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axonomic diversity of fish in Zhubi Reef of Nansha Islands
-
摘要: 根据1999—2018年南沙群岛渚碧礁礁栖鱼类流刺网和手钓调查资料,分析了渚碧礁礁栖鱼类物种组成及分类多样性,计算了其平均分类差异指数 (Δ+) 及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Λ+)。结果显示,渚碧礁礁区共记录礁栖鱼类11目43科93属152种,其中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 (76%);渚碧礁鱼类的Δ+为58.75,Λ+为102.60。与国内外其他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组成的对比发现,渚碧礁鱼类的Δ+高于赵述岛、米尔恩湾和圣何塞岛,低于东海陆架、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北部湾和大亚湾,而Λ+则均低于其他群岛。研究表明渚碧礁鱼类群落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比东海陆架、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北部湾和大亚湾更为接近,但比赵述岛、米尔恩湾和圣何塞岛远。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分类多样性较低是渚碧礁礁栖鱼类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但该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应及时给予保护。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gill net and hand fishing in Zhubi Reef of Nansha Islands in 1999−2018, we analyzed Zhubi Reef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versity, calculated the average classification difference index (Δ+) and classification difference variation index (Λ+). Altogether 152 species of reef fish belonging to 11 Orders, 43 Families and 93 Genera had been found. Among them, Perciformes fish accounted for an absolute advantage (76%). The Δ+ and Λ+of Zhubi Reef fish were 58.75 and 102.60,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fish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ecosystem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Δ+of the fish in Zhubi Reef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Zhaoshu Island, Milne Bay and San Jose Island, but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the South China Shelf of Nansha Islands, Beibu Gulf and Daya Bay. The Λ+ of the fish in Zhubi Reef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island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pecies in Zhuubi Reef fish community is clos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the southwest shelf of Nansha Islands, Beibu Gulf and Daya Bay, but farther than those in Zhaoshu Island, Milne Bay and San Jose Island. The fish diversity of Zhubi Reef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species diversity but lower taxonomic diversity. However, the reef is vulnerable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in a timely manner.
-
Keywords:
- Coral reef fish /
- Species composition /
- 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 /
- Zhubi Reef /
- Nansha Islands
-
耳石是真骨鱼类内耳中的一种硬组织,其形态结构常被用作物种鉴定[1-2]、摄食研究[3-4]、群体区分[5-6]等的重要工具。目前耳石形态学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传统的框架分析法[7-9]和几何形态测量学法,后者又根据研究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分为研究耳石轮廓的傅里叶分析法[10-12]以及基于笛卡尔地标的地标点法[13-15]。与其他形态学研究方法不同,地标点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地标点的选取,因此它除了可以分析轮廓上的特征外,还能就轮廓内部的地标点(如不同组织的分界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能以网格图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种间、甚至种内不同群体形态特征的差异变化[16-17],同时还能分析这些形态变化上的动态趋势[18]。由于地标点法能够有效地把握研究对象形态上的特征差异,所以即使样本量较小(n≤10),依旧可以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17,19-20]。然而,目前地标点法应用于耳石的研究较少,现有的耳石地标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耳石轮廓上的地标点,而对于耳石近轴面,特别是主凹槽(也称“听沟”)的形态特征端点研究报道较少[14,16]。
