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金线鱼流刺网渔业情况分析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南海北部金线鱼流刺网渔业情况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2008, 4(6): 101-107.
引用本文: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南海北部金线鱼流刺网渔业情况分析[J]. 南方水产科学, 2008, 4(6): 101-107.
ZHANG Peng, YANG Lin, ZHANG Xufeng, TAN Yongguang. Analysis on the catch composition and fishing season of Nemipterus virgatus gillne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8, 4(6): 101-107.
Citation: ZHANG Peng, YANG Lin, ZHANG Xufeng, TAN Yongguang. Analysis on the catch composition and fishing season of Nemipterus virgatus gillne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8, 4(6): 101-107.

南海北部金线鱼流刺网渔业情况分析

基金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6BADO9A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鹏(1978-), 男, 助理研究员, 从事渔具渔法和渔业资源管理研究。E-mail: trawl@126.com

    通讯作者:

    杨吝, E-mail: scsfish@21cn.com

  • 中图分类号: S973.2+

Analysis on the catch composition and fishing season of Nemipterus virgatus gillne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 摘要:

    根据“粤阳东18023”渔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渔获销售记录,结合春、秋2季的渔获抽样测量数据,对使用单片刺网在南海北部作业的大型金线鱼流网船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渔获以底层和近底层种类为主,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和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为渔获优势种,占产量的29.7%、13.3%和10.5%,占产值的27.4%、24.4%和15.7%;渔船全年作业,汛期在11月至翌年3月,其中1月为旺汛期,休渔期的产量和产值在全年中所占比重很小;优势种渔获以成鱼为主,其CPUE的高值期与汛期基本一致。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ales records of fishing boat " YUE YANG DONG NO.18023"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7, together with the sampling data of catches caught in spring and autumn, catch composition of large-scale Nemipterus virgatus drift gillnet vessels fishing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catche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bottom and near-bottom species, Trichiurus haumela, Priacanthus tayenus and N.virgatus accounted for 29.7%, 13.3% and 10.5% in catch, respectively, or 27.4%, 24.4% and 15.7% in value, respectively. The vessel fished all the year round, the major fishing season was from November to March and the fishing peak season was in January. The production and value of catches during the fishing off season were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to the whole year catches. The dominant species caught were mainly adult fishes, and the season of high CPUE was near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shing season.

  • 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流刺网属漂流底层刺网,为南海区的传统渔具。作业渔船可分为大、小2类,小型流刺网船在沿海各渔港多有分布,主机功率通常小于88.2 kW,只能在近海作业,单船带网60~300片;大型流刺网船则集中分布在广东阳江市的东平渔港和海南临高县的几个渔港,主机功率超过110 kW,可到远海作业,单船带网300片以上[1],最多的船已达1 500片。

    南海区自1999年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刺钓作业一直未纳入休渔范围。近年来,因柴油价格飙升,大批拖网渔船停止作业,这为外海金线鱼流刺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大型渔船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07年底已发展到2 300艘左右,成为当前低迷的捕捞生产中的一个亮点。

    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金线鱼流刺网渔获组成的调查[2],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渔具渔法方面[1],单种鱼类的网目选择性也有过探讨[3]。随着时间的推移,网具结构和渔业资源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变化,伴随渔业的快速发展有关刺网船是否需要休渔的争议也日趋激烈[4]。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在南海北部作业的大型金线鱼流网船的生产情况加以研究,这对加强和完善渔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的分析材料主要取自阳江东平的“粤阳东18023”号金线鱼流刺网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2年间的渔获售销记录;渔获体长为2007年9月和2008年5月通过海上随机抽样的方法测定。

    渔船为木质,长23.2 m,宽4.6 m,总吨60 GT,主机功率183 kW,有船员11人。渔船使用单片刺网作业,渔具主尺度为36.97 m×4.80 m(60 mm),网衣为直径0.5 mm的锦纶单丝编织。渔船共带网920片,一般早晨4点放网,中午12点开始起网,每天作业一次。作业范围在E111°00′~ E115°00′,水深35~100 m的陆架区。渔获冰鲜保存,全部卖给海上收购船,1~5 d销售一次。

