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iichthys miiuy
-
摘要:
对
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胚胎和仔、稚、幼鱼的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5~27℃、盐度31.9的条件下,经19 h 18 min陆续孵出仔鱼。根据胚后发育的形态特征对仔、稚、幼鱼各时期提出界定标志, 仔鱼期:初孵仔鱼发育至各鳍分化完成(1~17日龄,持续17 d);稚鱼期:鳞片开始出现、生出枕骨棘至全身被鳞(18~32日龄,持续15 d);33日龄以后进入幼鱼期。仔、稚、幼鱼培育水温25.8~32.2℃,盐度28.6~32.5。 鱼以卵径(0.91 mm)、油球径(0.33 mm)和枕骨棘形态等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石首鱼类早期发育的形态依据。Abstract:The early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emperate fish Miichthys miiuy were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observations on the embryo, larval and juvenile fish stages. The fertilized eggs are transparent and buoyant. At the temperature of 25~27℃ and salinity of 32.9, the fertilized eggs developed into larval fish in 19 h.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we have established the definition of different stages as the follows: (1) larval fish stage: 1~17 d postfertilization, development of all fins was completed; (2) juvenile fish stage: 18~32 d postfertilization, occipital bone spine appeared and the whole body was covered by scales; (3) young fish stage: 33 d postfertilization. The optimal growing temperature was 25.8~32.2℃ and the salinity was 32.5.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gg size (0.91 mm), oil balls (0.33 mm) and occipital bone spine were found to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species in Sciaenis.
-
Keywords:
-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
- fish morphology /
- early development
-
大伙房水库地处辽河支流浑河中上游,辽宁省抚顺市境内,位于41°47′N~41°57′N,124°05′E~124°22′E,为带状河谷型水库。东西长约35 km,最大水深37 m,最大蓄水面积114 km2,总库容21.87×109 m3。水库渔获鱼类11种,主要经济鱼类5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鳙为该水库主要增殖品种,约占总量的85%。每年10月投放鱼苗40 t左右,其中鳙58%、鲢27%,规格为35~100 g·尾-1。作为中国9大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地,合理的鱼类放养捕捞既可以优化水质、维持水库生态稳定,又能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对库区鱼类资源不同季节现存量以及分布状况的把握,可为制定增殖放养和捕捞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淡水水域多采用人工增殖放养和定置网箔大规格体长鱼类选择性捕捞,传统的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方法较难实施。近年来随着渔业声学测量技术在中国推广,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方法在淡水的应用逐渐增多且收到较好效果。包括武汉东湖、长江葛洲坝、新疆塞里木湖、青海湖、辽宁清河水库、三峡水库和楠溪江等不同种类鱼类的声学资源调查和空间分布[1-7]。中国虽然在2007年编制了针对海洋调查的《渔业声学资源调查与评估》规范[8],但是由于湖泊江河相对海洋水域范围狭窄且鱼类组成各异,目前已成熟的海洋声学评估技术尚不能简单复制于淡水调查,需要针对调查水域实际情况开展研究,获得最佳的调查方法。国外淡水渔业声学研究较少,鱼种与中国差异较大,可参考的结果也较少[9-13]。