凤鲚(Coilia mystus)和七丝鲚(C. grayii)属鲚属,是我国南部九龙江口、珠江口等河口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我国分布的鲚属鱼类除这2种外,还有刀鲚(C. nasus)。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这3种鲚属鱼类中以凤鲚最为原始,而其余2种均很可能为后期演化过程中适应了不同气候环境而分化出来的物种[21-22]。作为洄游性鱼类,凤鲚[23]和七丝鲚[24]亲鱼均会选择通海江河作为其产卵场,而幼鱼则顺流而下回到河口半咸水甚至海水中生长、育肥。由此可见,其对应河口的资源群体与海区群体存在关联性,前者对后者存在资源补充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洄游的习性为鱼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范围与栖息环境,同时也会使相关种类因栖息地环境的变化而衍生出新的群体[25]。同属的刀鲚即存在这种情况,除了洄游群体外,其在长江流域的太湖、鄱阳湖等水域存在淡水定居或陆封群体[23,26]。此外,即使在洄游型刀鲚群体的内部也会因产卵、孵化起源的河流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群体[27]。这种倾向于回到原来孵化场的产卵繁殖洄游的行为被称为“回归”行为[25]。因此,笔者假设九龙江和珠江的凤鲚群体间和七丝鲚群体间可能分属不同地理资源群。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同时为了解两者耳石形态的种间和种内差异,笔者以2个水域的凤鲚和七丝鲚的耳石形态作为切入点,对其差异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
笔者前期曾利用框架分析法研究过我国刀鲚、凤鲚、湖鲚(C. nasus taihunesis)的耳石形态特征,发现了湖鲚耳石形态与洄游型刀鲚有明显差异,同时瓯江刀鲚与长江口及周边黄海海域的刀鲚耳石形态有明显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群体特征[28]。由此可见,耳石形态学分析方法对我国鲚属鱼类的种间(刀鲚和凤鲚)和种内(湖鲚以及不同水域刀鲚)判别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笔者同样利用框架法研究了刀鲚、短颌鲚(C. brachygnathus,刀鲚的一个淡水生态型)、凤鲚以及七丝鲚,结果发现该法在凤鲚和七丝鲚间发生了较多的误判[29]。鉴于此,本研究首次采用更能反映几何学差异的地标点法,来比较采集自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凤鲚和七丝鲚的耳石形态特征,以期探究凤鲚和七丝鲚种间耳石形态的差异特征,为鲚属鱼类耳石形态学研究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以突破其他耳石形态学研究方法较难辨析同种不同群体或者生态类群的现状;另外也希望掌握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同种鲚属鱼类不同地理群体间耳石形态的种内差异特征,并尝试分析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关联性,以验证它们是否分属不同的地理资源群体。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建立基于耳石地标学法的鲚属鱼类群体的识别技术体系,以及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经济、珍稀、名贵鱼类群体资源的准确识别和合理评价提供新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于2016年8月在珠江口分别采集10尾凤鲚[全长(17.7±1.0) cm、体质量(16.0±2.3) g] 标本和10尾七丝鲚 [全长(19.4±1.5) cm、体质量(24.0±5.9) g] 标本,另于2016年9月在九龙江口分别采集10尾凤鲚 [全长(17.8±9.0) cm、体质量(14.8±2.4) g] 和10尾七丝鲚标本 [全长(20.2±1.8) cm、体质量(22.3±7.5) g] (图1)。标本采集后于– 20 ℃保存并运回实验室。
1.2 耳石处理
解剖鱼标本并摘取矢耳石。使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去除耳石表面有机质,随后于室温下干燥保存待用。待耳石干燥后,将其以最长轴水平方向放置于电子显微镜(QX800HD720P3D,ASONE株式会社,日本)下,拍摄耳石近轴面(有主凹槽面)。
1.3 地标点法分析
本研究选取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上的耳石轮廓上端点(图2-1~6)和主凹槽轮廓拐点(图2-7~10)。地标点软件使用参考郑朝臣等[17],具体为利用tpsdig2.12软件根据以上选定好的地标点对耳石照片建立坐标点(图2),并获取相关坐标值建立相应数据文件;利用tipsmall 1.2软件进行最小平方和法则(least-square criterion)回归分析检验地标点选取的有效性;利用tpsRelw 1.46经普式叠加得出地标点,并对其进行一系列旋转、放大,并计算平均型(mean shape)和相对扭曲得分(relative warps scores);最后利用tpsRegr 1.36进行薄板样条分析以勾勒凤鲚和七丝鲚耳石网格图,并比较其与平均形之间的形态扭曲和变化差异。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对相对扭曲得分进行凤鲚和七丝鲚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最小平方法回归分析