    渔船售销记录的内容包括卖鱼时间、作业天数、各类渔获的售价和产量。渔获是以当地俗名记录,各名称对应的具体鱼种为海上观测确定。按鱼体大小或鱼质高低分开出售的同类渔获统计时都归在了一起。另外,以2007年9月的抽样代表秋季,2008年5月的抽样代表为春季。

    文章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均通过Excel 2003软件来完成。

    2年间渔船共作业331 d,产量236.9 t,产值221.6万元。有销售记录的渔获合计41种,其中2年总产量超过5 t或产值超过1.5万元的共15种。将这15个种类设为主要渔获,除此以外的其它渔获归为一类,绘出渔获产量和产值组成图(图 1)。

    图  1  2006~2007年主要渔获种类的产量和产值组成
    1. 带鱼;2. 长尾大眼鲷;3. 金线鱼;4. 锈斑NFDB8;5. 黄鳍马面鲀;6. 刺鲳;7. 日本金线鱼;8. 蛇鲻类;9. 海鳗;10. 日本方头鱼;11. 白姑鱼;12. 短带鱼;13. 蓝圆鲹;14. 扁舵鲣;15. 饲料鱼;16. 其它
    Fig. 1  Composition of the catch and the value of main species during 2006~2007
    1. Trichiurus haumela; 2 .Priacanthus tayenus; 3. Nemipterus virgatus; 4. Charybdis feriatus; 5. Thamnaconus hypargyreus; 6. Psenopsis anomala; 7. N.japonicus; 8. Saurida ssp; 9. Muraenesox cinereus; 10. Branchiostegus japonicus; 11. Argyrosomus argentatus; 12. T.brevis; 13. Decapterus maruadsi; 14. Auxis thazard; 15. trash fishes; 16. others

    图 1可见,主要渔获以底层和近底层种类为主,这是因为金线鱼流刺网为底层作业刺网;蓝圆鲹和扁舵鲣为中上层鱼类,产量也占一定比例,是因为其有时会到近层底活动[5]。渔获组成中,带鱼、长尾大眼鲷和金线鱼占产量的29.7%、13.3%和10.5%,占产值的27.4%、24.4%和15.7%,都居前3位,可视为渔获优势种,对渔业生产最为关键;蛇鲻类由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少量长蛇鲻组成,产量占6.7%,居第4位,但产值只占1.9%,为高产低值鱼类;锈斑NFDB8的产量只占1.5%,而产值却占到9.4%,居第4位,为优质高值种类,对捕捞效益的影响也较大;饲料鱼由低值的小杂鱼、幼鱼和烂鱼组成,主要用作养殖饲料。

    图 2为2年合计的渔获产量和产值的月度分布图;表 1为每月的日平均产量和日平均产值的季节变化表,是以每月的总渔获除以该月的实际作业天数获得。

    图  2  2006~2007年间渔获产量和产值的月度分布
    Fig. 2  Monthly variations of catch and value during 2006~2007
    表  1  2006~2007年间每月日平均产量和平均产值的季节变化
    Table  1  Monthly variations of averaged catch and average value during 2006~2007
    月份 mont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作业天数/d
    fishing days
    39 35 44 36 30 11 15 16 19 22 43 21
    日平均产量/kg·d-1
    average catch
    989 795 647 473 466 619 706 633 909 661 804 819
    日平均产值/RMB·d-1
    average value
    10 031 8 787 7 262 5 929 4 907 5 710 5 297 4 789 5 324 4 167 6 612 6 70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2表 1可以看出,金线鱼流刺网船全年都可作业,但渔业生产有淡季和旺季之分,这主要是受天气因素和资源丰度的影响。1~3月和11月渔船的产量和产值明显多于其它月份,且日平均产量和平均产值都较高,可视为生产旺季;12月份渔船的日平均产量和平均产值都高于11月,月总产量和产值不多主要是因作业天数少引起,因此仍可视为生产旺季;6~10月渔船作业天数明显偏少,每月的日平均产量虽不算低,但平均产值明显偏低,说明渔获主要为低值种类,为生产淡季;4~5月作业天数较多,但日平均产量和平均产值明显偏低,因此也为生产淡季。