因此该研究选择春、夏、秋(冬季冰层较厚不能进行声学调查)季节,在2012年7月19~21日、9月14~16日和2013年5月12~14日分别对水库进行鱼类资源声学调查,对鱼类的回波特征、单体目标大小和分布、资源现存量和分布及主要水文参数进行分析,考察鱼类资源分布随季节和水文参数变化的规律,为确定北方水库合理的声学调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航线和站位的设定
大伙房水库为T型交叉带状河谷型水库,综合考虑水库形状、水深分布、采样点及网箱位置等因素,声学调查采用“之”字形航线对库区(上游有网箱的区域除外)进行断面声学回波采样。水文参数采样按上、中、下游设置共计8个采样站位,分别为位于上游支流交汇处的A1、A2,位于中游断面点B1、B2、B3,以及位于两主流交汇处C1、南侧C2及北侧大坝附近的C3,图 1为7月的调查航迹线和站位分布图,其余2次调查航线与7月航线基本相同。
1.2 调查方法和数据后处理
使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美国YSI,6100型)在设置站位对水温、pH、溶解氧(DO)等参量进行垂直剖面测量,叶绿素a使用荧光法测量。声学调查使用小艇(长6 m,宽2.5 m)走航测量,平均航速6 kn。分裂波束科学鱼探仪(挪威Simrad,EY60型,70 kHz)的波束半功率指向全角为7°、脉冲宽度0.256 ms、发射功率300 W、脉冲收发间隔0.1 s。换能器放置于导流罩内,使用钢管悬挂固定于船弦右侧,吃水1 m。调查前用水质分析仪测量水温、盐度,计算声速和吸收系数,使用直径38.1 mm钨钢合金标准球对科学鱼探仪进行校正。使用GPS导航仪(美国Garmin,60CS型)测量位置信息,数据通过RS232接口与科学鱼探仪数据进行同步显示和保存。使用专用声学数据后处理软件Echoview 4.0(澳大利亚,Myriax)进行单体目标统计和资源评估。
1.3 鱼类资源声学评估方法
库区鱼类资源声学评估主要参考《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规范[8]中回波积分法进行。由于大伙房历年捕捞渔获物中鲢、鳙种类的比例占绝对优势(2011年鳙为52%,鲢为22%),且库区在6月~11月期间主要以定置网箔方式进行活鱼捕捞,无法提供对应声学回波的网具采样,因此现阶段暂按鳙的声学参数对整体资源量进行评估。
鳙的姿态平均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TS)与体长的关系式,使用基尔霍夫近似射线(KRM)模型计算的姿态平均TS结果[14-15]:
$$ T S_{\mathrm{a}}=21.1 \log L_{\mathrm{cm}}-67.1 $$ (1) 其中Lcm为鱼标准体长(cm)。分裂波束科学渔探仪调查时,TSa可以直接对单体回波进行检测后现场测量。
资源质量可以利用体长与体质量的拟合关系式进行换算,该研究使用鲢鳙的关系式为[14]:
$$ W=0.0167 L^{2.9806} $$ (2) 其中W表示质量(g);L为标准体长(cm)。最终在面积As(m2)内鱼类资源总质量为:
$$ W_T=A_S \sum\limits_{i=1}^k<n_i>W_i $$ (3) 其中下标i表示不同体长鱼类, < n>为单位水面的鱼类平均密度。在回波积分处理单元内,不同体长鱼类的密度为下式[15-17]:
$$ n_i=\frac{S_a}{<\mathsf{σ}_{b s}>} \frac{p_i<\mathsf{σ}_{b s}>_i}{^i\sum\limits_{i=1}^k p_i<\mathsf{σ}_{b s}>_i} $$ (4) 其中sa为回波积分值(单位水面的散射强度),p为通过单体检测并进行目标跟踪后,不同TS鱼类数量的频度值, < σbs>为姿态平均后向散射截面(与TS的线性值相等)。
在数据后处理过程中,根据库区鱼类回波分散分布以及库区狭长的地理特征,选择积分处理单元水平距离为100 m。使用Echoview软件数据处理按以下步骤进行:1)进行气泡和干涉信号等剔除;2)进行单体目标检测、跟踪和频度计算,获得不同TSa(< σbs>)频度p值;3)在积分处理单元内进行回波积分,获得积分值sa;4)利用公式(4)计算不同TS鱼类的密度(尾·m-2);5)根据公式(2)和(3)计算上、中、下游的鱼类资源体质量;6)统计库区内不同体长鱼类水平和垂直空间密度分布。
2. 结果
2.1 主要水文参数
不同季节各站位水温剖面见图 2。2013年5月和2012年7月有较明显的温跃层,5月上游6~8 m,中下游8~10 m,7月15~20 m,温跃层下的等温层水温为4~6 ℃。2012年9月15 m以深水温逐渐降低,无明显温跃层变化。表层水温5月、7月和9月别分为10~15 ℃,18~27 ℃和20~22 ℃,7月水温的下降梯度最大。
不同季节ρ(DO)剖面见图 3。ρ(DO)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7月表层ρ(DO)明显高于5月和9月。7月5 m以浅水层ρ(DO)为10~14 mg·L-1,5 m以深水层ρ(DO)随深度下降逐渐降低。5月ρ(DO)随深度变化不大,从表层至底层均维持在3~5 mg·L-1。9月15 m以浅水层ρ(DO)维持在7~10 mg·L-1,15 m之后ρ(DO)随深度下降逐渐减少。5月和9月下游ρ(DO)要低于中上游,7月上游ρ(DO)最低。其他水文参数均值:5月pH为7.71、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12.09 μg·L-1、透明度为1.96 m。7月pH为8.27、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27.7 μg·L-1、透明度为1.50 m。9月pH为7.62、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12.06 μg·L-1,透明度为2.25 m。