最小平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凤鲚和七丝鲚的切空间距离(distance in tangent space,y轴)和普式距离(procrustes distance,x轴)的回归系数为0.999,接近于1,说明本研究所选地标点有效,去除了在地标点选取时发生的位置、取向和比例等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各地标点的相对扭曲贡献率发现,虽然外部轮廓上地标点3贡献率达12.6%,但总体而言,主凹槽上地标点的贡献率(76.1%)要远高于余下的耳石外部轮廓上的地标点(23.9%,表1),说明本研究在区分不同水域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差异中,主凹槽上地标点的作用较大。凤鲚和七丝鲚种间耳石形态差异以及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凤鲚和七丝鲚种内不同群体间形态差异均主要表现在主凹槽的末端(8、9)以及头颈部(7、10)。
表 1 不同地标点贡献率Table 1. Contribution rate of different landmarks地标点
landmark贡献率/%
contribution rate1 1.9 2 5.3 3 12.6 4 0.7 5 0.4 6 3.0 7 16.3 8 19.3 9 30.7 10 9.8 2.2 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差异
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水域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特征差异,在利用tpsRegr 1.36软件进行平均形计算后,对结果进行绝对扭曲、回归分析和置换检验,对最后的结果进行网格化和差异矢量化处理,并将结果进行10倍放大。通过网格图不难发现,凤鲚和七丝鲚间耳石轮廓上的地标点4和6区别较明显,具体为凤鲚较七丝鲚地标点4更向内而地标点6更向外,表现在耳石形态上即七丝鲚翼叶部分较凤鲚更向外凸出,而凤鲚较七丝鲚耳石腹部更向外凸出。而在主凹槽轮廓上,凤鲚耳石上地标点7、8、9、10均较七丝鲚向外变化,表现为前者主凹槽更宽(图3)。
图 3 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凤鲚及七丝鲚耳石形态判别分析及网格变形图与变异可视化 (变异扩大10倍)a1. 九龙江七丝鲚(□);a2. 九龙江凤鲚(◇);b1. 珠江七丝鲚(△);b2. 珠江凤鲚(○);×. 组质心Figure 3. Discriminate analysis plots, grid deformation and variation visualization of otolith for C. mystus (CM) and C. grayii (CG) (variation enlarged 10 times)a1. C. grayii from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y (□); a2. C. mystus from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y (◇); b1. C. grayii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 b2. C. mystus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 ×. group center比较不同水域同种鱼类耳石形态可以发现珠江口的凤鲚和七丝鲚较九龙江的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变化更为明显,特别是地标点6和8;表现为珠江的七丝鲚翼叶要较九龙江明显,而凤鲚则相反;珠江的七丝鲚主凹槽较九龙江更窄,而珠江凤鲚则较九龙江凤鲚更宽(图3)。进一步利用16个相对扭曲得分建立判别函数,结果显示4个群体间差异较为明显(图3),判正率为100%,不存在误判个体(表2)。
表 2 珠江口和九龙江口凤鲚和七丝鲚耳石形态判别分析结果Table 2. Discriminate analysis for otolith of C. mystus (CM) and C. grayii (CG) from Pearl River estuary (PRE) and Jiulong River estuary (JRE)实际组
actual group预测组 (判正率) prediction group (accuracy rate) 九龙江口七丝鲚
CG from JRE九龙江口凤鲚
CM from JRE珠江口七丝鲚
CG from PRE珠江口凤鲚
CM from PRE九龙江口七丝鲚 CG from JRE 10 (100%) 0 0 0 九龙江口凤鲚 CM from JRE 0 10 (100%) 0 0 珠江七口丝鲚 CG from PRE 0 0 10 (100%) 0 珠江口凤鲚 CM from PRE 0 0 0 10 (100%) 层次聚类结果显示,本研究中4个鲚属群体间,珠江口凤鲚和九龙江口凤鲚聚为第一小类,其个体的平方欧式距离为0.01;而珠江口七丝鲚和九龙江口七丝鲚聚为第二小类,其个体的平方欧式距离为0.03;凤鲚和七丝鲚两者间平方欧式距离则为0.06 (图4)。
3. 讨论
在鱼类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中,群体识别工作十分重要。在洄游习性的作用下,不同地理群体的个体往往会发生交流,特别是具有海洋生活史的鱼类,其在幼鱼阶段可以通过扩散作用将很大范围内的群体互相关联[30-32];换言之,空间上不同水域的鱼类资源,其部分群体的起源往往来自相同群体,不同群体间由于资源补充的作用而互相关联。虽然遗传学手段已被证实为研究物种分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然而受限于遗传水平需较长时间才会形成足够的差异[33],故在一些遗传分化不明显的群体上并不十分有效。而对于这部分群体的研究,形态学分析则显得更具优势。由于其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34],某种意义上形态学特征更能反映出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差异。然而,由于传统形态学研究手段的限制,研究对象所含的形态学信息无法充分提取出来,从而使得形态学判别效果不及其他判别方法[35-36]。