    综上所述,可认为金线鱼流刺网渔业的汛期在11月至翌年3月,其中1月为旺汛期,因为该月的日平均产量和平均产值都最高,且可作业天数也较多。6~7月为南海区的休渔期,刺网作业不受影响,但从图 2可看出,这2个月的产量和产值几乎为全年最低,合计只占到总产量的7.3%和总产值的6.4%。

    带鱼、长尾大眼鲷和金线鱼为渔获优势种,为掌握其相对资源量的季节变化,以“天”为捕捞努力量单位算出其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季节变化(图 3)。

    图  3  2年间3种渔获优势种CPUE的季节变化
    Fig. 3  Monthly variations of CPUE of the three dominant species in two years

    图 3可见,3个种类在每个月份都有出现,各月间的CPUE存在较大差异,也有较明显的年际波动。带鱼CPUE的变化范围在19~526 kg · d-1,以3~8月相对较低,11月至翌年1月较高;长尾大眼鲷CPUE的变化范围在14~239 kg · d-1,以7~11月相对较低,1~4月较高;金线鱼CPUE的月变化范围在25~193 kg · d-1,以9~12月相对较低,1~3月较高。从总体来看,3个优势种CPUE的高值期集中在春节前后,与渔船的生产旺季基本一致。

    从随机抽样测得的优势种渔获的体长组成(表 2)可见。带鱼的平均肛长为288.8 mm,长尾大眼鲷和金线鱼的平均体长分别为221.2和216.4 mm;带鱼和金线鱼春、秋2季的渔获平均体长较接近,而长尾大眼鲷春季的渔获体长明显高于秋季,这应是由于资源体长分布的季节差异引起。

    表  2  3种渔获优势种的体长组成
    Table  2  Body length composition of the three dominant species
    种类
    species
    秋季 autumn 春季  spring 合计 total
    尾数
    no.
    范围/mm
    range
    均值/mm
    mean
    标准差
    SD
    尾数
    no.
    范围/mm
    range
    均值/mm
    mean
    标准差
    SD
    均值/mm
    mean
    标准差
    SD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
    188 185~394 281.9 28.6 235 168~435 294.2 32.9 288.8 31.6
    长尾大眼鲷
    Priacanthus tayenus
    68 153~190 171.6 7.6 156 163~323 242.8 22.2 221.2 37.9
    金线鱼
    Nemipterus virgatus
    127 125~281 226.8 23.8 132 149~298 206.4 22.3 216.4 25.1
    注:*. 肛长
    Note:*. anal length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从优势渔获的体长频率分布图(图 4)可见,金线鱼的优势体长组为180~250 mm,占总数的91.1%;带鱼的优势肛长组为240~330 mm,占总数的92.2%;长尾大眼鲷则有160~180 mm和210~270 mm 2个优势体长组,分别占总数的29.5%和64.7%。

    图  4  3种渔获优势种的体长频率分布
    Fig. 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length of the three dominant species

    南海区的大型捕捞渔船很多是根据捕捞产值来计算船员的工资,这些船上大多保留有完整的渔获销售记录,只是记录的详细程度不一。这些资料真实可信,并有渔业统计和一般调查难以获得的详细产值信息。在目前渔捞日志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失为可利用的信息来源之一,可用于弥补专业调查受时间和经费限制难以获得完整时间序列资料的问题。销售记录中的渔获多用地方俗名表示,使用时须谨慎,异种同名和同种异名现象非常普遍。

    东平目前约有800艘大型流网船,临高约1 500艘船,所用的网具分为单片和三重刺网2类。三重刺网船主要在粤东、北部湾和三亚周边海域作业;单片刺网船主要集中在珠江口至海南岛以东的陆架区作业,北部湾也有少量分布。目前,70%左右的东平渔船和50%左右的临高渔船使用单片刺网作业,但网片规格存在一定差异。东平船大多使用目大57~60 mm、高80目的刺网;临高船多使用目大53~56 mm、高120目的刺网;而近海的小型流网船则多用目大45~55 mm的刺网作业。由于刺网作业依不同规格的网具形式和作业海区,均有各自相应的主捕渔获种类[6]。因此,文章研究确定的渔获组成只能基本反映在南海北部作业的大型金线鱼单片刺网船的渔获情况。三重刺网船和小型流刺网船的渔获组成,还有待近一步研究。据渔民反映,单片刺网对带鱼和金线鱼的捕捞效果要优于三重刺网。