大伙房水库水质呈弱碱性,pH夏季高于春秋季。受春季融冰等因素影响,5月ρ(DO)较低,7月夏季受高温、降水和径流影响,表层较高,9月蓄水后表层ρ(DO)减少。浮游植物夏季受降水径流和高日照影响呈峰值状态。7月受降水和径流影响透明度较低。
2.2 声学调查结果
2.2.1 鱼类声学回波及单体目标强度特征
不同季节鱼类回波特征见图 4~图 6。2012年7月鱼类回波密度较大,回波信号分层分布,主要集中于在0~5 m及5~15 m水层,15 m以下有分散的单体回波信号(图 4),偶尔有鱼群回波(图 4中c回波)。9月回波较7月分散,10 m以下水层有带状回波,中游区域偶尔出现鱼群,底层也有鱼类回波(图 5)。2013年5月整个水库单体回波信号较少,鱼群回波较多,主要分布在5~10 m水层,集中在中游(图 6)。
目标识别主要通过单体目标检测、不同鱼类的捕捞方式和渔获物水层分布的经验来判断。0~5 m层的TS较小(-70~-58 dB)、结合
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体长分布(< 15 cm)和渔获水层经验可以判断表层主要以 条和浮游动物为主。根据捕捞经验和回波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特点,可以判定5~15 m水层鱼类主要以鲢、鳙为主。而较深水层回波多为鲤、鲫和草鱼等回波。图 4中a和b的回波具有垂直均匀分布特征,且目标强度基本相同,根据经验判断为气泡。对于鱼群回波,图 4和图 5中鱼群回波无法判定鱼种,图 6中鱼群回波根据调查中该类回波数量较大可以判别为鲢、鳙。不同季节单体目标检测结果见图 7。检测的数量,7月数量最多、9月次之、5月受鱼类集群的影响检测数量最小。7月调查TS峰值主要集中在-66~ -62 dB区域;9月调查TS主要集中分布在-64 dB附近;5月TS存在-54 dB、-48 dB和-42 dB 3个峰值。库区投放鲢、鳙鱼苗规格大于10 cm,根据公式(1)小于-46 dB的单体目标为非鲢、鳙的其他小型鱼类等。因此,在资源评估中该部分不计入资源量内。根据不同季节目标强度的频度能够反映出浮游动物数量夏季最多、秋季数量略为降低但规格增大、春季大幅度减少的特征。7月表层1~4 m为浮游动物的散射层。5~15 m水层浮游动物和鱼类混在一起。
2.2.2 鱼类资源密度和资源量
不同季节不同体长规格鱼类所对应的平均密度见图 8。2012年7月上游鱼类密度较高,9月体长大于20 cm规格鱼类下游密度高。2013年5月上、中、下游鱼类密度差异不大。因此,5月鱼类在库区分布比较均匀;7月主要集中在较浅的上、中游,下游分布较少;9月主要在较深的下游分布,上、中游较少。资源量调查结果见图 9。7月、9月和5月分别在4 634 t,1 522 t和1 012 t左右。7月由于上游调查时间进入夜间、船上灯光的诱集效果以及浮游动物和小气泡等影响,造成评估结果过大。5月由于鱼类以小型集群形式存在,单体检测较少且航线短,资源量评估偏小。9月水文环境垂直变动小,鱼类呈单体分散状态,较为适合单体目标检测和声学评估。调查结果与利用历年各龄鱼渔获尾数和最大年龄和最后一年的资源尾数的POPO(1972)方法推算的资源量结果1 513 t基本一致[16]。
2.2.3 渔业资源的垂直分布
通过对不同水层的单体目标回波检测,分析获得不同体长鱼类在不同季节的垂直分布特征,分布频度特征见图 10。5月鱼类主要集中在0~10 m水层;7月鱼类集中在5~15 m水层。体长小于50 cm的鱼类主要分布在0~15 m水层,大于50 cm的鱼类主要分布在5~15 m水层;9月鱼类主要分布于10~20 m水层,其中5~15 m水层较为集中,0~5 m水层鱼类分布密度较5月和7月少,而15 m以深水层鱼类密度较5月和7月大。
2.3 水文参数对鱼类垂直分布的影响
5月库区鱼类主要分布在0~10 m水层,即温跃层以浅水层,水温在6~12 ℃(图 2-a);7月主要集中在5~15 m的温跃层以浅水层,相比于表层较高的水温,鲢、鳙更适宜中层的水温16~21 ℃;9月主要分布在10~20 m附近水层,表层的分布少,9月水温垂直梯度变化不大(18~21 ℃)。与7月相比鱼类分布的水层范围进一步扩大(图 2-c)。不同季节的DO、pH及叶绿素a质量浓度等对鲢、鳙的分布影响不明显,受温度影响较大。
3. 讨论
该研究选取夏季、初秋和春末季节进行调查,对应库区融冰对流结束(5月)、放水(7月)和储水(9月)的水体变化过程。结合各季节主要水文参数剖面和声学调查的水平及垂直鱼类目标空间分布结果,可以获得鱼类在不同季节的行为变动规律[17-19]。该方法对研究北方冬季结冰型水库湖泊鱼类资源季节变动有较好的效果。
3.1 鱼类的垂直分布特征
对于鲢、鳙的垂直分布规律,传统的捕捞经验一般认为鲢、鳙鱼类主要分布于10 m附近的水层且较大个体分布在相对较深的水层。该研究结果显示鲢、鳙主要集中在10~15 m之间的水层,这与传统经验相吻合。而
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小型鱼类主要分布在表层。鲤、鲫和草鱼的回波信号主要分布于上、中游两岸附近区域的底层,在较深的下游区域回波信号较少(图 10)。而库区其他经济鱼类,如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等回波尚不能识别,需要结合实际采样进行判别。另外,图 7中7月与5月的TS峰值相差近20 dB,这可能是由于夏季捕捞强度大于冬季捕捞强度而造成。3.2 声学调查季节的选择