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傅里叶法和地标点法的加入,形态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前者可用于提取研究对象较全面的轮廓信息,后者则针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地标点深入分析,才使得前述局限大为改观。本研究利用地标点法对珠江口和九龙江口的凤鲚和七丝鲚的耳石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究其群体结构和关联性,结果明显显示相较于耳石轮廓上的地标点,其主凹槽上的地标点更能反映出2种鲚属鱼类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但通过比较前人类似样本量受限的研究报道[17,19-20],笔者认为本研究所用样本量亦能够反映出不同群体的差异;同时从结果来看,地标点法对前期利用框架法较难区分的凤鲚和七丝鲚耳石[29]均已能够有效地进行判别(判正率均达100%)。由此可见,在基于耳石形态的鱼类种群识别上,地标点法具有传统形态学研究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主凹槽是鱼类耳石表面的凹槽,其主要作用是连接听觉神经与耳石,并被证实可以用来作为鱼类种间和种内形态分析的重要工具[37]。本研究发现,凤鲚与七丝鲚主凹槽形态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凤鲚较七丝鲚更宽,而在种间不同地理群体间,珠江个体比九龙江个体的变异程度更大,具体表现为珠江的七丝鲚主凹槽较九龙江更窄,但珠江凤鲚则较九龙江凤鲚更宽。值得注意的是,与多选择河口以及通海河流等作为栖息地的七丝鲚相比[24],凤鲚更多选择河口以及离岸较远的高盐度海水栖息[23]。由此可见,耳石上主凹槽的发达程度或许与其洄游履历的复杂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类似情况也可从种内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比较中发现,珠江口较九龙江口更宽,地理条件更为复杂,是以倾向于河口及外海栖息的凤鲚群体内珠江口群体的耳石主凹槽较九龙江口群体更宽;而又由于珠江较九龙江河口更宽、流量更大,所以能为七丝鲚提供一个更为稳定的偏低盐度水体环境,因此与凤鲚不同群体的情况正好相反,即珠江口七丝鲚群体耳石主凹槽较九龙江口群体更窄。当然,耳石主凹槽是否与其生境履历的复杂程度有关尚待进一步证实。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不难发现,珠江口和九龙江口2种鲚属鱼类种内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判正率均达100%。相似的结果也可见于遗传学分析研究,周晓犊等[38]就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的线粒体基因分析发现,两者间遗传距离较远,可能达到了种或亚种级差异水平;程起群等[39]曾就长江、闽江和珠江的凤鲚进行线粒体cyt b基因分析,发现三者间差异明显,甚至可能达亚种水平。由此可见,位于闽江更南端的九龙江口凤鲚与珠江口凤鲚群体很有可能在遗传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分化,两者应属于不同的地理群体。相较于凤鲚的研究,我国七丝鲚的研究较少。在针对珠江口七丝鲚的洄游生态学研究中,笔者曾发现其生活习性更类似于刀鲚,在孵化和早期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仔稚鱼均需要在淡水生境(通海江河)中生活,而在随后的生活中也更多地选择靠近河口或者近岸的水域栖息[24]。因此,七丝鲚较凤鲚更易产生地理隔离,从而形成互相独立的地理群体。聚类分析结果也支持这种设想,2种鲚属鱼类间的形态差异大于种内形态差异,2种凤鲚群体间的差异要小于2种七丝鲚。
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标点法能够有效地获取凤鲚和七丝鲚种间形态差异特征,未见有误判情况。2种鲚属鱼耳石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凹槽,具体表现为前者较后者更宽;同时该方法对九龙江口和珠江口的种内不同地理群体也有很高的辨识效果(判正率均达100%),显示为两处水域同种鲚属鱼类应属于不同地理群体。综上所述,地标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揭示凤鲚和七丝鲚种间、种内耳石的形态差异,并可用于同种不同地理群体的识别。地标点法突破了其他形态学分析方法上对于耳石表面形态特征和轮廓特征较难综合分析的瓶颈,从新的角度为研究鲚属鱼类种间和种内群体差异提供了有效工具,并为今后在其他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除了增大样本量、补充不同地理群体、增加更多的特征地标点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七丝鲚、凤鲚耳石形态特征外,今后拟将地标点法应用到更多经济、珍稀及名贵鱼类群体资源学的研究中,以期了解这些鱼类耳石形态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特征,有效破解其资源群体关联性及种群演化方面更多的自然之谜。
致谢:本研究九龙江口凤鲚和七丝鲚样品的收集得到了厦门大学黄邦钦教授和丁少雄教授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
表 1 渚碧礁历次调查情况
Table 1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in Zhubi Reef
采集位置Sampling position 采样网具Sampling net 调查时间Survey time 调查船Survey vessel 礁缘深水区 Deep reef rim 手钓、延绳钓、流刺网 1999年5月 “粤远渔730”、“粤远渔733” 潟湖 Lagoon 手钓 2013年6月 “南锋”号 潟湖 Lagoon 手钓 2013年11月 “南锋”号 潟湖 Lagoon 手钓、流刺网 2016年4月 “桂北渔80208” 潟湖和礁盘 Lagoons and cays 手钓、流刺网 2018年5月 “南锋”号 潟湖和礁盘 Lagoons and cays 手钓、流刺网 2018年9月 “南锋”号 表 2 不同区域鱼类平均分类多样性指数及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Table 2 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 (Δ+) and variation in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 (Λ+) in each region