    金线鱼流刺网,顾名思义是以金线鱼为主要捕捞对象的网具。在1986年的调查中,金线鱼、长尾大眼鲷和带鱼在渔获组成中居前3位,分别占35%、18%和10%[2]。金线鱼流刺网作业目前的主捕对象仍是此3种鱼,只是产量排序颠倒了过来,带鱼比例明显上升,这可能与海域相对资源量的变化有关,但更可能与网具结构的变化有关。渔船目前使用的刺网网衣拉直高度达4.80 m,而1986年时只有1.45 m。海上观测发现,金线鱼的触网位置主要集中在网片底部,带鱼和长尾大眼鲷的触网位置则较为分散,特别是带鱼,上下并无显著差别,说明带鱼栖息的水层相对较高且分散。因此,网片高度的增加,对金线鱼等底层鱼类的产量影响不大,但会明显提高带鱼等近底层鱼类的产量。临高渔船使用的刺网高度明显高于东平渔船,估计其渔获组成中,带鱼所占的比例更高。因渔船摆放网具的舱容基本固定,网片高度增加,放网长度会相应减少。如何调整网片长高比例,以获得最大的捕捞收益,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陈丕茂[7]从生物学基础方面研究确定南海北部带鱼的最适开捕肛长为250 mm,金线鱼和长尾大眼鲷的最适开捕体长都为150 mm。从图 4可以看出,春、秋2季的抽样渔获绝大部分都达到此标准。

    刺网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渔具[8],一般认为当鱼体的尺寸与刺网渔具捕获的最适尺寸相差超过20%的时侯,鱼类就很难被捕获[9]。如果从渔业中获得的渔获数据覆盖了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且数目较大时,那么观察的渔获体长分布可以为选择性曲线提供一个相当准确的估计值[10-11]。因此,有理由相信抽样数据已基本反映了全年的情况,即渔船捕捞的优势种渔获以成鱼为主。饲料鱼在总渔获中占的比重只有4.1%,也从侧面说明流刺网作业的渔获质量较好。总体而言,该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较为合理。

    刺网为被动性渔具,作业油耗少。渔船正常作业时每天的油耗只需0.15 t左右,即使生产淡季也较少出现亏损情况。所以只要天气和海况允许,渔船都出海生产。从表 1的作业天数分布来看,6~10月的台风旺季,渔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最大,12月的大风天气对渔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其实,金线鱼流刺网生产还偏爱大风季节,因为浪大流急,水色混浊,可扩大网具的漂流距离并提高鱼类的触网率。每年11~12月,受东北季风影响,南海北部风浪很大,此时围网船、罩网船和钓船等基本停止作业,却正是金线鱼流刺网的生产旺季,只要风浪不超过8级,大型渔船一般都正常作业。

    致谢: 生产调查和出海取样等工作得到了阳东县东平镇鹏程渔委会林耀彬书记和“粤阳东18023”船张仕军船长的帮助,谨此致谢!
  • 图  1   2006~2007年主要渔获种类的产量和产值组成

    1. 带鱼;2. 长尾大眼鲷;3. 金线鱼;4. 锈斑NFDB8;5. 黄鳍马面鲀;6. 刺鲳;7. 日本金线鱼;8. 蛇鲻类;9. 海鳗;10. 日本方头鱼;11. 白姑鱼;12. 短带鱼;13. 蓝圆鲹;14. 扁舵鲣;15. 饲料鱼;16. 其它

    Figure  1.   Composition of the catch and the value of main species during 2006~2007

    1. Trichiurus haumela; 2 .Priacanthus tayenus; 3. Nemipterus virgatus; 4. Charybdis feriatus; 5. Thamnaconus hypargyreus; 6. Psenopsis anomala; 7. N.japonicus; 8. Saurida ssp; 9. Muraenesox cinereus; 10. Branchiostegus japonicus; 11. Argyrosomus argentatus; 12. T.brevis; 13. Decapterus maruadsi; 14. Auxis thazard; 15. trash fishes; 16. others