秋季库区蓄水,上游径流水的影响相对夏季少,库区整体水文环境较稳定,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是明显,声学调查结果显示,整个库区鱼类回波呈均匀分散分布,无集群现象。通过对比各季节库区水文和声学调查所得数据,再结合放苗量、渔获物抽样对2012年2~5龄资源量推算所得的结果(1 513 t,未公开),秋季进行声学调查结果1 522 t与渔获物抽样推算的资源量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大伙房水库进行声学调查的最适季节为秋季。
3.3 库区声学调查与资源量评估
根据库区狭长的地形特点,该研究声学调查采用“之”字型走航方法,其优点是可以简单避开库区内设置的定置网箔。由于调查范围相对海洋调查较小,航线的断面间隔也远小于一般海洋调查[8]。从调查结果看,夏秋季节库区内的鲢、鳙基本分布较为密集和连续,调查航线基本满足随机性和相邻航线的非相关性的声学采样要求,能够较好地反映鱼类在库区内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由于使用较小的快艇调查,航行稳定性较差,航迹线与设计航线相比存在偏差。但是考虑到夏秋季节鱼类较均匀分布的现状,对资源量评估影响不大。
《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规范[8]要求配合网具的生物采样,用于识别鱼种和确定体长分布。由于该研究中无法进行拖网采样,参考定置网箔渔获数据进行鱼种分配。但网具的大规格鱼类选择性导致评估产生误差,今后可以使用无选择性的三重刺网进行采样,配合声学调查。大伙房鱼类种类较多,约11种,根据历年的生产,鳙占52%以上,因此资源评估模型按鳙的声学参数进行,虽有一定的偏差,但考虑到其他鱼类的体长范围较大规格鲢、鳙要小很多,对较大个体鱼类资源量评估影响较小。
淡水鱼类的TS测量相对较少[10-11],现在一般参考相近鱼类或者使用理论模型进行TS计算,影响了声学资源评估的精度[4-7],该文使用公式(1)进行其他鱼种和鲢、鳙幼鱼等的体长推算也尚不够严密,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不同鱼种和体长的TS进行精密测量。另外,一般水库会有植物淹没而产生的小气泡,对声学调查会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连续垂直分布回波(图 4的a、b型回波)的观测进行消除[20-21]。对于气泡的自动识别还需要在将来研究。图 4和图 6中的斜线规律回波为干涉噪声,来自于小型船艇的部分材料共振,在数据后处理中消除。
声学测量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淡水鱼类资源分布和资源量调查的效率,且鱼类回波数据可以长期保存,通过数据的累计和对比分析可以为揭示淡水鱼类的生态行为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
图 2 胚胎发育和孵化出膜
1.原肠早期,外包1/3;2.原肠中期,外包1/2;3.原肠晚期,外包2/3;4.原口接近关闭;5.原口关闭;6. 胚体环卵黄囊3/5;7. 胚体环卵黄囊4/5;8.孵化出膜
Figure 2. Embro development and larvae hatching-out
1. early gastrula, with germ ring enveloping of the yolk-sac1/3; 2. middle gastrula, with germ ring enveloping of the yolk-sac1/2; 3. late gastrula, with germ ring enveloping of the yolk-sac2/3; 4. blastopore nealy closed; 5. blastopore of closed; 6. embryo encircling 3/5 of the yolk-sac; 7. embryo encircling 4/5 of the yolk-sac; 8. larva hatching-out
图 3 仔鱼1
1. 初孵仔鱼,全长2.32 mm,体长2.20 mm;2. 全长3.33 mm,体长3.23 mm(1日龄);3. 全长3.50 mm,体长3.35 mm(2日龄); 4. 全长3.40 mm,体长3.30 mm(3日龄)
Figure 3. Larvae 1
1.newly hatched larvae, 2.32 mm in total length, 2.20 mm in standard length; 2.3.33 mm in total length, 3.23 mm in standard length (1 d); 3.3.50 mm in total length, 3.35 mm in standard length(2 d); 4.3.40 mm in total length, 3.30 mm in standard length(3 d)
图 4 仔鱼2
1.全长3.6 mm,体长3.5 mm(6日龄);2.全长4.3 mm,体长4.1 mm(9日龄);3.全长4.6 mm,体长4.4 mm(12日龄);4.全长5.5 mm,体长4.9 mm(15日龄);5.全长6.2 mm,体长5.3 mm(16日龄)
Figure 4. Larvae 2
