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3): 58-63.
铜藻Sargassum horneri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是中国暖温带海域浅海区海藻场的主要连片大型褐藻物种。文章报道了2006年3月~2007年7月开展的南麂列岛铜藻海藻场实地调查结果。结果表明,铜藻繁茂生长在潮流通畅、风浪较为平静海湾的大干潮线以下至-4 m浅海岩礁上,漂浮海面形成海藻场;从调查的种群情况来看,野生种群主体以有性生殖长成的1年生藻株为主,残枝再生的2年生藻株只占5%;铜藻的生长和繁殖适温为11~16℃;繁殖盛期水温16~20℃。根据观察,铜藻海藻场近年以来一直在缩小,个别地区已经成片消失。初步提出了铜藻以有性生殖为主,残枝营养繁殖为辅,共同维持种群繁衍的推论。恢复与重建铜藻海藻场需要详细了解铜藻的繁殖和种群生态变迁规律,该研究为实现此目的提供了理论帮助。
2008, 4(2): 6-14.
文章报道了2005~2007年针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有性生殖规律所开展的研究结果,包括生殖托发生、卵的排放、受精卵的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了潮间带典型的生态环境定点观察有性繁殖的过程,提出铜藻以有性生殖为主,残枝营养繁殖为辅,共同维系种群繁衍的推论。进行了筏式栽培、人工采苗、育苗及附苗基质选择等试验,为未来铜藻工厂化育苗和开展潮下带铜藻种群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 1(5): 33-36.
采用差速离心,蔗糖(10%~40%, W/V)密度梯度离心和氯化铯(30%~40%, W/W)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对赤点石斑鱼诺达病毒大亚湾株(RG-CN)进行了纯化,测定计算其浮密度为1.3102~1.3243 gcm-3。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到的病毒的结构蛋白的分子量为37和31 kDa,而以31 kDa的蛋白为主。