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封面

目录+封面[J].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13(5).
引用本文: 目录+封面[J].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13(5).
Cover  Content[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7, 13(5).
Citation: Cover  Content[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17, 13(5).

目录+封面

Cover  Content

  • 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属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管鞭虾属(Solenocera),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和日本、东南亚、印度,主要栖息于水深50~100 m的外海海域,为本海区重要经济虾类之一,在拖虾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4]。本文根据1998~1999年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调查中高脊管鞭虾的资料,分析研究了闽东北外海高脊管鞭虾的数量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开展了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0°00′~125°30′E)虾蟹类资源探捕调查,调查站位采用均匀网格状布设,每隔经纬度30′设置一调查站,共30个探捕调查站(图 1),水深范围为33~137 m。租用闽霞渔1307号单拖渔船进行4个航次定点调查,调查船总吨位为100 t,主机功率183.75 kW,网具为单囊有翼拖网,网具规格为60 m×51 m(38 m)。每调查站拖曳1 h,拖速2.5 kn,拖网两袖端间距为12 m。渔获物按种类进行计数和称重,密度指数以拖捕1 km2的渔获量(kg)表示。调查与分析测定按照《海洋调查规范》进行[5],共测定高脊管鞭虾512尾。

    图  1  调查站位图
    Figure  1.  Map of investigation station

    高脊管鞭虾是本海区虾类的优势种类之一,4个季度月共渔获93.15 kg,占虾类总渔获量的8.0%,居虾类渔获量第三位,平均密度指数为14.0 kg · km-2

    5月(春季),高脊管鞭虾出现频率为40%,渔获量达57.79 kg,占周年渔获量的62.0%,平均密度指数最高,达34.7 kg · km-2。主要分布于27°00′~28°00′N,123°00′~124°00′E海域,平均密度指数高达463.1 kg · km-2,在26°00′~27°00′N,121°30′~122°30′E海域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平均密度指数为155.6 kg · km-2。8月(夏季),出现频率下降为30%,渔获量为22.96 kg,占周年渔获量的24.7%,平均密度指数为13.8 kg · km-2。相对集中分布于27°30′~28°00′N,122°30′~124°30′E海域,平均密度指数为161.1 kg · km-2,其它海域仅有少量零星的分布。11月(秋季),出现频率为30%,渔获量锐减至7.58 kg,占周年渔获量的8.1%,平均密度指数为4.55 kg · km-2。在27°15′N,122°15′E附近海域密度相对较高,平均密度指数为48.65 kg · km-2。2月(冬季),出现频率最高,为43.3%,但渔获量却最低,仅为4.82 kg,占周年渔获量的5.2%,平均密度指数为2.89 kg · km-2;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但密集度降低,仅在27°15′N,123°15′E附近海域密度较高,平均密度指数为37.74 kg · km-2,其余站位密度均很低(图 2)。

    图  2  闽东北外海高脊管鞭虾的数量分布
    Figure  2.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S.alticarinata in the Northeast Fujian outer-sea

    不同水深高脊管鞭虾数量分布的变化较为明显,5和11月主要分布在80~100 m的海域,100~120 m的海域也有一定的数量;8月主要分布在80~100 m的海域;2月分布范围较广,但群体分散,密度较低,主要分布在80~120 m的海域(表 1)。

    表  1  水深对高脊管鞭虾数量分布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water depth on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S.alticarinata
    水深/m
    depth
    5月May 8月August 11月November 2月February
    出现频率
    /% occurrence
    平均密度指数
    /kg·km-2 density
    出现频率
    /% occurrence
    平均密度指数
    /kg·km-2 density
    出现频率
    /% occurrence
    平均密度指数
    /kg·km-2 density
    出现频率
    /% occurrence
    平均密度指数
    /kg·km-2 density
    < 60 0 0 0 0 0 0 0 0
    60~80 0 0 20.0 0.57 0 0 0 0
    80~100 75.0 104.07 62.5 50.25 37.5 10.54 75.0 4.22
    100~120 50.0 20.54 20.0 0.50 50.0 5.15 50.0 4.99
    >120 33.3 0.72 33.3 1.14 33.3 0.21 66.7 1.0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高脊管鞭虾体长分布范围为41~129 mm,优势体长组80~100 mm,占44.7%,平均体长83.9 mm。渔获的雌虾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虾体长分布范围为41~129 mm,其优势体长组不明显,平均体长85.7 mm;雄虾体长分布范围为46~102 mm,优势体长组80~95 mm,占57.6%,平均体长81.1 mm(图 3)。