1.3.6 mm in total length, 3.5 mm in standard length(6 d); 2.4.3mm in total length, 4.1 mm in standard length(9 d); 3.4.6 mm in total length, 4.4 mm in standard length(12 d); 4.5.5 mm in total length, 4.9 mm in standard length(15 d); 5.6.2 mm in total length, 5.3 mm in standard length(16 d)
图 7 枕骨棘
1. 体长7.8 mm(18日龄);2. 体长7.9 mm (19日龄);3. 体长8.4 mm(22日龄); 4. 体长8.4 mm (24日龄);5. 体长9.4 mm(28日龄)
Figure 7. Oceipitat spines
1. 7.8 mm in standard length(18 d); 2. 7.9 mm in standard length(19 d); 3. 8.1 mm in standard length(22 d); 4. 8.4 mm in standard length (24 d); 5. 9.4 mm in standard length(28 d)
图 5 稚鱼
1. 全长9.9 mm,体长7.8 mm(18日龄);2. 全长10.4 mm,体长7.9 mm(21日龄);3. 全长10.4 mm,体长8.0 mm(24日龄);4. 全长16.8 mm,体长9.4 mm(28日龄);5. 全长22.2 mm,体长14.3 mm(32日龄)
Figure 5. Juvenile
1. 9.9 mm in total length, 7.8 mm in standard length(18 d); 2. 10.4 mm in total length, 7.9 mm in standard length(21 d); 3. 10.4 mm in total length, 8.0 mm in standard length(24 d); 4. 16.8 mm in total length, 9.4 mm in standard length(28 d); 5. 22.2 mm in total length, 14.3 mm in standard length(32 d)
图 6 幼鱼
1. 全长24.0 mm,体长17.5 mm(33日龄);2. 全长25.6 mm,体长18.3 mm(35日龄);3. 全长42.1 mm, 体长31.2 mm(51日龄);4. 全长53.0 mm,体长39.6 mm(53日龄)
Figure 6. Young fish
1. 24.0 mm in total length, 17.5 mm in standard length(33 d); 2. 25.6 mm in total length, 18.3 mm in standard length(35 d); 3. 42.1 mm in total length, 31.2 mm in standard length(42 d); 4. 53.0 mm in total length, 39.0 mm in standard length(53 d)
表 1
鱼仔、稚、幼鱼个体的生长Table 1 Growth of the larvae, juvenile and young fish of M.miiuy
培育天数/d
rearing days全长/mm total length 体长/mm length 培育天数/d
rearing days全长/mm total length 体长/mm length 范围
range平均
average范围
range平均
average范围
range平均
average范围
range平均
average初孵仔鱼 2.32~2.31 2.32 2.20~2.17 2.19 19 12.12~7.16 9.61 9.59~5.93 7.75 1 3.58~3.27 3.40 3.42~3.12 3.25 20 12.96~7.47 9.89 9.82~6.17 7.80 2 3.52~3.49 3.51 3.37~3.33 3.35 21 13.62~8.15 10.41 9.91~6.54 7.92 3 3.46~3.40 3.43 3.32~3.25 3.28 22 13.09~5.56 8.46 9.88~4.57 6.62 4 3.64~3.58 3.62 3.48~3.41 3.45 23 17.16~7.53 10.59 12.59~6.17 8.19 5 3.64~3.27 3.51 3.48~3.11 3.35 24 15.87~8.52 10.42 12.72~6.86 8.06 6 3.78~3.48 3.64 3.62~3.33 3.49 25 21.00~9.51 12.32 15.37~7.66 9.47 7 4.01~3.56 3.75 3.83~3.38 3.58 26 21.05~9.75 11.91 15.19~7.66 8.93 8 3.89~3.56 3.75 3.72~3.40 3.59 27 19.48~10.80 13.05 14.62~7.84 9.36 9 4.03~3.70 3.87 3.85~3.52 3.69 28 22.26~11.23 16.84 15.90~8.33 9.43 10 4.38~3.70 3.94 4.20~3.52 3.75 29 24.70~12.72 17.54 18.16~9.88 12.93 11 5.16~3.91 4.31 4.94~3.73 4.13 30 24.52~15.74 20.00 17.70~11.73 14.51 12 5.01~3.46 4.65 4.83~3.30 4.47 31 28.34~18.00 21.01 20.90~13.24 15.34 13 6.24~4.94 5.46 5.74~4.72 5.18 32 30.50~18.90 22.23 22.24~12.90 14.30 14 5.68~5.00 5.25 5.31~4.75 4.96 33 29.12~19.92 24.01 21.22~14.90 17.49 15 6.61~4.57 5.55 5.74~4.20 4.91 34 33.54~22.30 25.80 24.00~15.70 19.62 16 9.41~5.00 6.23 7.80~4.38 5.33 35 29.00~22.00 25.57 20.70~15.30 18.26 17 9.77~5.46 7.39 8.40~4.72 6.22 36 26.00~21.00 23.91 18.30~15.00 16.93 18 10.99~7.10 8.64 8.77~5.93 7.07 表 2