海域Region 生境类型Habitat 纬度Latitude 平均分类多样性指数 Δ+ 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Λ+ 参考文献Reference 东海陆架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陆架 26°00'N—33°00'N 65.7 120 [30]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 Southwest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Nansha Islands 陆架 5°00'N—11°00'N 65.8 110.0 [31] 北部湾 Beibu Gulf 近海 17°00'N—21°45'N 63.5 110 [32] 大亚湾 Daya Bay 近海 22°30'N—22°50'N 62.2 110 [33] 赵述岛 Zhaoshu Island 潟湖 16°59'N 50.3 − [11] 米尔恩湾 Milne Bay 热带珊瑚礁 10º00'N—12º00'N 55.8 113 [34] 圣何塞岛 San Jose' Island 岩礁 24º52'N—25º06'N 55.05 − [35] 渚碧礁 Zhubi Reef 热带珊瑚礁 10°54'N 58.75 102.60 本文 -
[1] BELLWOOD D R, HUGHES T P, FOLKE C, et al. Confronting the coral reef crisis[J]. Nature, 2004, 429(6994): 827-833. doi: 10.1038/nature02691
[2] BELLWOOD D R, HOEY A S, ACKERMAN J L, et al. Coral bleaching, reef fish community phase shifts and the resilience of coral reefs[J]. Global Change Biol, 2006, 12(9): 1587-1594. doi: 10.1111/j.1365-2486.2006.01204.x
[3] HUGHES T P, BAIRD A H, BELLWOOD D R, et al. 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the resilience of coral reefs[J]. Science, 2003, 301(5635): 929-933. doi: 10.1126/science.1085046
[4] 杨位迪, 胡俊彤, 林柏岸, 等. 西沙赵述岛海域珊瑚礁鱼类物种多样性[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7(6): 819-826. [5] 李永振, 林昭进, 陈丕茂, 等. 南沙群岛中北部重要岛礁鱼类资源调查[J]. 水产学报, 2003, 27(4): 315-321. [6] 孙典荣, 邱永松, 林昭进, 等. 中沙群岛春季珊瑚礁鱼类资源组成的初步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2006(3): 85-92. doi: 10.3969/j.issn.1003-6482.2006.03.013 [7] 舒黎明, 李永振, 陈国宝. 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6(2): 277-280. [8] 陈国宝, 李永振, 陈新军, 等. 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 15(4): 461-467. [9] 王雪辉, 杜飞雁, 林昭进, 等. 西沙群岛主要岛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J]. 生物多样性, 2011, 19(4): 463-504. [10] 史赟荣, 李永振, 卢伟华, 等. 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J]. 南方水产, 2009, 5(2): 10-16. [11] 史赟荣, 李永振, 艾红, 等. 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J]. 水产学报, 2010, 34(11): 1753-1761. [12] 李永振, 史赟荣, 艾红. 南海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J].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18(3): 619-628. [13] 张月平, 陈丕茂, 梁小芸. 南海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主要鱼类食性与食物的关系[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6(4): 635-638. [14] 高永利, 黄晖, 练健生, 等. 西沙群岛礁栖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食性特征[J]. 生物多样性, 2014, 22(5): 618-623. [15] 李永振. 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鱼类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学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1-142. [16] 张俊, 陈作志, 陈国宝. 南沙海域永暑礁金带齿颌鲷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11(5): 108-116. doi: 10.3969/j.issn.2095-0780.2015.05.013 [17] CLARKE K R, WARWICK R M. A further biodiversity index applicable to species lists: variation in taxonomic distinctness[J]. Mar Ecol Prog Ser, 2001, 216(8): 265-278.