    图  2   2006~2007年间渔获产量和产值的月度分布

    Figure  2.   Monthly variations of catch and value during 2006~2007

    图  3   2年间3种渔获优势种CPUE的季节变化

    Figure  3.   Monthly variations of CPUE of the three dominant species in two years

    图  4   3种渔获优势种的体长频率分布

    Figure  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length of the three dominant species

    表  1   2006~2007年间每月日平均产量和平均产值的季节变化

    Table  1   Monthly variations of averaged catch and average value during 2006~2007

    月份 mont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作业天数/d
    fishing days
    39 35 44 36 30 11 15 16 19 22 43 21
    日平均产量/kg·d-1
    average catch
    989 795 647 473 466 619 706 633 909 661 804 819
    日平均产值/RMB·d-1
    average value
    10 031 8 787 7 262 5 929 4 907 5 710 5 297 4 789 5 324 4 167 6 612 6 70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3种渔获优势种的体长组成

    Table  2   Body length composition of the three dominant species

    种类
    species
    秋季 autumn 春季  spring 合计 total
    尾数
    no.
    范围/mm
    range
    均值/mm
    mean
    标准差
    SD
    尾数
    no.
    范围/mm
    range
    均值/mm
    mean
    标准差
    SD
    均值/mm
    mean
    标准差
    SD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
    188 185~394 281.9 28.6 235 168~435 294.2 32.9 288.8 31.6
    长尾大眼鲷
    Priacanthus tayenus
    68 153~190 171.6 7.6 156 163~323 242.8 22.2 221.2 37.9
    金线鱼
    Nemipterus virgatus
    127 125~281 226.8 23.8 132 149~298 206.4 22.3 216.4 25.1
    注:*. 肛长
    Note:*. anal length
    下载: 导出CSV
  • [1] 杨吝, 卢伙胜, 吴壮, 等. 南海区海洋渔具渔法[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 19-30.
    [2] 傅尚郁, 陈永青, 魏振明. 南海区海洋渔具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研究[R]. 广州: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1989: 34.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9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QxMTA1MTcxMzA0Eg5RSzAwMDAwNTM1NzY3NhoIOHljcmZqdjk%3D
    [3]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等. 刺网网目尺寸对南海区金线鱼选择性研究[J]. 南方水产, 2005, 1(2): 64-69.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05.02.012
    [4] 黎文彤, 林受德. 关于南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广西水产科技, 2006(2): 38-41.
    [5] 陈再超, 刘继兴. 南海经济鱼类[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2: 104-113;243-246.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601abb81b60a18c0d3ea91f81321565b&site=xueshu_se&hitarticle=1
    [6] 潘国良, 张洪亮, 贺舟挺, 等. 浙江近海流刺网渔业现状的分析[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26(3): 324-334. doi: 10.3969/j.issn.1008-830X.2007.03.018
    [7] 陈丕茂. 南海北部主要捕捞种类最适开捕规格研究[J]. 水产学报, 2004, 28(4): 393-400. doi: 10.3321/j.issn:1000-0615.2004.04.007
    [8] 孙满昌. 刺网渔具选择性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13(6): 1 040-1 048. doi: 10.3321/j.issn:1005-8737.2006.06.027
    [9]

    HAMLEY J M. Review of gillnet selectivity[J]. J Fish Res Board Can, 1975, 32(2): 1 943-1 969. doi: 10.1139/f75-233

    [10]

    HOVGÅRD H. A two-step approach to estimating selectivity and fishing power of research gillnets used in Greenland waters[J]. Can J Fish Aquat Sci, 1996, 53(5): 1 007-1 013.

    [11] 孙满昌, 张健, 许柳雄, 等. 渔具渔法选择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113;134.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book-cn/081501995687.html
图(4)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99
  • HTML全文浏览量:  179
  • PDF下载量:  339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8-06-19
  • 修回日期:  2008-09-02
  • 刊出日期:  2008-12-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