鱼仔鱼、稚鱼和幼鱼身体各部分占体长或头长的比例Table 2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for the larvae, juvenile and young fish of M.miiuy
仔鱼larvae 稚鱼juvenile 幼鱼young fish 全长/mm total length 3.27 4.01 5.00 6.61 12.12 15.87 21.00 24.70 28.00 29.12 30.50 33.54 体长/mm length of body 3.12 3.83 4.79 5.74 9.59 12.72 15.37 18.16 20.50 21.20 22.24 24.00 占体长的百分比/%
percentage of length头长head length 24.5 22.60 26.3 26.90 29.60 30.10 30.50 26.90 30.20 30.20 28.30 28.80 头高height of head 19.2 21.00 24.00 24.70 24.50 25.20 23.30 18.20 20.60 20.30 19.30 20.80 体高body depth 24.9 22.60 27.10 29.00 31.50 29.10 31.20 27.50 26.30 28.70 26.20 26.20 肛前距distance between tip of snout and anus 32.0 35.50 40.50 45.20 52.80 54.40 60.20 60.00 28.70 59.50 59.10 60.90 背鳍褶高height of dorsal fin-fold 8.30 3.20 2.60 1.90 59.50 腹鳍褶高height of ventral fin-fold 6.70 9.00 9.80 9.20 背鳍基长length of dorsal base56.60 56.60 51.90 50.20 57.80 59.50 50.90 50.50 54.20 臀鳍基长length of anal base13.50 13.50 13.80 14.50 13.60 12.80 12.80 12.80 13.20 头长/mm head length 0.77 0.86 1.26 1.54 2.84 3.38 4.69 4.88 6.20 6.40 6.30 6.90 占头长的百分比/%
percentage of head length吻长snout length 13.10 24.30 29.40 26.40 24.80 25.80 26.30 30.70 27.40 23.20 25.50 23.80 眼径orbit diameter 35.60 40.00 36.30 34.40 26.90 25.80 23.70 27.90 25.80 21.20 22.50 23.20 头高height of head 78.40 92.80 91.20 92.00 82.60 83.90 76.30 67.60 68.10 67.20 68.30 72.50 表 3
鱼胚胎发育过程Table 3 The process of the embryos development of M.miiuy
发育时期
development period距离受精时间/h
time after the fertilization阶段持续时间/min
duration主要特征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受精卵
fertilized egg平均卵径910 μm,油球径333 μm。 胚盘形成
blostoderm0:05 11 扁平状,最大直径617 μm。 二细胞期
2-cell stage0:16 15 盘状分割类型,第一次分裂为2个等大细胞。 四细胞期
4-cell stage0:31 18 第二次分裂为纬裂,分裂为相等的4细胞。 八细胞期
8-cell stage0:49 17 第三次经分裂,为8细胞。 十六细胞期
16-cell stage1:06 16 第四次纬裂,分割为16个细胞。 三十二细胞期
32-cell stage1:22 12 第五次分割,为32个细胞(其中间4个细胞开始水平分裂)。 六十四细胞期
64-cell stage1:36 10 第六次分裂,为64个细胞。 桑椹期
mulberry1:46 25 第七次分裂,经、纬裂为128个细胞。 高囊胚期
early blastula2:11 50 卵裂胚盘在卵黄囊上隆起呈高囊胚,胚盘周围有多核体。 低囊胚期
late blastula3:01 190 胚盘基部细胞向卵黄囊外包,而呈低囊胚。 原肠早期
early gastrula6:11 75 胚环,胚盾出现。 原肠中期
middle gastrula7:26 75 胚环外包1/2,神经索出现。 原肠晚期