[18] CLARKE K R, WARWICK R M. A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 and its statistical properties[J]. Appl Ecol, 1998, 35(4): 523-531. doi: 10.1046/j.1365-2664.1998.3540523.x
[19] 吴林兴, 王汉奎, 林洪瑛, 等. 南沙群岛渚碧礁理化环境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2001, 20(3): 1-7. doi: 10.3969/j.issn.1009-5470.2001.03.001 [20] 李新正, 李宝泉, 王洪法, 等. 南沙群岛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J]. 动物学报, 2007, 53(1): 83-94. doi: 10.3969/j.issn.1674-5507.2007.01.010 [21] MASUDA H, AMAOKA K, ARAGA C.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M]. Tokyo:Tokal University Press, 1984:1-374.
[22] 沈世杰.台湾鱼类志[M]. 台北: 台湾大学, 1998:1-960. [23] LIESKE E, MYERS R F. Coral reef fishes: caribbean, indian ocean and pacific ocean including the red sea[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49-350.
[24] 孙典荣, 陈铮. 南海鱼类检索[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3:1-606. [25] 陈大刚, 张美昭. 中国海洋鱼类[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5:1-2154. [26] 蒋志刚, 纪力强. 鸟兽物种多样性测度的G-F指数方法[J]. 生物多样性, 1999, 7(3): 220-225. doi: 10.3321/j.issn:1005-0094.1999.03.010 [27] GRAHAM N A, MCCLANAHAN T R, LETOURNEUR Y, et al. Anthropogenic stressor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ENSO effects on a mauritian coral reef[J]. Environ Biol Fish, 2007, 78(1): 57-69.
[28] MOUILLOT D, LAUNE J, TOMASINI J A, et al. Assessment of coastal lagoon quality with taxonomic diversity indices of fish, zoobenthos and macrophyte communities[J]. Hydrobiologia, 2005, 550(1): 121-130. doi: 10.1007/s10750-005-4368-y
[29] 徐宾铎, 金显仕, 梁振林. 对黄、渤海鱼类等级多样性的推算[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1): 25-28. [30] 李圣法. 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154. [31] 曾晓光, 李娜娜, 杨权, 等.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海域鱼类分类的多样性[J]. 水产学报, 2012, 36(4): 592-600. [32] 孙冬芳, 朱文聪, 艾红, 等. 北部湾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6): 4-7. doi: 10.3969/j.issn.1004-874X.2010.06.002 [33] 李娜娜, 董丽娜, 李永振, 等. 大亚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J]. 水产学报, 2011, 35(6): 863-870. [34] FROESE R, PAULY D. Fishbase[DB/OL].[2019-08-16]. https://www.fishbase.se/search.php.
[35] BARJAU-GONZÁLEZ E, RODRIGUEZ-ROMERO J, GALVÁN-MAGANA F, et al. Changes in the taxonomic diversity of the reef fish community of San Jos, Island, Gulf of California, Mexico[J]. Biodivers Conserv, 2012, 21(14): 3543-3554. doi: 10.1007/s10531-012-0378-z
[36] 张衡, 陆健健. 鱼类多样性估算方法在长江口的应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 11-22. [37] 徐宾铎, 金显仕, 梁振林. 黄海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4): 629-634. [38] 伍汉霖, 钟俊生.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鲈形目(五)虾虎鱼亚目[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97-499. [39] 邵广昭, 陈正平, 陈静怡, 等. 南海东沙岛及太平岛鱼类种类组成和动物地理学特点[J]. 生物多样性, 2011, 19(6): 737-763. [40] 纪磊, 何平, 叶佳, 等. 近50年来洪湖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变动[J]. 湖泊科学, 2017, 29(4): 932-941. [41] 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研究报告[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 1-176. [42] ZEITZSCHEL B.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gulf of California[J]. Mar Biol, 1969, 3(3): 201-207. doi: 10.1007/BF00360952
[43] DOMINICI-AROSEMENA A, WOLFF M. Reef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Panama): living on a relatively stable rocky reef environment[J]. Helgoland Mar Res, 2006, 60(4): 287-305. doi: 10.1007/s10152-006-0045-4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石肖飞,武孝慈,王佚兮,王啸,石建高,张健. 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大眼金枪鱼摄食生态学. 海洋渔业. 2023(01): 49-59 . 百度学术
2. 周胜杰,杨蕊,于刚,吴洽儿,马振华. 青干金枪鱼和小头鲔循环水养殖生长研究. 水产科学. 2021(03): 339-346 . 百度学术
3. 党莹超,戴小杰,吴峰. 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垂直分布及浸泡时间对渔获物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3): 86-93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1)
-
其他相关附件
-
PDF格式
20190159附录 点击下载(288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