高峰期,所以,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应保证优良水质,投喂充足的优质饵料,保证水温稳定,增加了换水次数和换水量,有利于稚贝的生长及提高稚贝的成活率。2005年试验,当稚贝壳长0.3~0.5 mm阶段,稚贝出现生长差异大,部分生长停滞,附着不适并大量死亡的现象,经30 d室内人工培育,获平均壳长0.4938 mm的附着稚贝5×104 ind,附苗帘平均附苗量约500 ind · 只 -1。直线铰合幼虫至稚贝附苗帘下海时的成活率仅为0.5%。2006年试验,获平均壳长0.694 mm的附着稚贝1 304.7×104 ind,附苗帘平均附苗量2.5×104 ind · 只-1,直线铰合幼虫至稚贝附苗帘下海时的成活率达到10.5%。附着稚贝经102 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 mm的稚贝404.46×104 ind,海区保苗成活率达31%。
2.5 应用前景展望
通过近50年的努力,贻贝浅海养殖已成为嵊泗县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渔业经济,也是嵊泗县唯一得以发展的产业化养殖方式,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民转产转业和海岛建设方面起关键作用。由于厚壳贻贝的市场价格看涨,经济效益高于紫贻贝2~3倍,为追求更高的养殖经济效益和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养殖单位纷纷开始转向养殖经济效益高的厚壳贻贝。在厚壳贻贝苗种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浙江海洋学院首次在国内实现了规模化厚壳贻贝的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并在嵊泗贻贝养殖海区首次得到了养殖渔民的承认。该项技术的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的厚壳贻贝大规模苗种生产奠定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对嵊泗贻贝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表 1 日本对虾调查取样时间和体长平均值
Table 1 The date of sampling and the average body-length for P.japonicus
时间date 8月3日Aug.3rd 8月17日Aug.17th 8月31日Aug.31th 9月14日Sep.14th 9月28日Sep.28th 10月12日Oct.12th 10月26日Oct.26th 日龄/d day age 59 73 87 101 115 129 143 雄虾体长/mm average body length of male 86.2 102.5 114.8 125.8 134.7 141.3 145.6 雌虾体长/mm average body length of female 83.8 101.8 117.9 128.1 138.2 148.6 1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