late gastrula8:41 145 胚环外包2/3,肌节2对,视泡、脑形成。 胚环外包3/4
embryo enveloping 3/411:06 65 胚环外包3/4,肌节4对,胚盾前半部出现黑色素。 原口接近关闭
blastopore nearly closed12:11 97 肌节9对,原口接近关闭,胚体两侧具2纵列黑色素细胞,脑分前、中、后三部分。 原口关闭
closure of blastopore13:48 140 肌节13对,视囊晶体、听囊、心脏出现,黑色素增多、增浓。 胚体环卵黄囊3/5
encircling 3/5 of the yolk-sac16:08 135 肌节23对,油球半球具星状黑色素细胞。 接近孵出
nearly hatching;18:23 55 胚体环卵黄囊4/5胚体不时扭动,特别是尾部,肌节26对。 初孵仔鱼
newly hatched larvae19:18 仔鱼孵出,呈蝌蚪状,肌节26对,全身具黑色素,特别是背部两侧特别明显。 注:水温25~27℃,盐度31.9
Note: water temperature 25~27℃, salinity 31.9.表 4
鱼胚胎发育与水温的关系Table 4 Relationship between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M.miiuy and water temperature
批次
batch孵化水温范围/℃
water temperature for hatching仔鱼孵化时间
hatching time of larvae孵化率/%
hatching rate1 25~27 19 h 18 min 50.6 2 26.5~27.5 18 h 46.8 3 29.6~30.2 16 h 40.5 表 5 石首鱼科6种鱼早期发育形态的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s of morphology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six Siaenoid fishes
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i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 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 鱼Miichthys miiuy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卵径/mm
diameter of ovum0.71~0.77 0.81~0.86 0.97~1.00 0.86~0.93 1.09~1.52 1.09~1.20 油球径/mm
diameter of oil globule0.19~0.20 0.21 0.26 0.33 0.36~0.40 0.46~0.53 初孵仔鱼全长/mm
total length of initial larvae1.25 2.10 2.32 2.32 3.30 2.30 枕骨棘
occipital bone spine无 6个,一律后倾 2个,微弱 6个,扇形排列 7个,扇形排列 5个,扇形排列 背鳍
dorsal finⅨ~Ⅹ,I-28-29 Ⅹ,I-29 Ⅹ,I-28 Ⅸ,I-29 Ⅷ,1-31-33 Ⅷ,1-24-25 鳞
scute被栉鳞,背鳍鳍节部、臀鳍有小圆鳞 被栉鳞 被栉鳞,吻部、颊部被圆鳞 被栉鳞,吻部、鳃盖、鳍基部被圆鳞 头部、体前部、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 被圆鳞 幼鱼体色
body color of juvenile浅灰 黑灰 浅灰黄 灰黄—淡黄 淡黄色 淡黄—灰黑 表 6
鱼早期发育各时期的界定Table 6 The definition of each stages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miiuy
发育时期
development periods持续时间
/d duration日数/d
days全长/mm total length 特征
characteristics界定标准
standard of definition平均
average变幅
range仔鱼前期prelarvae 6 1~6 2.31~3.51 2.31~3.64 开口、卵黄囊、油球消失 油球消失 仔鱼后期postlarvae 11 7~17 3.64~6.23 3.47~9.41 胸鳍、尾鳍、臀鳍、腹鳍、背鳍完备 各鳞齐全 稚鱼期juvenile 15 18~32 7.39~21.00 5.46~30.50 枕骨棘发育完备,鳍褶完全消失,全身被鳞 全身被鳞 幼鱼早期earlier stage of young fish 23 33以后 22.23~25.57 18.90~33.54 除尾部矛形之外,基本尚与成鱼相似 性腺尚未发育 -