    图  3  高脊管鞭虾体长组成
    Figure  3.  Body length composition of S.alticarinata

    体重分布范围为1.0~38 g,优势组2.5~12.5 g,占58.8%,平均体重10.5 g。其中雌虾体重分布范围1.1~38 g,平均体重12.0 g;雄虾体重范围为1.0~16.0 g,平均体重8.3 g。

    各季度月高脊管鞭虾体长变化如图 4所示,其体长和体重组成呈现规律性变化,2月渔获的个体最小,雌虾平均体长69.7 mm,平均体重6.1 g,雄虾平均体长68.9 mm,平均体重4.9 g;5月则增长至雌虾平均体长为96.4 mm,平均体重15.2 g,雄虾平均体长84.7 mm,平均体重9.7 g;8月渔获的个体最大,雌虾平均体长104.9 mm,平均体重20.0 g,雄虾平均体长89.0 mm,平均体重10.9 g;11月渔获个体与5月基本相当。

    图  4  2、5、8和11月高脊管鞭虾体长组成
    Figure  4.  Body length composition of S.alticarinata in February, May, August and November

    高脊管鞭虾体长L(mm)与体重W(g)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

    W=5.808×10-6L3.218     R=0.9857

    W=8.429×10-6L3.123     R=0.9618

    体长小于51 mm的雄性体重大于雌性,体长大于51 mm雌性体重则大于雄性。本次调查雄虾最大体长仅102 mm,体重16.0 g,而雌虾最大体长可达129 mm,体重38.0 g。

    高脊管鞭虾雌雄性比为1:0.66。除11月雄性虾体比雌性虾体数量多外,其它各月均是雌性数量多于雄性。

    高脊管鞭虾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Ⅳ期和Ⅲ期为主,分别占47.0%和37.3%,Ⅱ期占14.7%,Ⅰ期仅占0.91%。从各月性腺发育情况看,4个季度月均有出现Ⅳ期虾体,以8月所占比例最高,占92.2%,其次为11月,占61.4%,2月最少,占5.5%(图 5),表明高脊管鞭虾周年均有生殖活动,其生殖盛期为8~11月。

    图  5  高脊管鞭虾雌性性腺成熟度组成
    Figure  5.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sex maturity of female S.alticarinata

    根据生物学测定资料,如果以性成熟度Ⅳ期为性成熟标志,高脊管鞭虾雌性初次性成熟的体长为87 mm,大量性成熟的体长分布为95~115 mm。

    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占48.8%,0级次之,占29.1%,2级仅占17.5%,3级占4.6%,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差异。

    从本次调查来看,高脊管鞭虾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外海特征,其分布范围虽然较广,但主要栖息在水深80~120 m的外海水域,以水深80~100 m海域数量为多,而80 m以内海域基本没有分布。其数量分布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季(5月)和夏季(8月)其渔获量占虾类总渔获量的86.7%,特别是春季分布范围较广,群体密集度高,在27°00′~28°00′N,123°00′~124°00′E和26°00′~27°00′N,121°30′~122°30′E海域各出现一个中心渔场,夏季主要位于调查海区的东北部水域,在27°30′~28°00′N,122°30′~124°30′E海域最为集中,其它海域数量均很低。

    高脊管鞭虾冬季(2月)的平均密度指数和渔获量均为全年最低,渔获的个体也为全年最小,雌性性成熟度绝大部分以Ⅱ期和Ⅲ期为主,渔获群体以补充群体为主,此后随着虾体的生长,群体密集度和渔获个体逐渐增大,在春季(5月)密集度达到高峰,夏季(8月)个体最大,绝大部分个体都发育成熟,随着生殖盛期后生殖个体的不断死亡,群体密集度和渔获个体逐渐变小。因此冬季(2月)和春季(5月)主要是捕捞高脊管鞭虾的索饵群体,夏季(8月)和秋季(11月)主要是捕捞生殖群体。

    高脊管鞭虾作为拖虾作业的重要渔获种类之一,个体较大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6-7]。因此,在其5~8月渔汛期间应控制闽东北外海80~100 m海域的作业规模,保护幼虾发育成长和繁育期虾体,特别是对违规使用电脉冲惊虾仪等捕捞作业方式应予以严厉打击,促进高脊管鞭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89
  • HTML全文浏览量:  99
  • PDF下载量:  44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7-10-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