[1] 孟庆闻, 缪学祖, 张菡初, 等. 鱼类学(上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0. [2] 朱元鼎, 张春霖, 成庆泰. 东海鱼类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286-294. [3] 朱元鼎, 罗云林, 伍汉霖. 中国石首鱼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科新属的叙述[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3.18-74. [4] 朱元鼎. 福建鱼类志(下册)[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01-136. [5] 孟庆闻, 苏锦祥, 缪学祖. 鱼类分类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713-726. [6] 齐孟鹗, 张恩照, 宋政修. 渤海、黄海、东海几种主要发声鱼类(石首鱼科)群体声的研究[A]. 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编. 海洋科学集刊[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1: 253-254. [7] 孙庆海, 陈诗凯. 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3(3): 273-276.[8] Harumi Yamada, Umeyoshi Yamada. Descriptive morphology of juvenile stages of two sciaenids, Miichthys miiuy and Pennahia macrocephalus, from the East China Sea[J]. Ichthyol Res, 1999, 46(1): 93-99.
[9] Desse J, Desse-Berset N. A large-size Sciaenidae (Televstej perciforme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Megalonibea on the Bu Ba Louchistan of Pakistan[J]. Cybiem, 1999, 23(4): 345-354.
[10] 沙学绅. 大黄鱼的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A]. 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编. 海洋科学集刊[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 2: 31-49. [11] 雷霁霖, 樊宁臣, 郑澄伟.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胚胎及仔、稚鱼形态特征的初步观察[J]. 海洋水产研究, 1981, (2): 77-84. [12] 吴鼎勋, 洪万树, 张其永. 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J]. 台湾海峡, 1998, 17(2): 149-154.[13] 胡石柳. 状黄姑鱼人工繁育与育苗技术的研究[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4(1): 33-40.[14] 刘家富. 人工育苗条件下的大黄鱼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形态特征与生态的研究[J]. 现代渔业信息, 1999, 14(7): 21-24. [15] 方家仲, 褚茂斌, 肖勤, 等. 大黄鱼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J]. 海洋科学, 2003, 27(6): 1-6. [16] 孙庆海, 孙建璋, 施维德. 褐毛鲿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4(2): 105-113. -
期刊类型引用(5)
1. 高铭悦,楚馨,刘思玉,姚嘉赟,蔺凌云,沈锦玉,潘晓艺.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传代致弱株免疫效果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2025(06): 23-33 . 百度学术
2. 黄仁善,钟纯怡,张帝,强俊,陶易凡,李岩,董亚伦,路思琪,徐跑.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及菌群组成的比较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24(02): 1158-1172 . 百度学术
3. 李硕,陈静妮,赵立宁,黄春萍,黄锦炉,王贵平,仲颖. 抗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南方水产科学. 2024(02): 129-139 . 本站查看
4. 傅建军,龚雅婷,朱文彬,强俊,张林兵,王兰梅,罗明坤,董在杰. 大口黑鲈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及3个群体的遗传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23(09): 1514-1522 . 百度学术
5. 张涛,周剑光,张林,甘金华,何力. 大口黑鲈形态特征、染色体核型及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的电泳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23(10): 1503-151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